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夫画:黄宾虹画学核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士夫画之于黄宾虹

黄宾虹是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山水画一代宗师”,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画家潘天寿曾引孟子“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称道黄宾虹之成就。

年轻时,黄宾虹和其他人一样,欲以科举求功名。清末,内忧外患,局势动荡,黄宾虹满腔热血投入到革命热潮中。44岁(虚岁,按黄宾虹本人纪年,下同),为革命私铸铜币,被告发,星夜逃往上海。在沪上,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兼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新华艺术大学、暨南大学等各美术院校教授,专心于书画研究和创作,并进行艺术品收藏、鉴定;先后任《神州国光集》和《国粹学报》编辑、《神州日报》主笔、《时报·美术周刊》主编、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画学月刊》主编等,并与邓实主编《美术丛书》(共计4集160册);曾加入南社、中国学会、中国画会等社团;发起成立贞社、艺观学会、百川书画会等。72岁,受聘鉴定故宫南迁书画。74岁,迁居北平,任教于北平艺专、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85岁,南归杭州,受聘为国立艺专国画科教授。

清代绘画,多囿于四王吴恽,一味仿古。其后娄东、虞山诸派,更是陈陈相因,柔靡虚弱,每况愈下。黄宾虹本着士人之担当精神,深研古法,借古开今,并著文高呼,期冀挽回文化艺术之颓势。

黄宾虹之绘画探索,从根上入手,日日勤习书法,锤炼笔法。画法上,从严处、繁处、密处、实处入;意境上,从高处、大处、深处、厚处入。[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养浩然之气。

绘画上,黄宾虹集古代诸家之大成,笔笔从古人来,又无一笔似古人。其画,不求外相悦目,而重内美、神韵。以“五笔”运“七墨”,将笔力之沉着与墨法之变幻皆发挥到极致。画风沉雄高古,浑厚华滋,真醇渊深。晚年画作,元气淋漓,纯任自然,一派天机,开拓出中国画的新境界。

其绘画影响深远。后世张仃、李可染等人,学其法一二,均得以名家。当代师法黄宾虹者亦众。

黄宾虹之声望,不仅来自高超的艺术创造,更来自其道德学问。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古文字学家、艺术史家、鉴定家、教育家、编辑家。

黄宾虹著述宏富,达200余万字。虽然其画论多“本古人而发明之”,但在一个艺术上礼崩乐坏的时代,重申古贤之精要,即功莫大焉。况且,他还有不少在古人基础上的“发明”,如“五笔”“七墨”,如“大家画”“道咸画学中兴”等,特别是他对士夫画一而再再而三的阐发,意义深远。他参与主编的《美术丛书》等,更是嘉惠后学良多。

“南黄北齐”,齐白石与黄宾虹相较,学养上逊之,作品多表现个人情趣,气象不如黄宾虹大、厚。

不过,这也正是黄宾虹绘画缺少知音的原因。文化含量太重,学术性太强,加上画风自我、笔墨荒率,于是,曲高和寡便成必然。

黄宾虹绘画,他在世时知音稀少,身后也是寂寞冷清。1959年,画家李可染曾对友人讲,全国真正能懂黄宾虹画的只有三个半人。

神奇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宾虹竟然勤勉习画一生,80年如一日,从未放弃。这是怎样的精神、怎样的定力啊!绘画几乎成为其信仰。

时至今日,虽然黄宾虹研究已成显学,但真正懂他的人并不多,甚至连一些山水画家都说他是“乱画”。所以,对黄宾虹的研究,大有继续深入的必要。

一、研究现状综述

黄宾虹断言自己的艺术三五十年后方有的评。果然,在黄宾虹逝后31年(1986年),“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先后在北京、歙县、杭州、南京、萧山、上海等地召开年会,出版《墨海青山》《墨海烟云》《墨海波涛》等黄宾虹研究论文集,对黄宾虹研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黄宾虹研究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黄宾虹文集》的出版和2006年《黄宾虹全集》的出版。

2004年8月,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浙江省博物馆承办的“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系列展览”在北京举行。这是首次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为其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彼时距离黄宾虹去世恰近50年。研讨会收到应征论文100余篇,海内外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于2008年出版《黄宾虹研究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

