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我们在行动:致敬战“疫”医院领衔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发现一号患者,打响上海抗“疫”“第一枪”

一位56岁的阿姨,5天前从武汉来上海看望女儿和女婿,当时发热大约38℃,咳嗽但不严重,精神萎靡。

疫情期间,马骏和同事们看望患者

1月15日10点30分左右,同仁医院呼吸科医生于亦鸣遭遇了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号患者”。在此之前,他就一直关注武汉疫情,但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出现病例。出于警惕心,他为患者开具了胸片检查,发现两侧肺部呈现多发渗出病灶,这是“非典型肺炎”的典型表现。

第一时间报告医务科,与来上夜班的感染科医生刘岩红完成交接。当晚10点40分,他们将这名患者留在了留观室,并上报了长宁区疾控中心。

再次回想这一至关重要的“警惕”,业内共同认为很大程度得益于此前已对发热门诊及其相关科室的医护团队进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培训成果。

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类似这样在平时练就的“内功”,还有医院早在2003年SARS疫情之前就建造的一栋传染病大楼——5号楼。马骏回忆,当时考虑把这栋楼作为长宁区传染病管理中心,可用于紧急、批量收治传染病患者。2019年5月,为了迎接第二届进博会,对这栋大楼进行了改建。其间,马骏下了死命令,必须在冬季到来前完成。她说:“发热的患者在逼仄的环境中就医,等候时间又长,体验度很差,虽然一年也就这么两三个月。”改造后的发热门诊,不仅候诊区宽敞明亮,还实现了挂号、收费、检验、检查、治疗、隔离“六不出门”,患者就医流程精简、优化,即使日均400号,平均在院逗留时间也不超过1.5小时。

当时,马骏和医院领导层充分考虑到了诊室分区、输液室分区,并空出了2间留观病房。这次,其中一间正好留给了这名“一号患者”。

就是这份出于对患者体恤的“未雨绸缪”,不仅让医院在新冠战役中抢得先机,守住了上海开放的门户,而且让初筛后的疑似患者最终确诊率超过50%。

“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安全,也是为了一家人的安全,更是对所有上海人负责。一定要留观!不能出去!”当焦虑、自责、担心家人是否也会感染等负面情绪扑面而来,马骏和医护们耐心地解释了很多,渐渐地,患者对医护人员放下了心。

1月20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复核,这名患者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随即,马骏立刻指挥大家一边检测复核,一边启动了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护、抗感染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