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斩倭:明朝抗倭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海防建设

在开展外交的同时,明朝认识到,要抵御倭寇,关键还得靠军事力量,加强海防建设。

明朝初期的军队战斗力确实非常强,洪武时期拥有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李文忠、周德兴等大名鼎鼎的将领,他们带领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不仅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部队,还战胜元朝大军,将元顺帝赶到大漠深处。永乐年间的军队战斗力也是超级强悍,朱棣的军队能够以少胜多,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夺了皇帝大位,此外朱棣还亲自率军深入漠北征战蒙军,战果累累,这些都是军队能征善战的最好明证。

面对倭寇,明朝初期的陆军毫不手软,显示出强者风范,在战斗中勇猛冲杀,打得倭寇哇哇叫。洪武二年,倭寇侵犯淮安,镇抚吴祐率兵抵御,在天麻山遭遇倭寇,官兵奋勇冲杀,大败倭寇,生擒57人。洪武七年,倭寇侵犯海州(今连云港),百户何达毫不畏惧,率兵与倭寇大战,斩首24人,其余倭寇落荒而逃。洪武三十一年,倭寇侵犯宁海(今山东牟平),卫指挥陶铎和其弟弟陶钺齐上阵,带领士兵勇斗倭寇,斩首30余人,其余倭寇见状纷纷溃逃。

永乐十一年(1413年),倭寇3000人围攻浙江昌国卫爵溪千户所(今宁波象山县爵溪),城外的倭寇密密麻麻的,数量之多创了明初纪录。倭寇开始攻城,但是城内守军并不畏惧,以矢石将攻城倭寇砸得脑袋开花,打退倭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让倭寇死伤甚多。最后倭寇不得不放弃攻城而撤退。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军追击,杀死倭寇甚多,倭寇溺水死者不计其数。明军获得大胜。

最出名最经典的战斗还得数望海涡大捷。望海涡位于辽东(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东北30公里的亮甲店街道金顶山)。永乐十七年四月,大明接到朝鲜人提供的情报,说有一群如饿狼般饥困的倭寇准备进攻大明。明成祖朱棣得悉后,命令辽东总兵官刘江在沿海全力做好防备,只要有机可乘,就尽力剿捕,不留后患,不得有误。

刘江,宿迁人,本名刘荣,因替父从军而冒父名刘江。接到情报后,他立即开展战斗动员,利用军事设施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其实,在这之前,任辽东总兵官的刘江就注重海防设施建设,当他来到金州卫地方巡视,看到望海埚地高且广,旁可驻兵千余人,并听当地的百姓说,凡有倭寇到来,必经此地,这里实为滨海咽喉之地。于是,刘江就上疏朝廷,在此用石头垒堡筑城,置烟墩瞭望,以备倭寇来犯。朝廷当即同意刘江的奏疏。于是一座石头城在望海涡建成,并驻扎了军队。

一天晚上,负责瞭望的哨兵发现东北方向的王家岛上有火光,于是立即向刘江报告。刘江预料一定是倭寇来到岛上,估计不久就会登陆,便立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他令一位名为徐刚的将军率领步兵在山脚设伏;令一位名为钱真的将军率领马军绕到倭寇背后,准备截其归路;令百户姜隆率领壮士,绕道到海边,准备烧掉倭寇所乘寇船,让倭寇没法逃跑。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有约两千名倭寇乘三十多艘船驶来。倭寇登岸后,成一字形,鱼贯而行,直朝望海埚而来。倭寇看到望海涡附近没有任何异常,放松警惕,快步而走。当倭寇进入伏击圈,刘江下令旗举炮鸣,于是明军伏兵尽起,两翼并进,杀向倭寇。值得一提的是,明军还故意披头散发,装成真武神的样子吓倭寇,从精神上压倒敌人。倭寇毫无准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虽然急忙抵抗,但明军气势正盛,斗志昂扬,而倭寇气势不佳,占不到半点便宜。倭寇见势不妙,开始撤退。但是已绕到倭寇背后的钱真率军杀出。且江隆率壮士潜至倭寇登陆地点,烧毁倭船,断敌归路。倭寇看到船只没了,明军如神兵一样降临,吓得魂不守舍,只剩下两种选择,其一是战死,其二是举手被擒。明军杀得起兴,没多久就斩首一千余级;对于投降的,算是手下留情,生擒了数百人。明军获得完胜。

