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2章 文化荒漠出息了

话说国渊在收到魏哲的聘书之后倒是没有太过惊讶。

别看他家世普通,但却师出名门。

身为郑玄的高足,国渊其实早就收到过不少招揽。

说来国渊也不是不想做官,这点他和管宁不同。

国渊初期是由于老师郑玄的原因导致他也在党锢名单里面,方才无法出仕。

前年党锢解除后,北海国就曾经有意征辟国渊为文学掾。

只是伏波将军马援曾言: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出仕本郡固然不错,但国渊也要看举主值不值得他效力。

毕竟一旦接受举主的征辟,那彼此关系便如君臣无异了。

而如今的北海相贾颇只是一个庸人,所以国渊拒绝了。

就像他的老师郑玄拒绝大将军何进的征辟,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故此国渊现在的纠结之处在于,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最佳的出仕时机。

毕竟一个秩三百石的西平乡侯家丞,在国渊收到的征辟中只能算中等。

然而郑玄在听完弟子的困惑后只说了一句话:

“抛开其他不谈,但问本心,魏公威此人值得你效力吗?”

国渊闻言顿时便沉默了,郑玄见状也不催促。

片刻之后,经过一番深思,只见国渊抬起头面色郑重的说道:“弟子听闻,西平乡侯治理带方一年,便安置流民数万,如今更是在乐浪大兴水利,劝课农桑,活人无数。此人文可使地方大治,百姓安居;武可抵御外敌,开疆拓土,实乃当世之英雄!”

见他这么一说,郑玄当即就笑了起来。

“既如此,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只见郑玄面色慈爱的看着这个弟子,教诲道:

“志乎义,勤乎事,心乎国,便是出仕早些晚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闻听此言,想明白的国渊当即郑重向郑玄拜谢道:“弟子谨受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由此可见,郑玄讲学能有如此大的规模,确实不仅仅是名气大的原因。

……

中平三年,五月壬辰日。

午时,天晦,日有食之。

魏哲纵然不信天人感应,但还是按照习俗令郡吏鼓噪驱赶天狗。

也正是在这一天,魏哲终于迎来了他征辟的三位贤才。

当看见堂中的国渊、孙邵、氏仪三人后,魏哲顿时畅快一笑道:

“众贤毕至,此乃吉兆也,难怪天狗离开如此之速!”

闻听此言,孙邵与氏仪两人顿时满脸感动。

“蒙君错爱,实乃鄙人之幸!”

说实在的,纵然两人都自认才能不弱于人,但终究一直无人赏识。

如今猛然受到魏哲征辟,两人其实多少有些受宠若惊。

毕竟魏哲的名望可不是白积累的,礼贤下士起来效果自然也格外不同。

相比之下,国渊就要沉稳多了。

魏哲见状也没有区别对待,一视同仁的招待了三人。

直到次日,魏哲才给三人安排具体的工作。

话说魏哲这个西平乡侯食邑不过八百户,自然用不着三人打理。

况且西平乡还在玄莬郡高句丽县治下,魏哲就更不会让三人离去。

他之所以用西平乡侯府的名义征辟三人,无非就是借一个名义罢了。

而且魏哲如今推动的诸多项目,很多都难界定事权归属的。

比如海冥的船屯,牛角岛的工匠所,三韩的商队等等。

“长绪,你且总理船屯与工匠所,若有所需,可来寻我!”

孙邵闻言自然是恭谨领命而去,眼神坚定,唯恐辜负魏哲的期待。

对于氏仪魏哲则给了另一个任务。

“子羽,商队与船队便交给你居中调度了!”

