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血洗成都

吴汉咬着牙,最终还是选择了撤退。战场上一片混乱,将士们互相践踏,狼狈奔逃,就连吴汉都被连人带马挤落水中,幸亏他反应敏捷,一把揪住马尾巴。战马拖着吴汉,将他带到岸上,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事后盘点,这一战汉军士卒折损过半,粮草辎重损失惨重,军中仅剩下七天粮食。吴汉有些心灰意冷,有了退兵的念头。

恰在此时,刘秀派谒者张堪转运布帛,率领骑兵七千,前来协助吴汉征伐公孙述。途中听闻吴汉有意撤军,张堪第一时间来见他,劝道:“汉军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抵达成都城外,岂能轻易放弃?无论如何,我方必须坚守阵地,臧宫大军很快就会抵达成都,届时两军会合,公孙述必败无疑!”

在张堪的劝说下,吴汉总算收起了退兵的念头,决定整军再战。

与此同时,臧宫也一路高歌猛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述之弟公孙恢,接着又攻克繁县、郫县,前后收得符节五个、印绶一千八百个,与吴汉会师于成都城外。

成都已成为一座孤城,公孙述招来术士占了一卦,以卜吉凶,卦象只有一句话:虏死城下。公孙述大喜:这一定是说吴汉和臧宫将毙命于成都城下了!于是决定御驾亲征,率数万人迎战吴汉,派延岑迎战臧宫。

汉军摩拳擦掌,最后的决战即将打响!

吴汉位于最前方,大战在即,他有些兴奋,手微微抚摸着剑柄。上一战,他被蜀军从背后偷袭,全军惨败而归,这一次,他必要一雪前耻!

战争从早上一直进行到中午,蜀军将士们一直没能吃上饭,筋疲力尽。吴汉居高临下,看得清整个战局,他见对手疲态显露,终于使出了撒手锏,命护军高午、唐邯率领蓄势待发的预备队加入战斗。

随着汉军军旗摇动,号角吹响,数万人的预备队手持长刀戈矛,向正面战场发起了冲锋!

蜀军苦战半日,又累又饿,个个疲惫不堪,神情颓唐。在汉军预备队的冲击下,蜀军阵脚大乱。尤其是高午,一马当先,冲入阵中,直奔蜀军中军大帐而去!

公孙述大惊,本能地想要逃跑,可战场上一片混乱,拥挤不堪,怎么可能冲得出去?高午冲到跟前,一矛刺去,直接洞穿了公孙述的胸膛。公孙述掉落马下,被手下抢入城中。延岑见公孙述落马,不敢再战,撤军回城。

当夜,公孙述将兵权交给延岑,随后不治身亡。延岑见公孙述已死,再抵抗下去没有任何意义,次日清晨开城投降。

蜀军投降后,张堪第一时间入城接收,他派兵占据各处要点,然后清查仓库,收其内库珍宝,并将其逐一登记在册,随后快马加鞭送往远在洛阳的刘秀。

三日之后,吴汉带着汉军进入成都,将公孙述一家老小及其家族杀了个干净。延岑虽然举城而降,同样没能逃过吴汉的屠刀,被诛三族。

在诛灭公孙述和延岑的家族后,吴汉仍不解恨,对着手无寸铁的庶民举起了屠刀!

仇恨已经蒙蔽了吴汉的双眼,两年的征战中,不知有多少汉军将士死于蜀军的箭矢戈矛之下,现在,他要对这场叛乱作一次彻底的清算!在他看来,战争中没有无辜者,他要让那些逢迎公孙述,做其帮凶的人付出代价!

吴汉素来有屠城杀降的恶习,在拿下成都后,任意屠城、烧杀抢掠、肆意残害百姓就成了他的部下为数不多的狂欢。

屠城令下,城中百姓寒毛直竖,纷纷唾骂起来。而那些投降的蜀军将士闻言,更是捶胸顿足,愤怒不已。

吴汉手下一名将领站出来劝阻道:“大司马不可屠城,公孙述有罪,巴蜀百姓何辜?陛下征伐多年,从未有过屠城之举,你忘了邓奉吗?”

此事戳到了吴汉的痛处,他大手一挥:“你懂什么?蜀中百姓跟随公孙述抵抗汉军时就应当明白,有朝一日,朝廷大军攻入城中,等待他们的便是族诛,便是屠城,便是血流成河!”

汉军将城中百姓驱赶到一处,看着百姓恸哭,无数人死在屠刀下,吴汉却无动于衷。

在祸害完百姓后,吴汉又盯上了府库中的无数珍宝,不料张堪站了出来,递给他一张清单,笑嘻嘻道:“府库中的珍宝已造册呈送陛下,大司马强行掠夺,是想犯错误吗?”

吴汉大怒,却也无可奈何。

刘秀得知吴汉在蜀地的暴行后,震怒,下诏书将吴汉痛斥一番,仍不解气,又下诏申饬汉军副将、武威将军刘尚:“成都已投降三日,官吏军民无不顺从,城中仅老人、儿童就有几万人,为什么要纵兵放火烧杀?你也是宗室子弟,做过地方官,怎么能够忍心做这种事?你不觉得愧对天下吗?过去秦西巴释放小鹿、乐羊忍食子羹,你们说,这两个人,究竟谁更仁义?你们这样做,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

刘秀在这里提到了两个典故,有必要解释一下。

秦西巴释放小鹿,出自《韩非子》。鲁国官员孟孙打猎时捕到一只小鹿,交给秦西巴看管。母鹿尾随哀鸣,秦西巴不忍,将小鹿还给母鹿。孟孙大怒,放逐秦西巴,不久又把秦西巴召回,辅佐他的儿子。

乐羊忍食子羹,出自《战国策》。魏国国君魏斯派乐羊进攻中山国,乐羊的儿子恰在中山,中山王把乐羊的儿子煮成肉羹,送了一碗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现攻城的决心,将肉羹全部吃尽。乐羊破中山之后,魏斯赏其功而疑其心,乐羊连儿子的肉都能吃下去,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

刘秀虽然下诏痛斥了吴汉的暴行,但也仅此而已。吴汉是伐蜀的功臣,功大于过,难不成还能将他撤职查办?伐蜀的将士们能答应吗?