此战有效震慑了倭寇,《明史》记载:“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明成祖获得捷报后,十分高兴,下诏封刘江为广宁伯,其替父从军的事也不追究了,让其改回原名刘荣,对其他将士也进行奖赏。这也反映明初政治清明,该赏则赏明,不会像后来的嘉靖年间忠奸不分,功臣往往被诬陷遭罪。

明初不仅陆军威武,水军也是十分厉害。

明朝的水军发源于元末农民战争时期。朱元璋军队起初并无水军。他准备夺取江南地区时,苦无舟船,难渡长江天堑,实在是愁。正当朱元璋愁眉不展的时候,俞廷玉、俞通海父子和廖永忠、廖永安兄弟致书朱元璋,表示愿率战舰千艘,归附朱元璋。本来他们是为了保护乡里而聚兵巢湖,修船和训练水军,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竟然成为一支群雄瞩目的水上劲旅。他们觉得在诸路义军中,朱元璋最值得信赖、最有前途,决定投靠之。朱元璋得知后,大喜过望,笑道:“我正在谋划渡江,而巢湖水军就来归附,我大事可成矣!”然后亲自带着几位大将到巢湖,跟水军的领袖们进行会商,很快就一拍即合。自俞氏父子、廖氏兄弟归附之后,朱元璋一夜之间拥有一千多艘大小战舰,实力大增。

后来这支水军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元军听说巢湖水军和朱元璋合作,胆战心惊,虽然派出部队应战,但被打得大败而逃。朱元璋因此势如破竹地攻占南京。接着,朱元璋依靠水军在太湖击败张士诚,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控制整个长江流域,统一南方,奠定了明朝的根基。此后,汤和与廖永忠率领水军从宁波出发,从海道攻入福建,消灭了在元末割据福建的陈友定势力。之后,又从福建打到广东,从广东打到广西,由此统一了南方。

大明帝国成立后,这支水军也没闲着,而是继续发挥作用。基于倭寇时不时侵犯大明疆土,朱元璋便命水军出海巡逻,主动寻找倭寇杀之,屡屡都有斩获。出海巡逻相比在沿岸防卫有个优点,那就是没等倭寇登岸劫掠,就将倭寇在大洋中予以消灭,让倭寇的破坏力大大降低。如洪武二年(1369年),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率水军出海巡逻,在海上遇到倭寇,倭寇看到明军水军浩浩荡荡的气势,士气就下降不少。经过一番势如破竹的战斗,最后明军俘获倭寇92人。洪武七年(1374年),靖海侯吴祯率水军出海巡逻,他不断扩大巡逻范围,直至琉球大洋,够远的,且在大洋中俘获不少倭寇,缴获不少船只。至此,倭寇看到明军水军,就像遇到天兵天将,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到了永乐年间,大明的水军更加强大。当时朱棣高度重视水军的建设,愿意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水军。最典型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众所周知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最远到达非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活动。如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全队共有各种舰船208艘,共有官兵2.78万余名,其中军士2.68万名,包括总兵官郑和、都指挥2名、指挥93名、千户140多名以及旗校、旗卒等等。舰船配备大量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比后来拥有130左右艘船、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舰队还无敌。

从郑和下西洋一事可见永乐年间水军的厉害。明成祖朱棣也命水军出海巡逻。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朱棣一次就派6支部队出海剿捕倭寇,每支50艘船左右,官兵五六千人,让倭寇闻风丧胆。永乐十四年(1416年),总兵官蔡福奉命率万人在山东海域巡逻,遭遇倭寇32艘船只进犯靖海卫(在今山东荣城市西南端),海上大战就此上演,经一番作战,明军大败倭寇。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出使外国的船队战斗力也是十分强悍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出使西洋的太监张谦率船队行驶到浙江金乡卫海域时,突然遇到倭寇,明军才160多人,而凶悍的倭寇足有4000多人,按一般逻辑,张谦等人算是看到鬼门关了。然而张谦毫不畏惧、沉着指挥迎战,率船队与倭寇大战数十余合,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倭寇大败,死伤无数,其余的倭寇匆匆逃窜。这是以一敌二十五的战斗,真正的以少胜多,真是太神了!朱棣得知后,重重赏赐了张谦等官军,激励队伍斗志。该大捷也说明当时的太监着实厉害,其实郑和本人也是太监,但拥有超群的实力,让人刮目相看。