如今魏慕华、管休奔走在外,后方也确实需要一个大管家来协调。

氏仪没想到魏哲竟然将如此重要的财权相托,顿时感动的面色通红。

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现在别说是效力了,就算把命给魏哲他恐怕都能答应。

不过氏仪虽然的忠诚度虽然拉满了,但魏哲倒是没要求人家改姓。

毕竟古之姓氏或以官号,或以祖名,皆有渊源,使后世子孙不忘先祖事也。

无端离文析字,以今人的观点教人易姓,实在有忘本诬祖之嫌。

比如“氏”姓其实是华夏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即便是在大汉也十分稀少。

此姓一说源于妘姓,出自西周初期的邸国,属于以国名改笔为氏。

不过有部分大儒认为,此姓源于上古族序。

三皇五帝之时,华夏亦是部落林立,当时部落中有专门掌管姓氏的族老“氏叔”。这种氏族内部的职官称谓,后来演变为掌管宗祠之流的长老以及上古官员。在其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不过先秦时期省文简改为单姓,“氏叔”姓,方才演变成“氏”姓。

孔融言:“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实在有点牵强。

不过这倒是和孔融眼高手低的性格挺符合的,也难怪最后未能一统青州。

……

相比于氏仪与孙邵,魏哲交给国渊的任务就要复杂多了。

“子尼,屯田乃边郡之本,此事日后便多劳你费心了!”

在为国渊简单介绍一下乐浪的屯田情况之后,魏哲又叮嘱道:“民屯与军屯乃我草创,细则多有不足,尚需完善,你若有想法随时可来报我!”

而国渊在大致了解了乐浪郡的屯田情况后,反应与当初的戏志才如出一辙。

国渊越想便越忍不住要拍案叫绝,当即便感慨道:“君侯大才,属下亦是只能勉强拾遗补缺,略尽些绵薄之力罢了!”

不过他倒是理解魏哲为什么要单独将屯田事务拎出来处理了。

毕竟按照魏哲的设计,屯田事务之繁杂确实需要专人专职,实非地方小吏可以兼行也。

如今军屯、民屯草创不久,很多问题尚且没有暴露出来。

但随着魏哲招揽的流民越来越多,屯田规模越来越大,诸如贪腐、人浮于事、懈怠等问题必然是难免的。

如此一来,明确的考核办法、具体管理条例,以及屯田的内部监督等等,这些都需要国渊一点点慢慢推行、落实。

不过任务虽然艰巨,但国渊反而踌躇满志,越发觉得自家没来错地方。

若是能使府库粮仓丰足,百姓安居,他也算是不负所学了!

带着这样的心情,国渊倒是很快便投入到屯田事务之中。

于是在悄然之间,魏哲就这样用侯府的名义又组建了一个班底,在乐浪郡的治理中与郡府并行。

……

且不说国渊的到来给乐浪的屯田事业带来了多少变化。

郡学之中,邴原却是最先感受到了国渊的冲击。

因为国渊来到乐浪之后得知魏哲大兴教化,对郡学极为重视,顿时愈发崇敬,于是他便将老师郑玄注解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即《三礼注》抄录了一本,送与乐浪郡学,甚至本人休沐时亦会前往郡学讲学。

说来此事其实也就只有郑玄的弟子能干得出来。

别看郑玄早年虽曾跟随经学大家马融学习古文经,但后来他游学十多年,辨析学术,考溯源流,搜求各家学说,仔细考订异同,早就综合百家,遍注群经,将今、古文界限打破,达到了经学的融合与统一,成一家之言。

是故郑玄虽然师出古文经学,但他却并不遵守眼下经学中的师法、家法那一套,而是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古文经。

不过有意思的是,邴原虽然就住在高密县隔壁,与郑玄讲学处临近,但邴原却并未投到近在咫尺的郑玄门下,而是背井离乡、远赴千里去了陈留、颖川、汝南和南阳等地游学,并且先后跟随陈寔、范滂、卢植、贾彪等古文经学大儒学习。

可以说在经学造诣这块,邴原要比管宁与华歆更为高深。

不过从他的经历也能看出来,年纪轻轻的邴原便很有主见,并不认同郑玄的学术观点。

如此一来,国渊的举动在邴原看来无异于上门挑衅了。

于是在乐浪郡这个文化荒漠,竟然破天荒的发生了数次辩经事件。

一时间,别说是乐浪郡的文人了,就算是隔壁的辽东郡都有不少儒生跑过来看热闹。

毕竟乐浪郡还从未这么有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