2005年,黄宾虹逝世5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隆重推出“五十年后识真画——2005黄宾虹年系列活动”,举办“澄怀观化——黄宾虹写生纪游作品展”“自自在在——黄宾虹花鸟画展”“心写闲境——黄宾虹诗画小品展”“钗股漏痕——黄宾虹书法展”“传无尽灯——黄宾虹临古拟古画展”“破茧化蝶——黄宾虹九秩变法山水画展”“清芬遗泽——黄宾虹收藏文物展”,共展出黄宾虹书画作品800余件、遗物300余件;还组织了系列研讨会:“回顾和前瞻——黄宾虹画学思想研讨会”(台湾)、“重温大师足迹——黄宾虹艺术观摹寻踪研讨活动”、“黄宾虹旧居修葺竣工典礼暨黄宾虹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大型纪念会”。至此,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得以确立。

2006年,关山月美术馆首届学术论坛以“黄宾虹与笔墨问题”为题,展开系列研讨,并于2008年出版《黄宾虹与笔墨问题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

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召开“黄宾虹与现代艺术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于2014年出版《黄宾虹与现代艺术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年4月)。

2015年3月,在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之际,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高山仰止——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作品展”在杭州开幕。同时,“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博物馆举行。研讨会设“黄宾虹的笔墨天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黄宾虹”“国际视野中的黄宾虹”以及“黄宾虹的观念与情趣”四个议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主题演讲,并邀请30余位艺术家和理论家与会,与演讲者展开多层面互动。

其他关于黄宾虹研究的文集,还有卢辅圣主编的《朵云第64集·黄宾虹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8月)、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所编的《黄宾虹艺术研究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等。

与黄宾虹的艺术成就、艺术价值得到应有评价相对应,近10年来,黄宾虹作品的市场价值也得到拍卖市场的肯定。2017年6月19日,中国嘉德2017春拍“大观之夜”,黄宾虹暮年作品《黄山汤口》以3.45亿元成交,黄宾虹作品从此进入“亿元时代”。

目前,学术界对黄宾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生平与交游、绘画观念、绘画历程、绘画技法等方面。

黄宾虹生平与交游研究方面,代表性成果有:鲍义来《黄宾虹和徽州》(《新美术》,1982年第4期),考察黄宾虹在故乡徽州的行迹;洪再新《古玩交易中的艺术理想:黄宾虹、吴昌硕与〈中华名画——史德匿藏品影本〉始末考略》(《美术研究》,2001年第4期),详尽考述黄宾虹帮助海外画商史德匿经营古玩字画之事;王中秀《黄宾虹十事考·〈新画训〉考》(《国画家》,1997年第4期)是该领域很有代表性的成果,根据其掌握的珍贵史料,澄清了不少此前黄宾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在黄宾虹绘画观念方面,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中秀《学人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的艺术史观》(《美术观察》,2017年第4期),王鲁湘《“内美静中参”——黄宾虹画学的核心》(《中国美术》,2011年第1期),二人不约而同地将“内美”视作黄宾虹画学核心。对此,笔者持保留态度(具体详后)。此外,万青屴《黄宾虹与“道咸画学中兴”说》(《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从史实出发,分析了黄宾虹“道咸画学中兴”说的合理性,指出“道咸画学中兴”是被长期忽略的历史事实。陈媛硕士论文《黄宾虹画学核心价值探究》(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考察了黄宾虹画学理念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最后认定“民学观”“内美”和“浑厚华滋”是黄宾虹画学核心价值。作者做出了努力,但尚未对黄宾虹的艺术理念作出宏观、整体的把握。

在绘画历程方面,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王伯敏《黑墨团中天地宽——论黄宾虹晚年的变法》(《新美术》,1982年第4期),王中秀《黄宾虹绘画历程的时段描述》(上)(下)(《荣宝斋》,2009年第5期、第6期),骆坚群《试论黄宾虹艺术进程的分期及理由》(《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三人的分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一个画家艺术历程的分期,必须建立在大量掌握其各个阶段作品的基础之上。黄宾虹艺术分期,本书第二章《黄宾虹士夫画之生成》中的《绘画历程与士夫画》一节亦会论及。

在绘画技法方面,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邱振中《黄宾虹书法与绘画作品笔法的比较研究》(《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通过对黄宾虹绘画笔法与书法笔法差异的分析,讨论其笔法观念和技巧的由来。刘骁纯《黄宾虹:笔墨为重心的由旧翻新》(《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指出黄宾虹之传统与现代,要点都在笔墨。可谓的论。这方面的研究专著有梅墨生《大家不世出——黄宾虹论》,为作者相关研究论文的结集。作者本身就是画家,对黄宾虹艺术的分析研究能够切中要害,只是有些零碎。

