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忆父亲的军旅生涯
1928年,在山东烟台那座偏僻的小村落里,一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黎明前的死寂,我的父亲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的时代,仿佛是一艘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破船,贫困与动荡如影随形。家中那座破旧的茅草屋,在呼啸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下一秒就会被无情地吹垮。父亲的童年,被战争的硝烟和饥荒的阴霾所笼罩。田野里,庄稼苗还未来得及茁壮成长,就被战火与灾荒无情地吞噬,村子里一片死寂,饿殍遍野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爷爷和奶奶看着年幼的父亲,心疼不已,他们宁愿自己饿得两眼昏花,也要省下那一口干巴巴的饼子给父亲。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因此而停止,那个冰冷刺骨的寒冬,像一只无情的大手,将爷爷和奶奶从父亲身边夺走,他们相继离世。这些解放前的苦难,如同深深嵌入灵魂的刺,岁月的磨砺也难以将其拔除。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对爷爷和奶奶的面容记忆愈发模糊,他们离去的日子也渐渐在脑海中淡去。此后,父亲就像一片在狂风中四处飘零的落叶,在村子里孤独又无助地游荡着。直到一户善良的烟台农家向他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从那以后,年幼的父亲便开启了帮主人家做工的日子。每天,天还未泛起一丝光亮,父亲就麻利地从硬邦邦的草铺上爬起来,揉一揉惺忪的睡眼,紧跟在主人身后,迈向那片希望与艰辛并存的坡田,帮着主人家到贫瘠的山上放羊。农忙时节,炽热的太阳高悬天空,烤得大地滚烫。父亲瘦小的身躯在苞米地里不停地穿梭忙碌,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顺着他满是尘土的脸颊滑落,湿透了他身上那件破旧得几乎看不出颜色的衣衫。主人家看着心疼,走上前,轻轻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道:“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父亲却倔强地挺直腰杆,稚嫩的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斩钉截铁地说:“我能行,我多干点,就能多吃一口饭,不碍事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胶东大地燃起的革命烽火,恰似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点燃了父亲心中炽热的希望与热血。父亲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部队。起初,他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凭借着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智慧,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炮兵部队的连指导员。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前夕,部队接到紧急任务,需要迅速抢占一处关键山头的有利地形。这处山头对于整个战局至关重要,一旦被敌人占领,我方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父亲所在的小队肩负着携带重要枪械和迫击炮,快速行军抵达目的地的重任。
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父亲和战友们背着沉重的枪械和迫击炮,在崎岖的山路上开始了急行军。山路狭窄且崎岖不平,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父亲的肩膀被迫击炮的重量压得生疼,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一路上,父亲的脚步急促而坚定,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浸湿了他的衣衫。随着路程的增加,他的双腿渐渐变得沉重如铅,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能耽误战机。
当行军到一半路程时,父亲感觉脚底一阵剧痛,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他知道,是脚上磨出了许多血泡。可他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告诉身边的战友,只是默默忍受着疼痛,继续前行。血泡被磨破,鲜血渗了出来,与鞋袜粘在一起,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但父亲紧咬牙关,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离目标山头越来越近。父亲和战友们加快了脚步,开始小跑起来。他们的呼吸急促而沉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他们终于在黎明前赶到了山头。
此时,父亲的双腿已经麻木,脚上的疼痛让他几乎无法站立。但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指挥战友们迅速布置好迫击炮,抢占最佳射击位置。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头上时,父亲望着山下,心中充满了自豪。他们成功了,为后续的战斗赢得了关键的先机。
在后续战斗中,父亲所在的部队与国民党军队短兵相接。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刺鼻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喘不过气来。父亲带领着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冲锋,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呐喊声在战场上回荡。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父亲敏锐地发现国民党军队一处火力点异常凶猛,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倾泻而来,压制得我方部队难以前进。他当机立断,带领几名身手敏捷的战士,利用地形掩护,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悄悄绕到敌人后方。他们的脚步轻而急促,每一步都充满了警惕。一番激烈交火后,成功端掉了这个火力点。当他们清理战场时,竟发现了几门迫击炮和迫击炮弹。经过以后的战斗,又缴获了敌人的榴弹炮、加农炮和一批弹药,这些在当时可是极为珍贵的重型武器。父亲望着这些“战利品”,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知道,这些武器将大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也意味着离胜利又近了一步。
然而,摆在眼前的难题是,战士们大多都没接触过这些武器,更别提熟练操作了。但父亲没有丝毫退缩,他带头钻研武器的使用手册,日夜琢磨。昏暗的灯光下,他眉头紧锁,手指在手册上轻轻划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召集战士们,围坐在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旁,对照着手册上的简易图示,一点点给大家讲解:“这是迫击炮的底座,起着稳定支撑的作用,发射时一定要固定好,不然炮弹可就打偏咯。”他一边说着,一边亲自示范如何调整角度,战士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提出疑问,父亲都耐心解答。经过几天几夜的刻苦练习,战士们逐渐掌握了这些武器的操作技巧,父亲看着战士们熟练装填炮弹、调整角度、精准发射,心中满是自豪,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不久后,部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奇袭任务。敌人在一处山谷中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一套精妙的炮兵奇袭战术。深夜,万籁俱寂,只有风声在山谷中呼啸。父亲带领着炮兵小队悄悄潜入山谷附近的高地,他们的身影在黑暗中若隐若现,脚步轻得几乎听不到声音。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迫击炮安置好,调试角度,瞄准敌人的防御工事。随着父亲一声令下:“开炮!”第一发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夜空,精准地落在敌人的弹药库上,瞬间火光冲天,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紧接着,一发又一发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趁着敌人慌乱之际,我方主力部队迅速发起冲锋,战士们呐喊着,如潮水般涌向敌人的防线,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这场奇袭的成功,让父亲和他的炮兵小队声名远扬,也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炮兵在战斗中的关键作用。
