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5章 南下
如果说薛家租金,解决了士兵们的温饱问题,那么这次的生意要是促成,就解决了士兵家属的温饱问题,下一步就是提高生活水平。
做一个发号施令的将军谁不会呢。
大操的日子。
王信坐在台上,身后跟着一名老头,还有几名后生。
不是别人。
正是王信亲自请来的教头。
王信想要请一名厉害的武师,后来得知禁军以前有教头,其中有位老师傅格外厉害,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就是别的教头都比不了他。
所以请了提督公子朱胜功帮忙,求他老子东军提督亲自书信一封,请此人来帮忙东军小营操练。
此人以前是禁军教头,教头虽然没有品级,只是民间的临差,可那也是禁军教头,因此自己才请东军提督出面,给足了对方面子。
当然,如果此人不来,自己也不会傻等。
索性来了。
此时。
校场上插满了旗帜,在风声下摇动,几百人的队伍,数十面旗帜,全部是士兵家属新缝制的,让校场犹如旗帜的海洋。
“咚咚咚。”
高台前站着的是李武。
指挥操练的事,王信会轮流交给哨官,自己私下提点,因此哨官们成长的很快。李武以前就是哨官,心气足,跟在都司身边学了不少东西。
熟练的在高台上指挥旗兵与令兵。
随着鼓声的节奏,下方方阵开始了前进,犹如地面的黑云,缓缓的移动。
“威。”
“威。”
因为武器的缺乏,供给短缺,王信让全军使用长矛操练,先把形练出来,不能浪费时间。
犹如长矛阵。
每一步,士兵们的喉咙里,凝聚出一声低沉的吼声,犹如凶兽发出致命的威胁。
“威。”
“威。”
李武抬手发令,身旁的旗手当即挥舞旗帜。
随即。
“锵锵锵......”
一阵密集的铜锣声响起。
一片片方阵不约而同的停步,不过仔细看去,可以看见里面的什长伍长,乃至队长许多人满头大汗。
士卒们不懂,军中进退全看各自的伍长什长。
许多伍长什长无法第一时间想起,导致方阵不能完全的整齐划一,总会有些散,本质上缺练。
王信心中有数。
不过今日要让教头看看士兵们的成色,所以等停顿后,王信上前接过指挥。
李武行礼下台,回去自己的位置。
明明只是换了一个人。
可气氛为之一顿。
总感觉变得不同了些。
黑脸老汉与他的徒弟们更是早已面色大变。
几名徒弟甚至有点腿软。
先前在外头见到的士兵,与这时操演的士兵,气势完全不同,此时登上高台,全军瞩目,杀气冲天,如何不惧。
黑脸老汉的徒弟们不提,黑脸老汉常呆在禁军,虽然只是教授武艺,却也长年累月的见惯禁军操练,各种方式也见过,唯独此处格外不同。
这么多旗帜,锣鼓等等,把军队操练的像戏班子的精细。
这是要张飞穿线吗?
“升主旗。”
王信仿佛变了个人。
神鬼莫侵。
生人勿进。
旗兵和令兵紧张的发抖,此时的都司,完全不是一个人,谁也不能出错,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关键是没人敢不满,也没人不满的起来。
当主将五方旗升起。
五哨俱动。
这个时候,王信扭过头,看向身边的老汉,一副公事公办,严厉的口吻问道:“陈教头,我这军营虽小,却五脏俱全,如果陈教头有真本事,这河西小营就托付给陈教头了。”
京营与义务的矿工不同。
矿工过得苦,生活所迫,终归是打份工而已,了不起不干,大不了饿死。
而京营的士兵长年累月被使唤,想躲也躲不了,逃兵被抓住是要杀头的,被各家当做下人,甚至不如下人,连奴隶都不如。
毕竟京营士兵属于朝廷的,官员们不用白不用,用了不心疼,各家的人往死里使唤。
所以王信早就发现。
京营的士兵几个月来,仍然缺少了一股精神气。
奴性太重。
这样的军队,光靠待遇提高没用,只会令他们会把旧的习气依然保存下来,然后影响给别人。
怎么办?
练武。
强身健体,一身本事,精神焕发,恢复自信,这就是因地制宜。
兵无常势。
怎么可能只是指战场上呢。
既然当了兵,任何时候都是战场,任何时候都是兵法。
当然。
练武很苦。
但一个奴性重的人,只有通过练武这种类似的,脱胎换骨的苦,才能结束身上的奴性。
所以王信要请最好的武师。
越厉害,越有名,效果越好,才能给士兵们带来更充足的自信。
恢复精神气。
才能做一个好兵。
那么。
王信打量着眼前的老者。
眼前的教头。
够不够那一声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名呢!
不久。
河西小营多了一位教头。
听说是以前的禁军教头,老头的徒弟们吹嘘,他们的师傅以前人称八十万禁军教头。
人们嗤之以鼻。
别说以前的禁军,就算现在整个京营加起来也没有八十万。
不过士兵们也开始了学枪
根据王都司与那老头一起琢磨出来枪术。
就一招。
突刺。
左转,刺。
右转,刺。
前进,刺。
看着校场上的进展,王信勉强满意。
老头却黑着脸。
王信知道老头为啥不满。
老头的乱七八糟的招式,都被自己砍了,老头当然不满。
不过自己满意就行。
总算有点兵味了。
这时。
一名亲兵跑来,喘着气,小声说道:“都司,东军右司马,还有司务来了,说是带来了紧急军令。”
王信没有意外。
陆仲恒带来了东南的消息,估算着日子,京营是该南下了。
果不其然。
戴玮和祝桢带来了提督的军令。
河西小营南下平倭。
捏着这封军令,王信莫名感慨。
戴玮见王信一直没说话,急道:“王都司,何时出发?”
“这么急?”
王信故意问道。
戴玮苦笑。
他知道这位都司不是没有根脚的人。
很多消息比自己还灵通,瞒不住他的,于是如实说道:“各部都在推诿,提督的确希望王都司做个表率。”
当然推诿了。
谁去平倭谁死,也不是两三年,多年来一直如此,谁还敢去。
何况如此匆忙。
京营准备并不充分。
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