迄今,黄宾虹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还是在资料整理和汇编方面。1999年,王中秀等人整理出版六卷本《黄宾虹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囊括了黄宾虹一生著述,分为书画、书信、金石、题跋、杂著、诗词、译述、鉴藏等八个方面,成为黄宾虹研究的必备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2006年,王伯敏等主编的大型作品集《黄宾虹全集》(山东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共收录黄宾虹绘画、书法作品3000余件,按山水卷轴、山水册页、山水画稿、花鸟、书法、著述分为10卷,是目前最全面的黄宾虹作品图片资料。2005年,王中秀花费多年心血编著的《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全书共88万字,是目前最为详实的黄宾虹年谱。此前出版的黄宾虹年谱,已有:汪改庐编《黄宾虹先生年谱初稿》(香港艺林轩,1961年),王伯敏、汪已文编著《黄宾虹年谱》(《黄宾虹画集》附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5月),裘柱常编著《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7月),赵志钧编著《画家黄宾虹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这些年谱在黄宾虹资料整理方面功不可没,但都相对简略,且个别条目与事实有出入。王中秀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辛苦搜集的各种近代报刊资料,重新整理和考证,编成《黄宾虹年谱》,成为研究黄宾虹生平和艺术历程的珍贵资料。

在资料整理方面,零散的,还有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汪已文编《宾虹书简》,赵志钧编《黄宾虹论画录》《黄宾虹金石篆印丛编》等。

在黄宾虹研究专著中,传记类的有:王中秀《黄宾虹画传》,骆坚群《艺术大师之路丛书:黄宾虹》,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查永玲《传统与革新的集大成者:黄宾虹》等。其他研究专著有:王鲁湘《黄宾虹研究》,王小川《黄宾虹笔墨探微》,钱学文《黄宾虹笔墨新探》,孙旗《黄宾虹的绘画思想》,[澳]罗清奇《有朋自远方来:傅雷与黄宾虹的艺术情谊》(Friendship in Art:Fou Lei and Huang Binhong)等。

按中国知网(CNKI)检索统计,以黄宾虹为主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共计54篇,其中博士论文5篇;以黄宾虹为主题的期刊文章共有514篇(2018年3月统计)。

与本书主题密切相关的对“士夫画”的研究,相对较少,计有论文:启功《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徐建融《文人画和士人画》,初歌今《“士人画”说的士人内涵与历史意义》《“士人画”说与“画学”及其取士的历史必然性》,刘崇德《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万青屴《由“士夫画”到“文人画”——钱选“戾家画”说简论》,杨娜《钱选的书画艺术和他的士夫画论》,李之河《“吴兴画派”及其“高尚士夫画”的内涵与意义》,韩刚《“士人画”与“文人画”观述评》,韦昊昱《明代士人画“利家”理论影响力研究》等。这些论文,难得地意识到了文人画与士夫画的区别,并对二者的形成历史及其特征进行了阐发,不过,对士夫画的论述不如对文人画的论述透彻,而且对士夫画与文人画的关系、士夫画的特质等都缺少深入阐释。本书第一章《士夫画与文人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与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相关的论文仅有:鲁明军《“士气”之变——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认同》(《文艺研究》,2012年第5期),文章发掘出黄宾虹对文人画和士夫画的不同态度,揭示出黄宾虹内在的士夫认同和“道统”意识,并称“士气”为黄宾虹的“价值准绳”;陈履生《江湖、市井、文人、士夫——黄宾虹的品评与当代现实》(《国画家》,2004年第6期),拈出黄宾虹所论江湖、市井、文人和士夫四种画格之不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得出:第一,当下学术界还未对士夫画理念之于黄宾虹的意义给予充分重视;第二,仅有的几篇论文也未对黄宾虹士夫画理念充分展开论述。在《黄宾虹文集》《黄宾虹画语录》《黄宾虹论画录》和《黄宾虹年谱》中,关于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的大量一手资料根本没有被发掘出来。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之所以选择该主题,一方面是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另一方面是针对当下黄宾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黄宾虹研究已成显学。但如前所述,迄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在资料整理以及黄宾虹艺术的外围研究,如生平、交游等方面,具体到其艺术本体研究,虽然论文很多,可是,当把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论文都找到,并反复研读之后,笔者却有些失望,问题有三:第一,部分文章为写而写,不少人连黄宾虹的第一手资料——他的六卷本文集、作品全集和年谱,都没完整读过,只是想当然地说些“正确的套话”。第二,大部分论文为美术理论家、评论家所作。文学评论,作者即使没有文学创作经验,照样可以写出到位的批评文章,而书法、绘画评论,如果作者没有书画创作实践,就会隔,难以说到点子上。第三,少数能作文的画家,因为创作上有体验,能够走近黄宾虹,但又因为研究功夫下得少,缺乏资料支撑,流于碎片式感性发挥。

这给笔者一个重要启示:从原始资料出发!