要建设强大的水军,自然离不开舰船的配备。早期时,倭寇劫掠后,速速乘船而去,官军想追捕,却缺乏船只,没法追击,只能看着倭寇离去而叹息不已。因此造船成了当务之急。

水军将军廖永忠最了解船的重要性和必需性,他向朱元璋建言道:“臣听闻倭寇侵扰濒海的百姓。臣发现倭寇像老鼠一般潜伏在海岛,乘风之便,放肆地侵掠。臣建议东南沿海各地应多造多橹快船,命令各军将督造。没战事时,则利用船只进行巡海,一旦倭寇来了,则用大船迎战,用快船追之。让倭寇欲战不能赢,欲退没法逃走,这样我们就可以剿捕之。”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便采纳了廖永忠的建议。

于是,明朝着力发展造船业,特别是沿海的江浙、福建、广东建置造船厂造船。一艘艘船只出厂投入使用,以便海上巡逻。洪武三年,令水军二十四卫,每卫配备五十艘,共配备1200艘。洪武五年,又令浙江、福建增造海船660艘,以抵御倭寇。洪武二十二年,令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检司也如此,由此,据统计其时沿海卫所和巡检司至少拥有3500艘战船,这让防御实力大大增强。

当时朝廷在工部设了都水清吏司掌管造船业,都水清吏司拥有直属的南京龙江造船厂、清江造船厂、卫河造船厂等。特别是南京龙江造船厂规模宏大,该厂靠近长江,占地约达800多亩,工匠400多人。该厂造船十分专业,分工细致,下设篷厂、细木作坊、油漆作坊、艌作坊、铁作坊、索作坊、缆作坊等。工厂机构健全、指挥畅通、制度严密、管理严格,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后来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也在该厂制造,故该厂又被称为宝船厂。据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一十八丈(约长147米,宽51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龙江造船厂能造如此巨舰,由此可见其实力之强。

除了都水清吏司直属的造船厂外,明朝还在沿海地方特别是浙江、福建、广东,由地方布政司设立大小规模不等的造船厂,也建造各种类型的、大小不一的战船供水军使用。

明成祖朱棣也十分重视造船,多次下令各地造船。在永乐元年,就命浙江观海卫造船36艘、福建都司造船137艘,以便追捕倭寇;永乐二年,又命浙江都司造船1180艘。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元年至十七年,全国造舰船达2700多艘。特别是为了郑和下西洋,造了数千艘船只,这推动造船业更加发达。受造船业发达的影响,各地水军能够配备大量的船只,防御倭寇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当时造的船形制多样,有楼船、蒙冲、斗舰、走舸以及八百料、四百料、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等。

楼船,顾名思义,是一种建有多层楼的船,一般为三层,属大型战船,可当指挥船使用;船的两舷内侧开弩窗矛穴,方便对外射击、刺杀;因船体巨大,其稳定性强,甚至可犁沉敌船,但机动性相对较弱。

蒙冲,因船头及两侧蒙以牛皮而得名,牛皮起到防御箭、石的作用,该船比楼船小,速度快,机动性相对较强。

斗舰是一种中型战船,两侧有墙体可遮蔽士兵身体,属于攻击性战船。

走舸为小型战船,约可乘八名勇士,其机动灵活,便于偷袭。八百料的料是容量单位,一料即一石,重量一百二十斤,八百料、四百料均属于较大的船,坚实而稳固,利于在大海巡逻,让敌人看到后有种畏惧心理。

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视战斗情况需要而选择使用。

当时的水军除了配备传统的刀、枪、弓箭、藤牌等冷兵器装备外,还在舰船上配置了火炮、鸟铳等火器。火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明朝加强海防建设的另一举措,则是加强卫所的建设。

明朝初年,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犹如诸葛亮再世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向皇上朱元璋建议在全国各重点地区建立卫和所,以拱卫京师和稳定地方。朱元璋赞同,便在全国推开卫所制度。由此卫所制度成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卫、所设置在军事要地,大致是一州之地设所,几州相交之地设卫。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前后中左右5个千户所,一千户所编1120人,长官为千户。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一百户所编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又分为两总旗和十个小旗,每总旗编50人,每小旗编10人。

在沿海地区,从北部的辽东到南部的广东,明朝也大量设置卫所。大致是辽宁设8卫1所,北直隶1卫,山东10卫、5所,南直隶9卫、10所,浙江11卫、30所,福建11卫、13所,广东8卫、29所。浙江、福建、广东设置的卫所最多,主要是该三省最容易遭到倭寇的侵袭,海上防御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事项。于是朱元璋令开国名将汤和赴浙江筹划海防,汤和到浙江后,置卫所,筑城池,把倭寇阻挡在海岸一线。随后,朱元璋又命周德兴行视闽粤,周德兴便在福建、广东军事要地广置卫所、筑城池。这些卫所和城池成了沿海抵御倭寇的重要屏障。

