墨卷疑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邮局暗格,阁楼密码

1993年10月21日,寒露过后的梧桐区邮局笼罩在铅灰色天光里。苏墨隔着马路数着绿色铁皮信箱上的编号,林秀琴丈夫陈建国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正锁在第七根廊柱下,车把手上挂着的帆布包不见了。

营业厅的挂钟敲响九下时,穿墨绿制服的职员推开铅板窗。苏墨把贴着西伯利亚棕熊邮票的航空信封递进3号窗口:“查查这个挂号件的投递记录。“

玻璃后的圆脸姑娘推了推玳瑁眼镜,突然朝后方货架高声喊道:“陈科长!有客户要查旧档案!“

铁质楼梯传来沉闷的脚步声。陈建国戴着白手套出现在柜台转角,公文包金属扣与钥匙串碰撞出细碎的响。他接过信封时,苏墨注意到他小指戴着枚古怪的铜戒——戒面刻着三足蟾蜍,眼珠处嵌着暗红色玛瑙。

“1990年以前的投递记录都在阁楼。“陈建国的声音像生锈的铰链,“小周带这位同志上去。“

木楼梯每级都嵌着铜质编号,苏墨数到第十七阶时,带路的姑娘忽然停住:“去年新装的防盗门,指纹锁有时候会......“她的尾音消失在电子锁的蜂鸣声里。

阁楼弥漫着油墨与樟脑的气息。二十排铸铁档案柜如同沉默的墓碑,天窗漏下的光柱里浮动着细密尘埃。周姑娘打开第三排柜门时,金属摩擦声惊起窗台上的灰鸽。

“您要找的挂号件是1985年10月12日从滇南...“翻动档案的手突然顿住,周姑娘的圆脸在阴影中泛起青白,“这页记录被墨水污染了。“

泛黄的登记册上,“周建军“三个字被泼墨遮盖,收件人地址栏残留着“永丰当铺“的笔迹压痕。苏墨用拇指摩挲纸面,1985年的墨水早已板结,但新近晕染的墨渍分明还带着潮湿。

楼下突然传来玻璃碎裂声。周姑娘匆匆跑下楼时,苏墨迅速抽出随身携带的描红纸,在登记册上快速拓印。纸张抬起时,一个暗红色的指纹赫然出现在“周“字残迹上——与祖父照片背面的血指印纹路惊人相似。

阁楼北墙的老式挂钟突然敲响,震得铁皮通风管嗡嗡作响。苏墨循声望去,发现钟摆后方隐约露出半截铜线。她踩着档案柜横梁伸手去够,指尖触到某种冰凉的金属机关。

“咔嗒“。

挂钟背后的墙板应声滑开,霉味裹着铁锈味扑面而来。暗格里的铁皮箱上布满划痕,锁孔周围凝结着蓝绿色铜锈。苏墨从发间取下祖母留下的银簪,簪头雕花恰好与锁孔纹路吻合。

箱内整齐码放着泛黄的电报稿,最上方是1985年10月15日的《新民晚报》。社会版头条用红笔圈出:“红星剧院《牡丹亭》复排引热议“,配图里杜丽娘的水袖遮住了前排某个观众的半张脸——那截露出镜头的金表链,与雨夜剧院里的中山装老者如出一辙。

“你在找这个?“

陈建国的声音惊得苏墨撞翻铁箱。电报稿雪片般散落,露出压在箱底的老式柯达胶卷筒。陈建国弯腰拾起筒身时,白手套被暗格边沿的倒刺勾破,露出虎口处新鲜的抓痕。

“苏小姐对历史感兴趣?“他转动胶卷筒,筒底刻着的“叁“字在昏光中泛着幽绿,“1958年沪上文物普查时,这种筒子用来装故宫南迁文物的微缩胶片。“

楼下突然响起自行车铃。陈建国神色骤变,胶卷筒脱手滚进通风管道。苏墨趁机抓起两张电报稿塞进袜筒,转身时瞥见暗格内侧的划痕——无数个“正“字标记,最新一道还带着木屑。

正午时分,苏墨在文化馆暗房冲洗偷藏的底片。显影液里渐渐浮现的,竟是三十八张带编号的文物照片:商周青铜器、明代官窑瓷、还有半卷褪色的《永乐大典》残页。每张照片背面都用朱砂写着生辰八字,最新那张的日期是1993年10月17日——祖父失踪次日。