通过对《黄宾虹文集》《黄宾虹全集》《黄宾虹年谱》反复研读、检索,笔者发现一个问题:

有人称“浑厚华滋”为其“绘画艺术观”“绘画美学思想”。非也!黄宾虹多次论及:“浑厚华滋”是宋元画就有的特点。而且,“浑厚华滋”主要是画面效果,它更多与技法相联系,并非形而上的艺术观、美学思想。

或称“内美”为黄宾虹“画学核心”。亦非!首先,“内美”外延过大。其次,在黄宾虹六卷本文集中,“内美”出现频率不高,且位置不显。

其实,“士夫画”才是黄宾虹绘画之核心理念。

“士夫画”在《黄宾虹文集》中出现频率极高,据不完全统计,《文集》中出现“士夫画”“士大夫画”“士人画”“士气”“士习”“士人气”“士夫”“士人”“士大夫”150余次——黄宾虹在说“士气”“士习”“士夫”等时,多数时候也是在说士夫画,这根据上下文语境就可看出,如“画有工匠、士夫之别”,[2]“一类之中,又有士习、院体,以及江湖、市井技能之攸异”。[3]

文集中,黄宾虹反复论及“士夫画”:

苏米崛起,书法入画,为士夫画,始有雅格……画格当以士夫画为最高,因其天资学力,闻见鉴别,与文人不同。[4]

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得胸中千卷之书,又能泛览古今名迹,炉锤在手,矩矱从心,展观之余,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扑人眉宇,能令睹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5]

古人作画,必崇士夫,以其蓄道德,能文章,读书余暇,寄情于画,笔墨之际,无非生机。[6]

画事品格,人不全知。近之荐绅往往以清代文人画即为中国上品画之代表……不知中国有士夫画,为唐宋元明贤哲精神所系,非清代文人画之比。[7]

可见,在黄宾虹心目中,士夫画才是画之高格,才是他的追求。

骨子里,黄宾虹是有一个身份认同的,即始终以有担当的士人自居。年轻时参加革命,甚至在其宅内为革命私铸铜币,因之被通缉。逃亡上海后,转身为艺术史学者、编辑出版家,看似与其革命情怀毫无干系,其实,这是在文化上实践其士夫担当,只不过换了一个领域。

绘画上,黄宾虹崇尚士夫画也是有针对性的:一是针对明清尤其是董其昌之后陈陈相因造成的娄东、虞山文人画之坏;二是针对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

黄宾虹是一位学问家,他一生都对画学研究和绘画创作孜孜以求,从技、艺、道诸层面对绘画艺术层层掘进。他的士夫画理论和实践,回归宋元士夫画传统,力纠清代文人画弊病,创造性地回归“古法”,复兴经典笔法、墨法,复兴中国绘画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史意义,而且对当代绘画创作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三、创新点与研究思路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做了两件他人尚未做过的基础性的“笨活儿”:第一,从头至尾细读6卷本200多万字的《黄宾虹文集》和88万字的《黄宾虹年谱》(王中秀编著),将其中提及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关键词逐条列出。黄宾虹画论的阐述方式接近古代画论,观点比较分散。笔者在细读基础上,将散落在各书、各文中的相同问题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提炼出与士夫画相关的观点,归纳成本文的框架。是从材料到框架,而非由框架到材料,为框架而框架。第二,仔细阅读《黄宾虹全集》中的每一幅作品,将3000余幅作品中所有署年款的都一一挑出,拍照,并按时间先后排序。这样,黄宾虹画风的演变脉络便一清二楚了。

本书的具体创新点:

第一,不但首次提出“士夫画”为黄宾虹画学核心,而且首次归纳出黄宾虹绘画的艺术理路:品学——书法·线质——笔法·力·气——墨法·韵——士夫画,简言之:人——书法——笔墨——气韵——士夫画。这其中,黄宾虹特别强调书法对于绘画的意义,并且重笔墨,轻章法。对于书法和笔墨的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结合黄宾虹各年度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绘画演变历程,并提出对其绘画分期的新观点:第一时期,1928年之前;第二时期,1928年至1946年;第三时期,1946年到1955年。

第三,论述指出,黄宾虹“浑厚华滋”画风的形成并非是由于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而是来自师古人和师造化。

