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二六】
贾诩劝曹操偃武修文以服江表
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准备顺流而下攻打江东。贾诩建议先收兵养精蓄锐,安抚百姓。曹操没有听从,于是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势。但是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却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认为当时的情形曹操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兵败实属天数使然。
原文段一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注解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克了荆州,意图乘胜顺流而下,征服江东地区。此时,贾诩进谏道:“主公您昔日已击败袁绍势力,如今又收服了汉水以南的广大地区,威名远播,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倘若能利用原楚国富饶的资源,来犒赏将士,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心居住,乐于从事生产,那么便可以不必劳师动众,江东之地自然会归顺臣服。”然而,曹操并未采纳贾诩的建议,结果此后的军事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原文段二
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櫂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
注解
裴松之认为,贾诩的这一策略,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韩遂、马超等人仍在关中地区虎视眈眈,曹操无法安心坐镇荆州以威服并安抚江东的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代表江东地区),这是显而易见的。荆州之地,是孙权与刘备的必争之地。荆州人民长久以来既敬服刘备的英雄气概,又畏惧孙权的武勇谋略,这样的民心向背,确非曹操麾下的将领所能轻易抗御。因此,当曹仁镇守江陵时,很快便遭遇失败,哪里还能谈得上安抚百姓、使其归顺呢?
正值曹操新近平定江、汉地区,其威势震慑了扬州、越地(泛指东南地区),且他拥有刘表遗留的水战器具,借助了荆楚地区擅长水战的士兵,这实则是发动攻势、荡平天下的绝佳时机。不趁此时机攻取江东,还等待何时呢?至于后来的赤壁之战失败,那更多是天命与运数的结果。实际上,是由于军中疾病大流行,削弱了曹军的锐气,加之东南风起,助长了火攻之势,才导致了这场惨败。这是天意如此,而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
因此,曹操东下的决策,并非失策之举。而贾诩提出的这一策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后来,曹操克平张鲁之后,蜀中一日之内数度震惊,刘备虽斩杀了散布谣言者也无法平息人心动荡,这正是因为他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错失了迅速平定蜀地的良机。一旦错失良机,后悔也无济于事,这与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处境颇为相似。世人普遍认为刘晔的计策是正确的,这更加凸显了贾诩建议的不当之处。
裴松之将贾诩的建议的贬的一无是处,可见贾诩是极不受裴松之待见的。客观来说贾诩的偃武修文、安抚百姓是比较稳扎稳打的。倘若曹操真能听取,虽然短时间内不足以平孙权,但是也不至于实力大损,荆州三分。保有荆州,对孙刘徐徐图之,未尝不是进取之道。
当年董卓之败后,李榷郭汜正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收拢散兵,胁迫献帝,导致祸乱连绵。裴松之甚至称“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可见裴松之对贾诩可谓是深恶痛绝的。不仅如此,还表示贾诩不配和荀攸荀彧同在一个列传中!
裴松之评论贾诩献计李榷郭汜:原文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