在淮海战役打响前的那段日子里,紧张的氛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整个部队。父亲作为班长,深知炮兵在这场战役中的重要使命。他带领着炮兵班的战士们,对每一门迫击炮、榴弹炮和加农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检查与调试。
他们仔细擦拭着炮身,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专注,检查每一个零件是否有松动,反复校准瞄准装置,确保射击的精准度。父亲亲自检查炮弹的储存情况,对每一发炮弹的状态都了如指掌。他深知,在战场上,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战友的生命。
战斗前夕,父亲和战友们根据侦察兵提供的情报,详细研究了敌人的防御工事布局。他们在地图上反复标记,制定出了一套精准的火力压制方案。父亲召集炮兵班的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摊开地图,手指着上面的标记,认真地讲解道:“同志们,敌人在这片区域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尤其是这几个火力点,对我们的进攻威胁极大。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冲锋前,用炮火将这些火力点彻底摧毁,为步兵同志们开辟出一条安全的通道。”
战士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父亲耐心地解答着,鼓励大家积极发表意见,共同完善作战计划。他强调,每一门炮的射击角度、每一发炮弹的落点都至关重要,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当阴沉的天空仿佛被战火染成暗红色,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硝烟与血腥的气息呼呼刮起时,战斗正式打响。父亲站在炮兵阵地,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的敌人阵地。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指挥旗,大声下达着命令:“各炮注意,按照预定方案,准备射击!”
随着父亲的一声令下,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迫击炮率先开火,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过灰暗的天空,准确地落在敌人的前沿阵地,炸起一团团黑色的硝烟和泥土。紧接着,榴弹炮和加农炮也发出了怒吼,巨大的炮弹带着强大的冲击力,将敌人的防御工事炸得粉碎。
爆炸声震耳欲聋,大地在剧烈颤抖,战场上硝烟弥漫,视线被浓重的烟雾所遮蔽。但父亲和他的炮兵战友们毫不退缩,他们熟练地装填炮弹、调整角度,一门心思地执行着火力压制任务。父亲一边观察着战场局势,一边大声呼喊:“打得好!继续保持,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
在炮火的掩护下,我方步兵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冲锋。父亲看着战友们冲向敌人阵地,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坚定。他知道,炮兵的火力压制为我军创造了宝贵的进攻机会,而他和战友们必须坚守阵地,为冲锋的战士们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
突然,父亲眼角的余光瞥见不远处一名战士腿部受伤,正艰难地在地上爬行。他毫不犹豫地转身,飞速冲了过去,一把将受伤的战友背在背上,朝着安全地带狂奔。炮弹不断在身边炸开,掀起巨大的土浪,热浪扑面而来,但父亲丝毫没有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战友,赢得胜利。此时,父亲的脑海中也会闪过家中那温暖的灶台,母亲温柔的笑容,他知道,自己不仅是为了战友,也是为了远方的家人而战。他一边跑,一边轻声安慰:“别怕,有我在呢,咱们一起扛过去,一定能赢!”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脚步也变得沉重,但他的步伐却从未停歇。
渡江战役爆发前,父亲和战士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在江边迅速建立起炮兵阵地,为渡江作战提供火力掩护。父亲带领着大家,克服了地形复杂、时间紧迫等困难,将一门门火炮搬运到指定位置。他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肩膀也被压得红肿,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他们利用江边的地形进行隐蔽,同时对敌人在对岸的防御工事进行了详细的侦察。父亲和战友们制定了一套灵活的火力支援计划,根据敌人的火力分布和我方渡江部队的推进情况,随时调整射击方案。
站在船头,望着那宽阔湍急的江面,水流如猛兽般汹涌,浪花飞溅,对岸敌人的炮火还不时地轰鸣着,一道道火光划过天空,映红了半边江水。父亲作为炮兵排的副排长,他神色镇定,没有丝毫畏惧。他深吸一口气,大声且沉稳地指挥着:“大家稳住,听我口令,一起用力划桨!记住听我的命令,用迫击炮对准敌人的岸边阵地猛轰,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战士们听令,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划桨,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
与此同时,炮兵阵地的战士们也严阵以待。当渡江部队接近对岸时,上级首长果断下达了开火命令。炮弹如闪电般划过江面,准确地落在敌人的防御工事上,炸得敌人鬼哭狼嚎。父亲一边指挥着炮兵班战士射击,一边密切关注着渡江部队的进展,及时调整火力支援的重点。
在父亲的鼓舞下,战士们重新振作精神,咬紧牙关,勇往直前。木船在波涛中起伏,迎着敌人的炮火艰难前行,有的战士被子弹击中,倒在了血泊中,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最终成功渡江,那汹涌澎湃的江水,见证了他们的英勇无畏,也见证了父亲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诚。父亲站在江边,望着对岸的土地,心中涌起对未来的憧憬,他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解放上海时,身为排长的父亲带领部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上海的街道错综复杂,高楼林立,敌人隐藏在各个角落,随时可能发动攻击。为了保护城市建筑和百姓安全,父亲和战士们行动小心翼翼,每前进一步都万分谨慎,但又不失果敢勇猛。
在战斗打响前,父亲和炮兵战友们对城市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绘制了精确的地图。他们根据敌人可能的藏身之处和防御工事,制定了针对性的火力打击方案。同时,为了避免对城市建筑造成过大的破坏,父亲和战友们反复研究,选择了最合适的炮弹和射击角度。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百姓的哭喊声,父亲定睛一看,发现有一群百姓被困在了交火区。他心急如焚,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大声喊道:“跟我来,保护好老百姓!”说着,便如离弦之箭般冲了进去。他一边用身体护住百姓,一边带领战士们寻找突围的路线,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大家小心,注意敌人的动向,一定要把老百姓安全带出去!”
