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财政危机,破局之道
李汝华是中立务实的技术型官员,虽身处明末党争漩涡,但未加入东林党或其他政治集团。
他长期担任户部尚书,专注于财政管理。
如今大明财政如此,他痛心疾首,急切的想要改变。
借此良机,他也算是豁出去了。
哪怕自己的话难听,哪怕自己的仕途到头,但该要说的话,还是得说,必须得说!
他对着朱由校行了一礼,缓缓说道:
“殿下,今岁支用靡费。
其一,便是辽东军费。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惨败后,辽东防线崩溃,需紧急补充兵力、修筑堡垒。
年耗银约600万两,用于招募士兵、购置火器及粮草运输。
另外因财政空虚,九边重镇欠饷累计达 400万两。”
“其二,全国官员俸禄年支出约 200万两,但因财政亏空,实际发放不足五成。
维持全国驿站、漕粮运输的年费用约 120万两,但因运河淤塞、腐败严重,效率低下。”
至于不足的部分,多地官员靠“火耗”等灰色收入维持。
朱元璋低薪养廉,却是养出了许多大贪官。
“其三,宗室禄米折银约 150万两。”
“其四,黄河决口,需拨银五十万两购粮赈灾。”
“其五,大行皇帝丧仪与庆陵修建,预算200万两。”
...
李汝华可谓是火力全开,洋洋洒洒,说了半个时辰方才止。
朱由校在心中心算片刻,才发现,今年大明花费居然超过了一千万两。
朱由校当即问道:“今年我大明岁入几何?”
李汝华当即说道:“殿下,太仓库入银四百万两,地方留存两百万两。”
听到此处,朱由校倒吸一口冷气。
那也就是说,赤字居然高达四百万两?
甚至今年还没过完呢!
“收支不抵,如何解决?”朱由校问道。
李汝华当即说道:“辽东战事所花费银两,大部分由辽饷加派所出,大行皇帝之庆陵,亦需要加征陵饷。”
见朱由校沉默不语,李汝华当即说道:“辽饷每亩加征 9厘银,已不够支用,请陛下加征辽饷至每亩1分2厘,如此,年增赋至 700万两,方才能够解决如今的财政困局。”
见李汝华在嗣君面前鼓吹加饷,刘一燝当即坐不住了,他起身说道:“殿下,加征辽饷之事事关重大,若是盘剥过甚,恐怕会引起民变,万望殿下三思!”
东林党核心主张之一便是反对苛税扰民,刘一燝自然要上前辩驳。
“只是,不加征辽饷,这些亏空,如何能抵?若再如此下去,恐怕年末户部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难怪没有人想要去碰这个话题。
大明的财政问题,就像是茅坑一般,你去谈,就像是小儿拿着爆竹去茅坑。
稍不小心,便是溅得满身金黄。
“好了好了。”
方从哲见嗣君不说话,当即上前打圆场。
“嗣君召你前来,是问事,至于解决之事,日后再说,这不是现今最急迫的事情。”
听此言,李汝华有些急了。
说出来了还不解决,那还如何解决?
难道要学那掩耳盗铃之辈吗?
“殿下!”
李汝华高呼,旋即跪伏而下。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说道:“本宫冲龄,户部的事情不甚了解,现今难以决出策略,刘公所言有理,尚书所言亦有理,谁对谁错,焉能分清?待本宫知悉所有,再召卿来定夺。”
嗣君此话一出,李汝华也觉得自己太着急了。
殿下尚未登基,如何能够决断?
他慌忙告罪道:“臣有罪,还望殿下责罚!”
“尚书心系大明,何罪有之,起来罢!”
户部尚书李汝华起身之后,朱由校感慨万千,说道:“我大明立国二百五十余年,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江山,如今却是如此模样,我朱由校为大明嗣君,势必要根除弊病,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方从哲当即说道:
“殿下聪明天纵,洞见吏治驰玩、边备废弛之弊,欲振颓纲而更化善治。此即商君变法强秦、范仲淹革新庆历之宏图也!臣虽愚钝,愿效犬马,助陛下成不世之功。”
刘一燝闻言,心中冷笑,拿张居正的《陈六事疏》所言来激励奉承陛下?
就凭你方从哲,也想做张居正?
“殿下英明神武,臣等敢不效皋陶、伊尹之忠,弼成圣治!”刘一燝亦是上前表态。
“今乃多事之秋,便不叨扰诸位了。”
方从哲刘一燝李汝华当即站立起身,对着朱由校说道:“臣等告退。”
三人退去之后,魏朝见朱由校听闻了财政之事而变得有些兴致缺缺,当即说道:“殿下,若想要取财,可派人前去巡盐巡铁,或可派太监出去监矿,为殿下取财。”
巡盐巡铁。
当真寻得到?
到了王朝末年,地方早已经是铁板一块了,没有铁血手段,那是根本扭转不了局面的。
但铁血手段?
他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敢搞什么改革?
是嫌自己的命太长?
如今的大明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可能你不去搞什么大动作,还能坚持一会,一旦准备搞大动作,下猛药,兴许死得更快。
想要扭转如今的局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从长计议。
对于大明财政危机的破局之道,其实朱由校心中已经是有些主意了。
无非是四个字:开源节流。
譬如进行税制改革,进行货币改革。
强制征收“宗室助饷税”,对藩王封地按每亩 1钱银加征,年可增入 400万两。
提高商税至二十取一:针对盐商、晋商等扩大征收范围,年增商税 150万两,弥补农业税不足。
又譬如进行军事调整。
恢复部分军屯制度,在辽东推行“屯田养兵”:裁撤冗余卫所,令边军垦荒自给,参考洪武军屯旧制,年省军粮采购 200万石(折银 120万两)。
压缩募兵规模,裁汰空额士兵:核实九边兵员,淘汰虚报名额,将募兵占比从 70%降至50%,年省 300万两。
再譬如征收外贸税,设市舶司于泉州、宁波:对郑芝龙等海商集团课税三十取一,年入 100万两,同时引入南洋高产作物(如番薯)缓解饥荒。
扶持手工业与工坊制,减免江南织造、陶瓷业杂役:以“匠班银”替代力役,鼓励民间生产。
但其中阻力与风险,朱由校还没开始做,便已经感受到这背后的风险了。
在触及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之后,他这个皇帝,到底还能不能活着稳坐皇位,还是提前溶于水?
这天下,会不会动乱?
皆是未知数。
但这事情,总是要有人去做。
要扭转天崩开局,未有比天高的胆识与谋略,如何能成?
...
PS:
最后一天,求一下月票,保底月票投起来!
新书榜前百都没进,立个小目标,先进新书榜\(`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