张慧芳推门进来时,苏墨正用镊子夹起第三张底片。照片里的青铜爵杯耳部有个豁口,豁口形状竟与祖父书房那方端砚的墨池完全吻合。

“这是1965年滇南考古队成果展的展品。“张慧芳的银蝴蝶胸针在红灯下泛着血色,“展出第三天,仓库失火烧毁二十三件文物。“

苏墨的手一抖,显影液溅在桌面的《沪上地方志》上。被液体洇开的“红星剧院“词条旁,不知谁用铅笔写着串数字:731214。她突然想起什么,抓起背包里的戏票存根——座位号12排7座,演出日期10月15日,组合起来正是731015。

“这些数字像某种坐标。“张慧芳用红笔圈出文化馆平面图,“7号馆3层12室14号柜?“

档案室北墙的第十四号铁柜发出空洞的回响。苏墨转动密码盘时,听见柜体内部传来齿轮咬合的轻颤。柜门开启的瞬间,霉变的信笺雪崩般倾泻而出,最上方信封的火漆印上,三足蟾蜍的玛瑙眼珠正对着她冷笑。

“苏小姐果然聪慧。“

陈建国的声音从档案架后传来。他换了件邮递员制服,裤脚沾着泥渍,手里握着把老式虎头钳:“可惜聪明人总爱多管闲事。“

苏墨后退时撞翻目录柜,泛黄的卡片漫天飞舞。陈建国逼近的瞬间,张慧芳突然从侧门冲出,手里举着老式镁光灯相机。强光炸响的刹那,苏墨抓起那叠信夺门而出。

暴雨如注。苏墨冲进筒子楼时,204室传来激烈的争吵。林秀琴带着哭腔的“文物走私“四个字刺破雨幕,紧接着是瓷器碎裂的声响。她闪身躲进自家门洞,却发现门锁有被撬动的痕迹。

台灯下,偷藏的电报稿显露出惊人信息。1985年10月12日的密电写着:“青鸟已入笼,三更西厢阁“,落款是篆体的“叁“字;1993年10月16日的电报更令人胆寒:“老物件染新尘,冬至前清仓“。

显微镜下的火漆印残片呈现多层结构:表层是普通蜂蜡,中层夹着青铜粉,最内层竟检测出微量血细胞。当苏墨将胶卷筒底部的“叁“字拓片与《滇南风物考》扉页批注重叠,两个墨迹恰好拼成完整的八卦艮卦符号。

深夜,苏墨被阁楼异响惊醒。她握着裁纸刀摸上楼梯,月光透过老虎窗照在祖父的旧书箱上。箱盖不知被谁打开,那本《滇南风物考》正摊在箱底,夹着戏票的书页多出几行批注:

“丙午年惊蛰,三人盟誓于抚仙湖畔。周取青铜,陈持典籍,苏守秘密。然贪念如蛊,三十载轮回,终究躲不过冬至之约。“

书页边缘粘着片干枯的紫花花瓣——与王奶奶新换的盆栽一模一样。

1993年11月7日,立冬的薄霜爬上筒子楼窗棂。苏墨裹着祖父的驼绒大衣,哈气在台灯下凝成白雾。显微镜载玻片上的紫花花瓣显露出网状叶脉,与《滇南风物考》里夹带的标本完全一致——这是抚仙湖特有的短命菊,遇风即散。

楼下的争吵声突然拔高。苏墨掀开窗帘缝,看见林秀琴正把帆布包塞给穿皮夹克的男人,包口露出的青铜器耳部豁口泛着熟悉的幽光。当男人转身时,后颈处的三足蟾蜍刺青在路灯下一闪而过。

深夜十一点,文化馆顶层的阁楼弥漫着陈年的宣纸气息。苏墨蹲在第七根横梁下,按照书页批注里的“丙午年惊蛰“换算成1966年3月5日。月光透过老虎窗在地面画出菱形光斑,她数着青砖上的裂缝,第三块活动的砖下藏着生锈的铜匣。

匣内羊皮卷上的朱砂符咒已然褪色,三枚玉珏分别刻着“周“、“陈“、“苏“的篆文。当苏墨将属于祖父的那枚贴在《滇南风物考》扉页,纸张突然显影出淡蓝色的抚仙湖地图,湖心岛标记着甲骨文“冬至“二字。

“原来在这里。“

张慧芳的声音惊得苏墨撞翻樟木箱。档案员提着老式马灯,银蝴蝶胸针在幽光中宛如活物:“1966年3月5日,你祖父他们坐着解放卡车进山,车斗里装着十二箱刚出土的滇王编钟。“