笔者家乡诏安县在洪武年间由周德兴主建了一千户所,即玄钟所。该所位于军事要地梅岭半岛东端,前方就是汪洋大海,旁边是天然良港宫口港,往南不远就是广东。笔者多次前往该所考察,所城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亦是旅游名胜地。所城依山势砌条石筑成,周长一千八百米,城墙面宽三至三米五、高六米,建有城楼、女墙、望洋台、烟墩(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以及生活必需的窝铺、水井等,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曾在此屯兵。城内山脚下有座历史悠久的关帝庙,似是在激励将领驱走贼寇,保境安民。山上的诸多大石头留有诸将官的题字,写得雄浑豪迈,似在诉说当年的抗倭功绩。

明成祖朱棣也十分重视卫所建设,由于他将京师迁到北京,为了加强对京师的防卫,他加强渤海沿岸的海防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六卫一所,此外在闽浙一带也适当增设新的卫所,并对城池进行修建加固,以此巩固海防。宣德年间,朝廷又在渤海岸增设5卫。正统年间,户部侍郎焦宏奉命先后前往浙江、福建整饬海防,基于沿海卫所没有划定固定的责任区,容易导致互相推诿的情况,故他对各卫所的责任区进行明确,使各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更加有利于海防的巩固。由此,沿海的卫所体系已经十分完备,此后历朝历代只是做个别调整罢了。

卫所实行屯田制,即一部分人守城、一部分人种地,这样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减轻朝廷经济负担。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内地的卫所,大致是守城和屯田的军士各占一半;但在沿海的,大致是屯田的军士占十分之三,而守城军士占十分之七,比内地高两成,从中体现沿海的卫所更加重视守城抗倭。

建了这么多的卫所,自然需要不少军士驻扎,那么兵源从何而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其一是将南征的队伍编配到卫所。如洪武元年,入闽作战的明军奉命建卫所,之后就编配到卫所戍守。其二是归附的武装力量,包括张士诚、方国珍余部和元朝投降的军士。如洪武四年,将方国珍余部、元朝残余军士等共十一万多人编到各卫为军。其三是在海上从事水产捕捞的蜑民。如洪武十五年,将广州蜑户万人纳入水军。其四是从民户中抽丁。如汤和在浙江整饬海防时,就让绍兴等府民,凡四丁以上者,抽一丁为戍兵。周德兴在福建整饬海防时,以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民户三丁取一到卫所戍兵。其五是因获罪被充军的人员。

明朝除了加强卫所建设外,还建立水寨和巡检司,进一步提高海防能力。

卫所主要是建在陆地上,而水寨则建在重要的岛屿上。东南沿海有诸多的岛屿孤悬海上,若没有加以防卫,则很容易被倭寇占领当作据点,对内地安全造成威胁。为此,朝廷便先后命汤和、周德兴、焦宏等到东南筹建水寨。在浙江建设的水寨有沈家门水寨、黄华水寨、江口水寨、飞云水寨、镇下门水寨、白岩塘水寨等。在福建建设的水寨有烽火门水寨、小埕水寨、南日水寨、浯屿水寨、铜山水寨等。水寨拥有一定数量的常驻兵守卫,如位于福州的烽火门水寨常驻兵额四千余人,位于兴化的南日水寨驻军四千七百人,而漳州的铜山水寨的驻军则为一千八百多人。水寨拥有战船,如南日水寨战船二十九艘,铜山水寨战船二十艘。水寨构成海上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并与卫所相辅相成,发挥出重要作用。

明朝还广泛建立巡检司,并纳入海防体系中。巡检司是明朝驻扎在地方以维护乡村秩序的基层组织。在沿海地区,巡检司兼有海防职能,与卫所制度相关联,是卫所制的补充。因为明朝地域广阔,卫所不可能管控广大地方,而沿海巡检司设置在要冲处,如倭寇易于进犯之地或交通要道,易于及时发现敌人,并联络卫所,有效弥补卫所防御的空隙。周德兴到福建后,就在暇隙地增置巡检司四十五处,巡检司有寨城,有官,有射手百人,分隶与诸卫,增强防御。由此,一旦倭寇进犯,有岛屿水寨的防卫,登岸有烽火台报警,有巡检司盘查,有卫所军的堵截,可以说是层层设防,让倭寇的侵掠企图难以得逞。这对确保国家太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