第四,首次创造性地阐发黄宾虹绘画之缺憾及其内在原因。艺术大家也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一代大家,少有人对其提出批评,偶有言及者,也仅是说他缺少激情等,一语带过。笔者研究指出,黄宾虹有一个理想——“繁简之变”,即由繁入简。简笔“逸品画”是他的梦想。晚年,他也尝试过,可是并不成功。原因在于:画简笔,还是用原先的繁笔画法,还是用他习惯的篆籀笔法,线条极有力度,但一味刚硬,乏虚和,如此,笔墨蕴涵便单一,所以不成。黄宾虹意识到此问题,想通过练习草书求线质之虚和,并运用到画上,可是未成。倒是其篆书含刚健于婀娜,刚柔兼备,如同天籁。书法史未给黄宾虹篆书应有的评价。

第五,论述指出,黄宾虹士夫画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对于当代画坛是一面镜子。他给我们的启迪在于:

(一)士夫画的永恒价值。有论者称,士夫画、文人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绘画的历史远比其悠长,资源远比其博大。此乃不解中国艺术精神之妄言。士夫画是具备最佳修养的一批人参与绘画的结果,是对中国绘画精神的升华。士夫画家不是做不到形似,而是要超越形似,追求韵外之致,进入精神世界,进入“道”——此乃中国绘画最高妙之处。而且,士夫画重笔墨,中国绘画所有最要害的、最内在的东西,都是由笔墨呈现的。笔墨需要一辈子的锤炼,非深入书法不行。锤炼笔墨比单求物体形似难得多。士夫画其实是难度最大的绘画。

(二)笔墨的无限魅力。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首先就是因为——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首要特点,是中国画的灵魂。由于新文化运动及其他政治运动对传统文脉的损伤,由于徐悲鸿素描和写实体系的引入,到今天,画界几乎不知笔墨为何物。当代画坛,“新水墨”以传统工具材料模仿西画,“国展派”乃复制照片的画工画,“伪传统派”非柔靡即粗俗。可以说,当代绘画最大的问题就是笔墨的缺失。有笔墨才是中国画,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水墨不等于笔墨。水墨是表面的视觉效果,笔墨是内在的精神载体。黄宾虹自六七岁起,每日习字、练笔两小时,天天锤炼笔墨,无一日间断,80年不辍,渐修而成道。

(三)人的最终决定性。中国书画,包括士夫画,最后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创作主体——人,是人的修为、境界、人格、心性、学养、胸怀、心态、勤奋等,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到底能走多远。在这方面,黄宾虹是一盏灯。

其他创新点:论证指出,书画相通在于线质。

本书研究思路:

第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黄宾虹的士夫画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一方面,他吸取了中国绘画史的营养,对魏晋以来关于士夫画的画论和作品都烂熟于胸,融会贯通;另一方面,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的形成也与其生命历程、绘画探索历程息息相关,无论革命时期还是艺术时期,他都以士人为身份认同,其绘画历程是对士夫画理念的追寻和探索过程。

第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揭示黄宾虹士夫画的整体理念,又对其绘画在用笔、用墨、取法等各个方面的掘进进行深入阐发,并结合其作品影像展开论述,以增强论述的直观性。

第三,个体与历史相结合。不但追索黄宾虹个人的士夫画理念,而且把他放到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其理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四,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发掘。如前所述,当前不少研究者,对六卷本《黄宾虹文集》以及《黄宾虹全集》《黄宾虹年谱》等不熟悉,甚至根本都没通读过。那可都是研究黄宾虹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黄宾虹艺术理念的宝库。笔者对这些资料都至少仔细研读四遍以上,对其论画语、书信、题跋中所涉及的所有观点都进行了整理,按其强调的重要程度,分门别类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己的绘画创作体验,在对黄宾虹的认识相对融通的基础上,形成本书的论点和框架,做到每一论点都有所本,都有来自第一手资料的事实论据。当然,《黄宾虹全集》并没有囊括所有的黄宾虹作品,《黄宾虹文集》所收黄宾虹文字也不可能没有遗漏,更多的黄宾虹资料还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

史论家薛永年2015年在《南方日报》访谈中曾说,我们还不具备评价黄宾虹的条件,因为要对对象进行批评,前提是眼光要不差于对方,否则只能盲人摸象。但愿本书不是“盲人摸象”。

在写作中,笔者坚持用简洁晓畅的语言进行阐发,尽可能凝练。

本书由笔者的博士论文《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研究》修订而成。

注释:

[1]潘天寿撰:《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黄宾虹先生的绘画》,《黄宾虹全集》第10卷,山东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14页。

[2]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第463页。

[3]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第158页。

[4]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第216页。

[5]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第19页。

[6]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第159页。

[7]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