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二 继往开来 新时代工匠精神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
(2)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技能目标
(1)能够提炼“工匠人物”身上的工匠精神并内化于心。
(2)能够发掘身边人、事、物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
素养目标
(1)学习榜样力量,体悟新时代工匠精神。
(2)培养对成为一名时代工匠的向往。
大国工匠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木匠刘更生
与木结缘,打磨精湛技艺
刘更生出生在北京珠市口附近的鲁班胡同,他听着锛凿斧锯的声音长大,从小就对木工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那年,刘更生进入有着160年历史的京作宫廷家具老字号——龙顺成当学徒,学习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方法与古旧家具修复技术。
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讲究榫卯结构,刘更生最先跟着师父学习的就是开榫和打眼。他第一次给木头开榫时没有经验,不小心打坏了一个眼儿,师父心疼这块木料,与刘更生进行了一次教导性谈话。这次谈话让刘更生意识到,作为木匠应该惜木如金,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手上的活做好。
从那时起,刘更生每天都背着一大包废木材,别人下班回家休息,他回家练习。下锯、凿孔、雕刻……刘更生一遍遍重复着这些动作,两只手经常肿得像馒头一样,吃饭时连拿筷子都很吃力,但刘更生仍然靠着自己心底的那分热忱坚持了下来。从选材、划线、开榫、打眼、雕花到组装、打磨、烫蜡,这些简单的动作被刘更生重复了无数次。终于,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方法也随着这些动作的重复被刘更生熟练掌握。
勇于担当,修复经典文物
2001年,刘更生开始负责古旧家具的修复工作。修复古旧家具比制作新家具要难得多,修复者要对传统家具的文化、历史和风格谱系等有细致的了解及研究,这样才能分辨出古旧家具的材质、器型和制作工艺,从而将各种木工技艺运用于修复工作。出于发自心底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刘更生毅然地走上了修复古旧家具的道路。
刘更生回忆,曾有一位客人带着几麻袋木头残件上门请他帮忙复原成品,这些残件大大小小足有上百件,他花了大半年时间来研究这些残件,对它们做了无数次排列组合。最终,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张乾隆时期的透雕龙凤牡丹图案的圆形紫檀包厢转桌,在他手中完美重生。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刘更生先后主持修复了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的无量寿宝塔、紫檀镜框、铜壶滴漏、自鸣钟、乾隆花园古华轩吊顶等文物(图2-1、图2-2)。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刘更生始终认为,自己作为木匠,通过修复文物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2-1 刘更生在修复古旧家具

图2-2 刘更生仔细检查作品
守正创新,传承非遗技艺
2016年,刘更生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生产一线的工人们。此外,他还成立了“1351技艺传承梯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大批人才。经他们精雕细琢的家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例如,仿制故宫博物院的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大柜、紫檀耕织图罗汉床、紫檀曲尺罗汉床、紫檀嵌珐琅罗汉床等。
除了继承传统技艺外,他们还致力于创新,如名贵木材曲线拼接技法、线型刀具制作……工作室成员在刘更生的带领下,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每一件产品都精雕细琢,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2021年4月,天坛家具成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生活家具的供应商,刘更生的团队承担了其中435件中式京作红木家具的制作任务。按国际生产标准生产产品,对传统手工匠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不仅要进行机械设备升级,也要经受制作技艺的考验。在刘更生看来,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讲述中国传统故事的好机会,因此这次红木家具制作也要在守正中创新。经过团队讨论,他们对这些家具都进行了专门的规划,举例来说,他们按照场地特点,针对代表作品圈椅,先后进行了47处改良。最终,历经百天,刘更生团队圆满完成任务,向世界宾客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之美。
(资料来源:《工人日报》,2022-03-17,有删改)
《说文解字》里记载“匠,木工也”。时至今日,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不再单指木工了,而刘更生却用半辈子的时间,让“匠”字回归到了它的本意。眼下,刘更生将自己40余年的技艺,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学徒,使家具制作、修复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这种技艺的传承中,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也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机械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注技艺的传统手艺人让人钦佩。时代在发展,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工匠的手艺,还有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那么,应该如何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