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业发展情况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尤为突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在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和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2021年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收入规模达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较2020年上涨5.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电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收入分别为14.12万亿元、9.50万亿元、1.47万亿元、1.55万亿元。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电信业、互联网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达47%,与2020年基本持平。
(一)电信业发展情况
双千兆网络部署应用拉动电信业务收入重回增长回升。2018年,我国电信业正式迈入4G技术产业周期成熟阶段,行业收入增速下行,到2019年已降至0.8%。随着5G、千兆光纤等新技术商用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等企业服务业务的快速增长,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回升,2020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已回升至3.6%。2021年电信业务收入达1.47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值,2018年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首次均实现正增长。2015—2021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如图1-1所示。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1 2015—2021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速
移动数据仍是电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降幅超过95%,移动网络端到端用户体验速度增长7倍,拉动移动数据流量消费快速攀升,月用户平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由2015年1月的0.28GB上升至2021年12月的14.72GB,增长超50倍。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28%上升至当前的40%以上,成为电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2021年各细分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如图1-2所示。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2 2015—2021年各细分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
产业数字化业务超越移动数据成为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第一动力。4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一直是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第一动力,但2019年以来,移动数据流量增速放缓,拉动电信业务行业增长百分点降至不足1%。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网络为载体,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C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运营技术(Operation Technology,OT)、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DT)不断耦合,融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以数据中心、云计算、集成业务为代表的产业数字化业务(统计中计入固定增值业务)加速成长,逐渐超越移动数据、固定宽带等业务的增长贡献,成为行业增长的第一动力。2016—2021年各细分业务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百分点见表1-1。
表1-1 2016—2021年各细分业务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百分点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网络持续向大带宽演进升级。自“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持续加大网络建设投资力度。固定网络完成了从铜缆向光纤入户的全面替换,2019年光纤接入端口占宽带接入端口的比重突破90%,全国所有地级市均已建成光纤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超过99%。接入速率由2015年的20M上升至100M,并加快向千兆演进,截至2021年年底,建成10G PON端口786万个,已具备覆盖3亿户家庭的能力。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用不到3年时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4G网络。5G建设进度全球领先,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座,实现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并逐步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逐步推进。2015—2021年FTTH/O端口数量及占比如图1-3所示。
用户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固定宽带接入速率快速攀升,2015年年底,我国仅有30%的固定宽带用户接入速率超过20Mbit/s,到2021年,我国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已达93%,千兆以上宽带用户已达3456万,在固定宽带用户中占比6.5%。移动用户加速向5G升级,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3.55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达21.6%。物联网用户快速发展,2015年年底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仅7928万,在移动连接(移动电话用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中占比7%,到2021年年底,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达14亿,在移动连接(移动电话用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中占比超45%。2015—2021年固定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占比如图1-4所示。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3 2015—2021年FTTH/O端口数量及占比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4 2015—2021年固定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占比
(二)互联网行业发展情况
行业规模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行业收入及用户增速呈逐年放缓态势。2015—2017年,互联网企业营收规模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移动端收入逐渐占据主导。近三年,受业务自身发展成熟等因素影响,电商、游戏、社交、搜索等业务增速放缓,云计算等新兴动能尚无法对行业增长形成有效支撑,行业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5500亿元,同比增长21.2%。
业务结构由传统业务迈向多元化发展。从收入结构看,互联网业务收入主要以电子商务、广告(搜索引擎、门户、社交等)、增值服务(游戏等)为主,2010年、2015年、2020年、2021年电子商务与社交领域总营收占比分别为68.4%、69.8%、77.8%、73.5%。从业务领域看,近年来,企业服务、云业务等创新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升,技术创新实力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业务从信息服务向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拓展,本地生活、直播电商、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成为发展新动力,音视频、出行旅游等新业务收入占比达5.1%、4%,较2015年增幅明显。从竞争格局看,互联网行业正从高度集中转向多极竞争,一批成长能力强的新兴垂直领域企业快速兴起,多极化的互联网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目前,我国拥有两家市值超2000亿美元的超大型平台企业,十余家市值超百亿美元的生活服务类企业及300余家“独角兽”企业。2010—2021年各细分领域营收规模占比提升如图1-5所示。
企业总市值较2020年明显下滑。“十三五”期间,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由2015年的4.8万亿元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17.9万亿元。个人信息保护、平台经济反垄断、更加严格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相继出台,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加强。受政策环境趋严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叠加影响,2021年互联网头部企业的经营业绩普遍没有达到预期,上市企业市值持续下降。截至2021年12月底,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达12.4万亿元,相比2020年年底大幅下降。2015—2021年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变化情况如图1-6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1-5 2010—2021年各细分领域营收规模占比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1-6 2015—2021年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变化情况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恢复,逐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规模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创新能力、企业实力、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规模和效益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收入方面,“十三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3.8%,为同期GDP增速的2倍以上,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收入规模由2015年的4.2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元。