为了弥补吴汉的过失,重新赢得巴蜀百姓的支持,刘秀实施了两个措施:表彰典型和擢升官员。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当初公孙述称帝后,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广泛招贤纳士。有个叫李业的人很有名望,早在汉平帝元始年间,益州刺史就举荐他任郎官。王莽代汉自立为帝后,李业托病辞官还家,闭门谢客,以示不愿同流合污。

广汉郡太守刘咸慕其声名,强行召其为官。李业以病相辞,激怒了刘咸,将其下狱欲诛之,幸得说客劝解,刘咸才释放了李业。王莽也念其贤名,召任李业酒官,李业仍以病相辞,隐居故里。

公孙述称帝后,仰慕李业贤名,欲聘为博士,李业推说身体有病不肯接受。公孙述十分恼怒,派大鸿胪尹融拿着诏书胁迫李业:若来,则给公侯之位;若不来,毒酒伺候!

尹融见到李业后劝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数人称帝,你能分清谁是真龙天子,谁又不是?何苦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天子仰慕你的名望和品德,空着官位等了你七年,每次吃饭时总会提起你,所谓知己也不过如此。先生应该上念知己,下为子孙,这才是保全性命、名誉的良策啊!”

哪知李业并不领情,道:“古人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君子遇到危险,不惜献出生命,你又何必用高官厚禄引诱我?”

尹融说:“先生别急着做决定啊,好歹跟家人商量一下吧。”

李业道:“大丈夫自有做人的原则,跟家人有什么关系?”

说完,他接过毒酒,一饮而尽。

公孙述听说李业死了,不想让人认为是自己逼死了贤士,于是派使者吊唁,赠送绸缎一百匹。不料,李业的儿子李翚(huī)不肯接受公孙述的赏赐,独自跑路,不知去向,公孙述再次讨了个没趣。

公孙述又欲聘请巴郡人谯玄,谯玄也不肯来,公孙述再次派出使者以毒药相威胁。当地太守亲自到谯玄家拜访,劝他还是识时务一些,谯玄道:“保全了自己的节操和志向,死又何憾?”接过毒酒就要饮下。

谯玄的儿子谯瑛一把拉住老爹,夺下毒酒,一边哭泣,一边向太守叩头,愿意捐献家产一千万钱,赎父亲的死罪。

太守向公孙述请示,公孙述担心逼死谯玄,自己又要落得个杀害贤者之名,这才饶过谯玄。

公孙述又征召蜀郡人王皓、王嘉,怕他们不来,就先把他们的妻儿抓了起来。使者对王嘉说:“先生抓紧时间,妻子儿女可以保全。”王嘉答道:“狗马还认识主人,何况人呢?”坚决不去。

王皓则更刚烈,一见使者就说:“我把头给你!”然后拔剑自刎。王嘉听说后,长叹一声:“我竟然死在后面了!”随后伏剑而死。

公孙述听闻后大怒,将其妻子儿女全部诛杀解恨。

犍为郡人费贻,不肯在公孙述手下任职,将自己全身涂了油漆,假装疯癫以逃避做官;同郡人任永、冯信称有眼疾,辞谢公孙述的征召。

汉军平定益州之后,刘秀逐一收集这些名士的信息,给予表彰擢升。

成都城降,公孙述战死,蜀地其他地方得知末日将近,无力回天,纷纷选择了投降。

蜀地大多数百姓虽然日子苦了点,但依然渴望和平安定。这一次,吴汉不加区别,将屠刀挥向城中老幼妇孺,在蜀人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这颗种子迅速长大,新的动荡接踵而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二月,蜀郡将军史歆在成都集合麾下士兵,围攻太守张穆,张穆仓促之下缒城而逃。杨伟、徐容等人也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起兵响应。刘秀再次派出吴汉带大军入蜀平乱。吴汉虽然成功镇压了叛乱,但仍是恶性不改,纵兵劫掠,多杀无辜。

蜀国灭亡后,刘秀通知窦融及河西五郡太守到洛阳,另由朝廷选派新的太守前往河西就任。这么一调换,河西五郡也正式并入了汉帝国的版图。

至此,天下再无对手,帝国的版图大定,东汉的统一大业宣告完成。

刘秀看着眼前的地图,胸中热血激荡。时为建元十二年(公元36年),这一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无法忘怀的年份之一,因为就在这一年,一个崭新的汉帝国在废墟上诞生。

对帝国的子民而言,他们的第一感觉是:战争终于结束了。从绿林赤眉起义至蜀地公孙述覆灭,延续二十年的乱世之中,战役数千,死者百万,又有几个家庭能够幸免于难?父战死在前,子战死于后,弱女乘于亭鄣,孤儿号于道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结束了,都结束了,灾难深重的中原大地,暂时得以喘息。新帝国的诞生,也带给民众无限的希望,只是缥缈而又无情的命运,几时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上?

再说刘秀,自他追随大哥刘起兵,到天下真正统一,已过去了十四年的时间。少年子弟江湖老,刘秀已从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蜕变成了四十一岁的大叔。

他庆幸着,庆幸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梦想成真,这个梦想不只属于刘秀,还属于大哥刘,属于南阳刘氏,属于千千万万渴望和平安宁的子民们。

烽火散尽,江山有待,帝国的巨舰等着刘秀驾驭,他将如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