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运动促进巴蜀武术的普及发展
清末时期武术在巴蜀地区的广泛普及
1900年前后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兴起了所谓的“神拳”。
“神拳”的特点是将民间组织的降神附体、画符念咒,与武术中的“金钟罩”、“铁布衫”、排打功、技击术等传统练功法相结合。“神拳”因具备神秘性(迎合民众低文化素质)、简易性(无须长期吃苦)、凝聚性(习练者同为信众)等特点,在民间迅速传播。
缺乏知识的义和团成员,把古典小说、戏剧当成事实,相信真能持符念咒、降神附体、刀枪不入。就连慈禧太后也希望义和团的“神拳”,可“扶清灭洋”。
但现实无情。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集结1.8万余人向北京推进,慈禧狼狈外逃。随后,慈禧便翻脸不认人,立即大肆屠杀“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以向洋人“谢罪”。
残存的义和团成员仓皇逃散,不少人翻山越岭来到巴蜀。清朝官吏罗缃急急忙忙上奏朝廷:“自上年畿辅肇乱,邪拳匪党潜窜各处,渐次入蜀……”
这些义和团成员流落四川,也将各种北方拳种带入巴蜀,他们也融入在四川的哥老会组织中。清末巴山蜀水叱咤风云的义和团运动,在1902年前后达到高潮。
1909年,成都文化人傅崇矩披露清末成都地区练武术的状况:“有十余斤之铁尺,自捶胸肋者,有一人敌数十人者……学者跪于神前,教者画符咒于学者之手,遂不自知其如何打法,如病狂然……”
图4-2 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拳民
据《犍为县志》记载:
其术,于所供关圣、观音位前设一碗水,陈列各种器械,皆庙宇神像手持木造器械,如关圣之青龙刀、悟空之金骨棒、桓侯鞭、镇江斧、韦驮降魔杵、罗汉戏龙珠、伏虎圈等……将手作开弓势,旋即跳舞,是为神拳。
在夜风嗖嗖、夜色诡异的环境中,信徒们恍兮惚兮地乱打“神拳”——这是当时的常见情景。相关史料记载:“至1902年初,四川许多州县都有了义和拳的信徒,其成员发展到数十万人,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已达3万多人。”
“金钟罩”“铁布衫”的实质
武林人士一直很向往的“金钟罩”“铁布衫”,其实就是武术硬气功——在某些特定条件配合下,通过意识把内在劲力集中到身体某部位,产生对物体猛烈撞击的适应能力,或向外爆发的冲击力。这就是武术家“排刀排砖”“铁锤贯顶”之类功夫的奥秘。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防身自卫的技击性和抗打击性。而这种抗打击性(所谓刀枪不入),越是接近极致的神奇程度,就越为武人崇拜,清末习练者无法科学解释这种功夫,于是称之为“神拳”。
在历史上,四川武人大都将武道、医道、硬气功集于一身。
拳谚讲:“外要练‘砣子’,内要练‘桶子’”。“砣子”指拳头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内功修养。只有外功和内功都修炼,才能达到所谓“神功”阶段。它形成四川一些特殊武术流派,如“南宫”、“会门”(“慧门”)、“子午门”等。
“神拳”号称“刀枪不入”(实际意思是抗击打性强),如今常见的硬气功表演,例如“银枪刺喉”“汽车过身”“单掌劈砖”“排打功”“腹卧钢叉”等,可视为“神拳”的现代表演形式。
在现代体育中,人们已经将心理训练列为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学者认为,传统武术“未能吸取运动心理学既得的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武术专项自身的心理训练体系”。
而所谓的“神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种不合常理的“心理训练”方式。科学地解释其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激发人体潜能,出现常人做不出来的一些高难动作而已。因此,人们对待所谓的“神拳”,绝不能以讹传讹地夸大,或者故意加以神秘化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