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70年:贵州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政策支持、大幅度的资金和人才支援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自力发展与中央关心、发达地区支援结合起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有了历史性改善。今日的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经济总量的巨大飞跃。1952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7.89亿元,2018年增长到90576.42亿元,是1952年的156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了250多倍,年均增长8.72%。分省区看,1952—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内蒙古9.31%、广西8.61%、贵州8.06%、云南8.42%、西藏8.74%、青海8.75%、宁夏9.42%、新疆8.45%。2018年民族八省区中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为广西,在万亿元以上的有内蒙古、云南、贵州和新疆(见表1)。

表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八省区经济总量的增长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三次产业共同带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结构中,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部分地区还处于现代工业的空白区。1952年,民族八省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算术平均)分别为73.1%、12.8%和14.1%。20世纪50—70年代,随着民族地区工业化建设的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算术平均)分别为36.5%、41.8%和21.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民族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稳定地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各省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8年,民族八省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7%、41%和47.4%。(各省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态势如表2所示)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现代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是符合这一基本趋势的。1978年,民族八省区各产业劳动力就业份额比例为79.41∶11.41∶9.17,到2016年该比例为49.16∶15.92∶34.96。

表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八省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省区2018年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1952年民族八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内蒙古173元、广西67元、贵州58元、云南70元、西藏115元、青海101元、宁夏126元、新疆166元;到1978年分别增加到内蒙古317元、广西225元、贵州175元、云南226元、西藏375元、青海428元、宁夏370元、新疆313元;到2018年分别达到内蒙古68302元、广西41489元、贵州41244元、云南37136元、西藏43397元、青海47689元、宁夏54094元、新疆49475元(见表3)。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八省区人均收入上了好几个台阶。

表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八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  单位:元

从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来看,1978年民族八省区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用城乡人口比例加权)只有260多元,1999年达到2900多元,2010年突破8500元。2017年民族八省区全体居民人均收入为19520元。2018年民族八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内蒙古28376元、广西21485元、贵州18430元、云南20084元、西藏17286元、青海20757元、宁夏22400元、新疆21500元。

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重点工程项目80%以上布局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以运输线路长度为例:1952年民族八省区铁路营业里程3208千米,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还是铁路的空白区,公路里程27868千米,西藏尚无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到1978年分别增加到10560.5千米和193650千米;到2017年分别达到35266千米和1149744千米。(各省区的运输线路发展如表4所示)2013年10月30日,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正式结束其作为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民族地区不仅运输线路长度举世瞩目,各种交通线路连接成网,而且线路质量显著提高,铁路复线、高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覆盖范围逐年扩大。

表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八省区运输线路的变化  单位:千米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格局,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邻国较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地区和重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梢一跃成为前沿。2018年,内蒙古海关进出口总额1034.4亿元,其中,出口总额378.6亿元,进口总额655.7亿元;广西货物进出口总额4106.71亿元,其中,出口总额2176.14亿元,进口总额1930.57亿元;贵州进出口总额500.96亿元,其中,出口总额337.58亿元,进口总额163.38亿元;云南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298.95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 128.12 亿美元,进口总额170.83 亿美元;西藏全年进出口总额47.52亿元,其中,出口总额28.57亿元,进口总额18.95亿元;青海货物进出口总额46.0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31.11亿元,进口总额14.89亿元;宁夏货物进出口总额249.16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80.48亿元,进口总额68.68亿元;新疆货物进出口总额200.1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35.91亿美元,出口总额164.19亿美元。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民族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全国 832 个贫困县(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片区县)中,民族自治地方县有421个,占 51%。全国贫困人口的1/3、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 11 个以及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都在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各项过硬政策措施,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民族地区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到2018年,民族八省区中,内蒙古、青海、宁夏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以下。

表5 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数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