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中枢调强照射技术
1.应用常规照射技术进行全中枢照射尽管临床应用几十年,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1)患者采用俯卧位,难以长时间固定,精确性和重复性受到影响。
(2)3~4个中心点,每周需移动射野,摆位难度增加。
(3)野与野之间衔接存在剂量冷、热点。
2.如用调强照射技术进行全中枢照射,则有其优点。
(1)采用仰卧位照射技术,患者舒适性好,精确性和重复性有保障。
(2)原发肿瘤可采用CT/MRI融合技术,靶区设计精确。
(3)野衔接处剂量均匀。
(4)一次计划设计,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5)每次治疗仅需摆位一次,完成治疗。
(6)正常组织受量减少。
3.以下以一9岁髓母细胞瘤患者为例,介绍全中枢调强照射的治疗流程及靶区设计。
(1)患者取仰卧位,以体位舒适为原则,体中线与床轴一致(在激光线的帮助下摆位,图2-34)。
(2)CT进行(topogram,TOP)像采集,观察体位是否合适,如不合适调整至合适体位,并在体中线用紫药水标记一纵行线。
(3)热塑面罩固定头颈部、胸部、腹部等(图2-35),同时在热塑罩上也标记出纵行线及侧方参考线(注意面罩有一定的回缩性,体表也应标记以和面罩上的标记比对)。
图2-34 体位及纵线体表标记
图2-35 热缩面罩及体表标记
对成人而言,目前多采用一体架(图2-6)、头颈部面罩及体罩同时固定,保证更好的重复性和精确性。
(4)CT扫描,要求层间距2~3mm。增强扫描主要满足原发肿瘤部位,其他部位不做要求。
(5)靶区勾画,全中枢靶区勾画的一些原则。
● 骨窗下勾画全脑及脊髓的CTV
1)全脑CTV:包括全部脑实质、颅骨内缘(图2-36)。颅前窝要包括全部额叶和筛板,颅前窝底壁位置较低、筛板下缘下5mm范围均应包括在CTV内;颅中窝要包括颞叶最下极和垂体窝。颅中窝的前壁和底壁辨认清楚、均应有充分安全界地包括在全脑范围内;一般而言,颅底应包括颅底下缘下5~10mm范围,以充分包括脑神经出入颅底处。
2)眶上裂、眶下裂、眶尖、视神经管、颈静脉孔、内耳、舌下神经孔均应充分地包括在靶区内。
3)脊髓CTV:两侧包括椎间孔,下界以包括硬膜囊(thecal sac)下界及其下方1cm范围为准(图2-37)。硬膜囊下界一般位于骶2下缘,但因个体差异,硬膜囊的精确位置以脊髓MRI来确定(图2-38)。
4)因脑部、颈部、胸部、腰骶部摆位误差不同,且非断层加速器(TOMO)无法一次完成全脑全脊髓照射,因此可以分不同部位进行靶区勾画(图2-39、图2-40)。
● CTV到PTV距离各家医院标准不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标准:脑部3mm;胸腰段5mm;腰骶段8mm。也有考虑到照射野较长,上端变化较小,因此除照射野下界外放8mm外,其他各个方向均为5mm。
图2-41~图2-44显示相应PTV的剂量分布。
骨窗
软组织窗
图2-36 CTV包括颅骨内缘的全部脑实质
不同层面的胸髓CTV
不同层面的腰髓CTV
不同层面的骶髓CTV
图2-37 不同层面的脊髓
T1强化
T1平扫
T2
图2-38 MRI显示的硬膜囊位置位于骶1下缘(红线),CTV为保证安全界应下放1cm或一个椎体置于骶2下缘
图2-39 全中枢CTV分成脑部(黄色)、颈部(粉红)、胸部(绿色)、腰骶部(褐色)进行勾画
不同层面的CTV
图2-40 三维层面显示的全中枢照射区域(CTV)
图2-41 三维层面显示全脑30.06Gy/17次等剂量分布
图2-42 几个不同层面显示全中枢调强照射技术胸、腹、盆腔正常组织受量明显下降
图2-43 三维层面显示全脑全脊髓30.06Gy/17次等剂量分布
图2-44 三维层面显示的颅后窝局部加量等剂量分布50.40Gy/28次(红线范围),黄线范围为靶区107%的高剂量区53.92Gy
颅前窝的底壁和颅中窝的前壁和底壁的处理至关重要,无论是常规野照射、还是调强放疗,都必须注意这些部位,如果脱靶或在边缘则容易造成这些部位的复发(图2-45、图2-46)。
图2-45 髓母细胞瘤术后放疗后8个月颅前窝、颅中窝复发(*.复发病灶)
图2-46 髓母细胞瘤全中枢照射后半年颅前窝出现局部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