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主要内容

捐纳为清代秕政之重要代表,亦为权钱交易提供了绿色通道,向来为读书人所不耻。捐纳之事,既难在《会典》等专章中记述,即使偶见于私人著述,亦大多故意遮蔽,难见全貌。捐纳往往被视为书办学问,难以登学界殿堂。[138]幸有邓之诚、王锺翰等有心之人,将捐纳视为观察清代政治运作的特别窗口,从而使其得以展露于学界。许大龄将捐纳从书办之学上升为国家制度的研究格局,不仅将其定义为国家财政制度的组成部分,亦定义为官僚人事制度的组成部分,功莫大焉。[139]从人到事,从书办之术到国家之制,捐纳研究得以突飞猛进。

近年来,学界有关制度史的讨论成为热点。[140]研究清代捐纳制度,也到了新的转型阶段,最重要的是从制度中“寻人启事”。学人不仅要关注制度的运行规则,更要重视制度运作的主体,重视人们建构制度、改造制度乃至废除制度的特定逻辑,要将制度置于人们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将其视作死板的条文、一成不变的金科律条。在人与制度的双向互动中,“寻人启事”,以事察人,方能展示社会变迁的诸种面相。

本书主要讨论捐纳制度在清代国家治理中扮演何种关键角色,在社会各个方面中何以运行并产生特定的社会效应。本书分六个部分阐述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的复杂关系。

首先是导论,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即晚清士人何宗逊的入仕及捐纳历程,证明清代捐纳的广泛存在,辨析捐纳概念和治理角色,梳理前贤捐纳相关成果,继而分析未来捐纳研究的可行路径,以及简述全书的内容框架和利用的文献资料。

第一章重点讨论清前期捐纳发展与权力体系建构的互动关系,阐述顺康雍三朝科举制度和捐纳制度的恢复和发展,兼顾讨论清代科举发展的特色。满汉双方围绕选材通道和官吏选任展开特定场域的艰难较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统治优势,开设特殊通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兼顾公平,陷入制度性溶解的困境。

第二章简要分析清中期,特别是乾隆朝捐纳与仕途的复杂关系。乾隆以降,捐纳制度日趋走向正规化和日常化。清代科举的发展为捐纳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捐纳发展也增加了科举的竞争规模,从而加剧了仕途的拥挤。朝廷立志疏通仕途,尝试举人大挑、汉军出旗等新制度,在保障八旗特权的同时,又不得不兼顾满汉各方公平,力争发挥制度活力,实现国家平稳治理。

第三章具体分析清中期捐纳与日常救灾的内在逻辑。乾隆以降,朝廷鼓励各地和中央户部开办捐纳,进行粮食储备建设,开展日常救灾。朝廷推行捐监,建设仓储,历经中央和地方的多重博弈。捐监救灾不仅是朝廷应对灾害的特殊治理手段,同时显示出地方和中央开展日常救灾的不同逻辑以及相互矛盾,进而展示出封建专制统治中复杂的政治生态和治理逻辑。

第四章主要讨论嘉道以降清代捐纳演变与朝廷治理兴衰的紧密关系。嘉道以降,国家财力日渐贫乏,开捐理财成为朝廷维系统治生命的重要法宝。捐纳自身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从常捐为主走向现捐为主,捐纳的范围和程度日渐扩展深化,走向滥发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仕途更加拥挤,满汉势力在科场、官场和捐纳中的隐性对抗更加激烈和复杂。捐纳更为统治者所依赖,日渐成为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工具。

最后是结语,简要从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清代捐纳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分析清代捐纳开办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展示清代捐纳制度运作背后的资源置换逻辑,分析满汉对抗中的深层因素,展示文化较量与制度融合的复杂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