在解救百姓的过程中,炮兵战友们密切配合,用精准的火力压制住敌人的攻击。他们巧妙地利用炮火为父亲和战士们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确保百姓能够顺利转移。敌人的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身旁的墙壁被打得火星四溅,父亲却丝毫没有畏惧,他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过人的胆识,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终于成功将百姓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当胜利的旗帜在上海的高楼上高高飘扬,猎猎作响,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自豪与喜悦。他与战士们紧紧相拥,大家欢呼雀跃,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尽情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喜悦。父亲在心里默默想着,这是为人民而战的胜利,也是为自己的家人创造和平生活的胜利。
遵照毛主席解放全中国的命令,为了解放台湾,父亲驻军福建漳州、厦门,此时他已成为炮兵连指导员。此时,母亲离别了烟台老家的姥姥、大舅、二舅、三舅和亲戚,毅然决定随军,一路辗转来到漳州。在漳州的日子里,母亲优雅大方,贤淑善良,操持着家务,生活虽不轻松,却也充满了期待。不久后,姐姐和哥哥在漳州相继出生,给这个小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一天深夜,爸爸战备值班,妈妈一边搂着姐姐、一边搂着哥哥在营房里睡着了,忽然,就听见屋里发出“嗖嗖嗖的响声”,带来一股凉飕飕的寒气,把妈妈猛然惊醒了,为了不惊动熟睡的姐姐和哥哥,母亲悄悄地打开电灯,看见屋内墙角有一条一米多长的红花蛇在移动,嘴里吐着芯子,十分可怕。母亲是北方人,从小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红花蛇,吓得母亲后背脊梁冒出了一身冷汗。营房内有住家的人不多,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深更半夜的,到哪里喊人啊!母亲沉思了片刻,手里拿着拆下来蚊帐竹竿,动作敏捷地一边挑、一边吓,把大花蛇赶到了屋外,当时,母亲手心握着的竹竿都湿透了。而我,则出生在厦门,这片充满希望与战火的土地。
在厦门,海风呼啸,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发出沉闷的声响。父亲和战友们时刻保持警惕,枕戈待旦,全身心投入到解放台湾的战役备战中。父亲深知责任重大,带领着炮兵连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他们日夜苦练,不断优化射击技巧,力求提高射击的精准度和速度。同时,根据海岛的地形和敌人可能的防御部署,父亲与战友们反复研讨,制定了多套详尽的火力打击方案。为了确保方案切实可行,父亲还组织战士们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模拟实战中的各种突发状况,让战士们在演练中积累经验,确保在实战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任务。
母亲随军后,在营房附近的荒地里种上了一些蔬菜,尽力把家布置得温馨舒适。她会在傍晚时分,带着姐姐和哥哥,站在院子门口,望着远方,盼望着父亲归来。每次收到父亲从前线寄来的家书,母亲总是满怀期待地用她那纤细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脸上瞬间洋溢出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般灿烂。随后,她会把我们召集到身边,轻声念给我们听,那时我小什么都听不懂。念完后,母亲一脸自豪地告诉我们:“你们的父亲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备战,他是个大英雄,我们要为他感到骄傲。”
闲暇之余,父亲总是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绘声绘色地用胶东话描述着家乡的风土人情。他讲着家乡的青山绿水、热闹集市,还有那些有趣的民间故事,讲到精彩处,还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疲惫与压力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遇到新战士打枪技术不太熟练,父亲会耐心地走上前,手把手地教他们,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来。首先,调整好呼吸,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然后,找准目标,轻轻扣动扳机,找到感觉就好了。”
在厦门的日子里,一家人虽聚少离多,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却从未淡去。父亲在前线为国家和人民备战,母亲在后方默默守护着家庭,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父亲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