马灯光圈里浮现出张褪色的合影。年轻的苏明远站在卡车前,身后两个男人正在搬运木箱。戴眼镜的男人腕上有烫伤疤痕,另一个叼烟卷的脖颈处隐约露出蟾蜍刺青——正是三十年前的陈建国与周建军。

“当晚他们在湖边立誓,用编钟碎片熔铸了三枚玉珏。“张慧芳的指尖划过羊皮卷上的血指印,“但黎明前突降暴雨,山体滑坡......“

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叙述。苏墨吹灭马灯瞬间,阁楼木门被铁链绞紧。陈建国阴冷的声音穿透门板:“张老师倒是会挑地方讲故事。“

暗格里突然溢出水声。苏墨摸到墙根处的排水管正在倒灌,浑浊的泥水里漂浮着紫花瓣。张慧芳撬开通风口铁网:“顺着管道滑到后院,邮车三点钟方向有棵老槐树。“

冰凉的污水浸透毛衣时,苏墨听见头顶传来打斗声。她攥紧玉珏滑出管道,却在槐树根下摸到硬物——半截埋在土里的青铜剑柄,缠着褪色的红绸,绸布上“文物卫士“四个字已被苔藓侵蚀。

次日清晨,苏墨在永丰当铺前徘徊。鎏金招牌下的玻璃橱窗里,明代青花瓷瓶旁摆着只三足青铜爵,豁口处嵌着枚玉珏。穿貂皮大衣的男人掀开里间门帘,周建军腕间的沉香手串撞出闷响:“苏小姐来看死当?“

当铺后堂的博古架突然移开,露出暗室里的微缩沙盘。抚仙湖模型上插着三色小旗,红旗下压着张泛黄的铁路货运单:1993年12月22日18时,沪昆线K347次列车,备注栏画着血蟾蜍符号。

“你祖父守着个要命的秘密。“周建军用放大镜点燃水烟筒,烟雾里飘着短命菊的苦涩,“冬至那天滇王编钟重现人间,三条铁轨汇聚之处......“

窗外传来邮车鸣笛。周建军突然暴起,将苏墨推进密室夹层。透过气孔,她看见陈建国带着三个刺青男人闯进来,白手套上沾着新鲜的血渍。

“老周这是要独吞?“陈建国用虎头钳敲打着青铜爵,“当年滑坡埋了七个人才保住这批货,现在想用个黄毛丫头破局?“

水烟筒坠地的脆响中,苏墨摸到暗格里的发报机。1993年12月17日的电文草稿上写着:“货已分装,冬至夜借道戏班行头转运“。当她撕下电文时,触发暗弩机关,淬毒的短箭擦着耳廓钉入墙板。

逃亡途中,苏墨在弄堂口撞翻豆腐摊。热豆浆泼在跟踪者的皮夹克上,那人颈后的蟾蜍刺青沾着豆花,正是昨夜出现在筒子楼下的男人。她钻进粮油店后门,从腌菜缸底摸出王奶奶藏的钥匙——这是今晨发现老太在晾晒的棉被里缝入青铜镜后,悄悄复制的模子。

华侨饭店顶层套间里,台商顾先生抚摸着《永乐大典》残页,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过苏墨手中的玉珏:“苏小姐可知这三枚信物合体,就是开启滇王地宫的钥匙?“他掀开《申报》合订本,1948年的头版照片里,顾家祖父站在故宫文物南迁的卡车前,手中捧着的正是三足蟾蜍印匣。

暴雨夜,苏墨潜入红星剧院地下室。在《牡丹亭》道具箱最底层,她找到了贴满封条的木箱。撕开“1965年滇南考古队移交“的封签,十二件青铜器碎片在镁光灯下泛着诡异的绿——每个断口处都刻着生辰八字,最新那个日期是1993年12月22日。

子时三刻,苏墨在文化馆暗房拼接照片。当三枚玉珏的投影重叠在抚仙湖地图上,湖心岛浮现出红星剧院的建筑轮廓。显微镜下的青铜锈迹里,她发现了与陈建国白手套上相同的血细胞结构。

冬至前七天,苏墨收到匿名信。信封上的火漆印是完整的八卦艮卦,信纸用报纸剪字拼成:“12月22日18时,杜丽娘妆匣第三层“。

当她翻开《牡丹亭》剧本,发现“离魂“一折的唱词旁有祖父批注:“三更鼓响,青铜为引,冬至夜宴,血祭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