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拔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有感于美国教师教画画

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美国教师达琳做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学术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超,有一次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的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画的都是圣诞树。她想这大概是孩子们知道她是美国人,为了表示友好,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造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那样一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是一个不愉快的收场,只好又把墙上的盖布揭开,露出那幅圣诞树来……

无独有偶,冯恩洪校长在讲座中谈起自己去美国考察时听过的一节美术课:美国教师教学生画马,自己不画,只交代了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认真观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也可以趴在草坪上仰视,还可以站着平视;二是注意马的比例结构。教师讲完两个要素之后,宣布解散。全班16个学生拿着画板走出教室,各自观察院子里拴着的3匹马。有的学生站在二楼的阳台上画,有的学生趴在草坪上画,有的学生站在树荫底下画。下课的时候,学生所画的马各不相同。有一个孩子也不知是怎么观察的,画出一匹6条腿的马。美国教师是这样总结的:“这个孩子很有创意,居然画出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6条腿的马。大家不要笑,6条腿的马今天不存在,不能说明今后不存在。说不定通过科学的办法,改变马的遗传基因,4条腿的马会变成6条腿的马。好马是四蹄着地,日行千里,6条腿的马说不定有两条腿随时准备替换跑累了的腿,奔跑的功能如果更优异的话,可别忘了申报诺贝尔奖啊。假如真的成功了,你可别忘了母校,得到母校来走一走,让我们也分享这种快乐。”

听冯恩洪校长讲这个课例,我一下子就联想起了达琳所遭遇的尴尬。为什么没有了范画样板,学生就画不出来呢?这是中美教育的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国教师教学生画画,先是自己在黑板上画,然后让学生照着教师的“范画”去画。这样的训练模式经历的是一个“范画→学生的眼睛→仿画”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印”过程。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其思维必然是单向的、固定的、甚至是僵化的,想象力也是贫乏的,又何谈创造力呢?

我们常常感慨: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还未产生过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有人说当前的世界市场“资金在华尔街,研发中心在印度,生产车间在中国”?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极为复杂。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要反躬自省一下: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

有一位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很茫然,思考良久后答曰:“可能是零。”又去幼儿园问孩子,孩子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回答:太阳、皮球、鸡蛋、西瓜、瞪大的眼睛、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答案多种多样,想象丰富多彩。

多么强烈的对比!多么发人深思的对比!多么振聋发聩的对比!“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想象力的匮乏会直接影响创造力的发展,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孩子经过十几年的教育,被塑造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成了“只会克隆、盗版,不会创造的低能儿”,成了“思想的侏儒”“精神的太监”。

教育如果成为泯灭学生想象力、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杀手”,戕害学生思考力的“罪魁祸首”,这岂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