2021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收入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近两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5%。在利润方面,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10676亿元,同比增长7.8%。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11875亿元,同比增长7.6%,近两年年复合增长率为7.7%。主营业务利润率提高0.1个百分点达9.2%。2015—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情况如图1-7所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1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产品收入1.4万亿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2.2万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5%、51.2%。2020年软件产品收入占比下降至28%,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61%。2021年,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4433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5.7%。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2414亿元。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60312亿元,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为63.5%。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7768亿元,同比增长21.2%,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的12.9%;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10076亿元,同比增长33%。2020年和2021年软件业务收入结构如图1-8所示。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7 2015—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8 2020年和2021年软件业务收入结构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软件取得突破,桌面操作系统技术路径进一步收敛,统一操作系统(Unity Operating System,UOS)、“鸿蒙OS”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相继推出,国产的WPS办公软件全球用户突破10亿,月活用户超过3亿。工业设计、仿真等技术算法取得阶段性成果。智能语音识别、云计算及部分数据库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172.3万件,较2015年(29.2万件)增长近5倍。2021年,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228万件,同比增长32.3%。2015—2021年软件著作权增长情况如图1-9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版权局
图1-9 2015—2021年软件著作权增长情况
企业实力大幅跃升。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超4万家,较2015年增长5.5%。《2021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报告》显示,2020年软件百强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合计18516亿元,同比增长16.7%,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在百强企业中,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0家,入围企业软件业务收入门槛超过15亿元。百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79亿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23.5个百分点。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合计3967亿元,同比增长23.4%,高于同期软件业务收入增速6.7个百分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2020年软件百强企业前二十强榜单见表1-2。
表1-2 2020年软件百强企业前二十强榜单

续表

软件定义深入融合拓展。以数据为驱动的“软件定义”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特征,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新标志和新特征,催生了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融合性业态的新兴消费,引发了居民消费、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多维度、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服务加快云化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在大规模并发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容器、微服务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部分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软件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企业管理等制造业关键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50.1%、70.2%。“软件定义”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了金融、物流、交通、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2015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稳中向好,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基本稳定为11%。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2015—202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持续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9年降至4.5%的低点后持续回升。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主营业务收入仍保持8.3%的较快增长,展现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较强韧性。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4.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4.7%,增速较2020年提高6.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8283亿元,同比增长38.9%,两年平均增长27.6%,增速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高4.6个百分点,但较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低9.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9%,比2020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利润总额增长情况如图1-10所示。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10 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利润总额增长情况
增加值增速稳中趋缓。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0.5%、10%、13.8%、13.1%、9.3%、7.7%、15.7%,增加值增速趋于平稳,但仍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近4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较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1.6%,比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情况如图1-11所示。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16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势头,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2021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3%,增速比2020年同期提高9.8个百分点。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如图1-12所示。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11 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1-12 2015—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技术创新夯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批复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实施“芯火”创新行动计划,支持“芯火”双创基地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例如,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少屏”到“强屏”的转变,总产能较“十三五”初期增长149%,Micro-LED、印刷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兴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构建起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北斗完整产业链。
示范应用普惠民生。“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支持智能健康管理设备产业创新及应用推广,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累计遴选出117家试点示范企业、225家试点示范街道(乡镇)、52家试点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的编制工作,遴选行业内优秀的产品及服务向各地推广;组织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与相关省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相关成果在G20杭州峰会、云栖大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和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进行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