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搞事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4章 高丽动向(3)

王昌说到这儿,在场的人们已经听明白了王昌的意思。‘我现在把好处拿出来了,你们如果想要就必须要听我的。’

然而高丽的权贵们虽然心中已经明白了,但是他们并不想就这么轻易的放弃已经拥有的好处。

“太子殿下,我们可以请大明的人教我们,就像以前一样,教给我们这些懂大明话的人,然后我们再教给高丽的匠人们,这样……”

“这样会拖垮我们高丽,这样会让我们高丽没有未来,这样会让我们高丽的百姓们看不到希望,这样会让我们高丽永远被你们这群肮脏的硕鼠们给把持。”

王昌越说越是生气以至于最后他甚至是破了音的将最后几个字嘶吼了出来。

王昌深吸了一口气,指了指在场的其他大明将士接着说道:“孤知道你们心中又不甘,但是你们要是想抱住自己现有的,那孤只能让你们失去所有了。”

看到权贵们再次被自己镇住,王昌将语气缓和下来说道:“我父王与孤不是不念旧情的人,更不是如辛旽那样会将人必死。科举制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孤也给你们一个机会。

这次孤打算从你们各家中挑选出来一派优秀的子弟派他们去大明学习,学习大明最新的技术,知识,等学成归来后孤会按照这些人的学习成绩给予官职,至于学习成绩差的,也可以参加科举。

至于科举的内容就是这些人将来要学习的内容,也是孤打算在高丽推广的内容。”

听到王昌最后这段话,在场的高丽权贵们再没有人想着站出来与王昌唱反调了。他们心中虽有还有不甘,但是一想到自家的子弟有机会去大明学习最新的将来可以用来掌权的知识,他们也就忍了下来。

见到众人默认了科举制这件事,王昌点着头说道:“很好,既然大家不再反对,那就请大家在十天内将族中优秀的子弟们给带到王都。并且为每人准备两千两白银作为未来在大明三年的生活学习的费用。

各位,名额就一千个,请各位珍惜。”

听到去大明学习还要自家套钱,原本有些人是不愿意的,可是一想到那些刚才用过的神奇之物,原本想要说些什么的人也都闭嘴不说了。

虽然经过了辛旽的迫害,这些权贵们的田产几乎被收光,但是他们手上的银钱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被他们藏了起来的。而且这些钱用来支付一人两千两银子的费用是完全狗的。更何况他们马上就有来钱的营生了。

送走了高丽的权贵们,王昌又再次与王祺商量了起来。

“父王,每人一千两是之前说好的高丽学子们的学费,而多出来的那一千两正好能够凑个一百万两白银出来,用来租借大明有学识的先生们以及沐英所带的军队。

至于购买火器的费用,以及购买厂房技术的费用,还差很多。”

“哎,大明怎么变得只认钱了。以前的大唐多好,只要给点高丽参,什么都能要的来。”

“现在不一样了。再说了,那些东西如果白给,大明的官员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儿臣反倒是觉着这样还好,只是花些钱就能买来需要的东西,这可比真正求着施舍要好的多。”

“太子,你不是说可以用咱们高丽女人换那些匠人们吗?”

“是啊,我没说那些钱是花在租匠人身上的,我说的是教授拼音以及大明话的教书先生。这些人我再回高丽的时候就算过,我们高丽大致需要两千这样的教书先生。”

说到这儿王昌嘿嘿一笑接着说道:“我在回高丽之前就已经与大明的平安商谈好了,这些教书先生们来咱们高丽的费用是由大明出的。

父王您想一下,这些人背井离乡的来高丽,大明会不多给他们银钱吗?而他们在高丽的花销其实就是在用这些银子,可以说是哪些权贵们套出银子让这些教书先生们在高丽花,最后这些银子一部分会变成咱们高丽所建工厂的利润进入咱们的口袋,而另外一部分则是会变成税收再进入我们的口袋。”

听完王昌的讲述,王祺哈哈大笑着指着王昌说道:“太子,这话可不能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尤其是你外祖家,要是让他们听到,他们还不得追着朕要回银子啊。”

“哈哈……儿臣明白。”笑着附和着王祺说罢,王昌又接着说道:“其实目前最让儿臣苦恼的是大明的晋王似乎只对银子感兴趣,对于儿臣提出来的拿地,拿矿换银子,他一点兴趣都没有。”

“哎,是啊,前日朕也试探了下这个晋王。朕也没想到此子虽然看上去年级轻轻的但是却像是一个食古不化之人一样,只认银子,其他的什么都不要。

对了,太子你说给他送些咱们高丽的美女如何。”

“不好,他才十来岁,如果现在就让他破了身子,等他回去后被大明皇帝知道了,我担心会因此怪罪我们的。”

王昌摇着头说完接着说道:“儿臣身边的幕僚倒是给儿臣了点建议。其实咱们可以找这次跟着晋王一起来的几个人,让他们帮咱们说说好话。

这些人也就沐英被大明皇帝封赏过一些钱财,而其他人都是大明的底层官员。父王你不知道大明的官员俸禄真的很低,我想可以给这些人送点银钱,让他们帮我们去游说晋王。”

“嗯,这倒是个法子,那给多少合适。”

“儿臣认为一人五百两黄金足以,而且还不用一次性拿出来,可是先拿出来个百两,剩下的等他们成功了在拿出来。”

“一人五百两,他们这次来了四个文官,一个和尚。那和尚也给?”

“道衍不需要给,可以给他一块砚台,我看就您珍藏的那些中的一块就成。这和尚虽然不喜俗物,但是我观察他说的晋王是会认真听的。”

“嗯,好,就这么办。朕现在就命人准备,晚上设宴款待大明晋王,至于其他人晚上你去和他们说。”

“儿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