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访日杂记
(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2009年10月13日,我作为“2009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在教育部的组织下赴日进行教育考察。
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我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同胞一样,心中总有一道跨不过去的门槛。在北京接受教育部组织的“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培训会上,全国知名礼仪专家王连义为我们讲解“外事礼仪”时谈到一组数字,他说据韩国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韩国人中有52%不喜欢日本人,但40%的韩国人表示,愿意向日本人学习。
具有国际视野的王连义教授旨在提示我们全体团员,仅仅怀有仇恨之心是不够的,中国与日本没有永远的冤仇,因为仇恨不仅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中日关系,其实可以迈向一个比仇恨、猜疑、冷淡更高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一定要学会“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师夷长技以自强。带着这样的任务,我们143名团员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13天的教育访问。
(二)不给别人添麻烦
2009年10月11日至12日,我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接受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的“2009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代表团”赴日考察行前培训。“中日政府基础教育教职员交流项目的背景及意义”,“日本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对日方针、政策”,“中日政局变动与中日关系”,“外事礼仪”……在诸多庞杂的培训内容中,考察团秘书长张文婧所介绍的日本人的行为规范之一——“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七个字总是萦绕在我的耳畔,让我难以忘记。
于日本进行访问的13天中,我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大街还是小巷,几乎看不到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声喧哗、汽车鸣笛、人群拥挤的现象;在机场、商场等有扶手的电梯上,日本人都会习惯性地站立于左边而空出右边(日本交通规则规定行人和车辆一律靠左行),从而为急行者留出通道。
在参观日本的中小学时,我留意到,无论是在上学时间,还是在放学时间,学校的校门前少有中国学校那种蔚为壮观的家长接送孩子的场面——长龙似的车辆和自由市场似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我问随行翻译,日本学生怎么上学,翻译告诉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往返,学校不提倡学生乘坐私家车上学,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是自己走路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
我们曾在日本的两所学校体验了午餐。用餐时,由当天值日的两到三名学生负责领取全班学生的午餐,然后为老师和同学们分配餐食。每位学生都有一块餐布,用餐时铺在课桌上,用毕叠得方方正正地收入自己的书桌中。餐后,学生要清理自己的餐具——将饮用过的牛奶纸盒压扁,折叠成小方块,放入装牛奶的箱子中,然后将盘子中的饭粒菜屑倒入垃圾箱中,再把筷子、勺子、盘子等用品放入相应的箱子中,最后值日生会把这些箱子搬到教室门外的推车里。整个用餐过程井然有序,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只是一个坐享其成的食客,根本不用操心忙碌。
在东京机场候机时,我看见一群幼儿园的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机场,每个小孩子的肩上都背着一个鼓鼓的背包,大家手拉着手前行,安静、齐整,可爱至极。
猛然间想起了著名作家孙云晓十多年前撰写的那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在夏令营中的鲜明对比,曾令我们汗颜过、深思过。我始终觉得,中国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尽管我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也会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家长还是包办代替的多了些。
仔细品味“自己事情自己做”和“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两条教义,觉得同样是7个字,但里面包含的涵义还是有着不少差别的。表面看来,两者都在强调自理,但“不给别人添麻烦”还强调了一种自律意识和为他人着想的利人思想。在家里,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是不给父母添麻烦;在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是不给清洁工人添麻烦;在路上,不三五成群并肩行走,这是不给往来路人和车辆添麻烦;在工作学习中,不迟到早退,不大声喧哗,手机调至静音,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等等,这些都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可以说,“不给别人添麻烦”既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在日本的学校,我们看到学生的课桌的桌脚都穿着绿色的“鞋”——将废旧的垒球裁成两半,固定在桌脚,既保护了桌腿和地面,又减少了噪音。校园里的电杆也都穿着彩色的衣服,那是为防止学生碰伤而包裹的海绵。在所有的公用卫生间中,都放有两卷以上的卫生纸,让你知道什么是“有备无患”,不会出现便后找不到卫生纸的尴尬。
购物时,我曾买过一瓶口香糖,发现其与国内的瓶装口香糖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就是日本产的口香糖的塑料瓶子里装有一小沓纸,大概是用来包装嚼过的口香糖渣,以免造成“口香糖灾害”。
从这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我深切理解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丰富内涵,也从中找到了日本国民文明素养普遍较高的根源。
愿“不给别人添麻烦”也牢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三)不能不提的“食育”
初次听到“食育”这个词,大脑中首先想到的是“食欲”两个字,待明白过来是“食育”两个字时,才恍然大悟——“食育”即饮食教育。中国人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从未将“食育”纳入教育的范畴。
在日本东京的新宿区立江户川小学的见面会上,除了校长、教务主任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教学情况外,还特意安排了一位保健教师(也叫养护教师)为我们介绍了学生情况。这位教师侧重介绍了学生的体型、体重均符合国家标准,以及该校如何通过“食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是我首次接触“食育”这个概念,心中充满了好奇。
在熊本县考察的4天里,我又多次听到了关于“食育”的介绍。在拜会熊本县植木町教育长时,该教育长也向我们介绍了植木町近年来的主要教育课题,其中谈到了该町是如何推广食育的。在接下来参观植木町的5所学校中,我留心考察,发现他们的“食育”大体上是这样进行的:
1.给学校派遣营养师,负责学生的午餐给食营养指导,并定期给教师和家长讲解饮食教育的有关问题,促使青少儿营养平衡、健康成长。
2.特设食育课,指导学生学习饮食文化和食品安全知识,知道如何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出现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儿的身体素质。
3.食育与德育相结合,把食育作为“培养丰富的心灵”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用餐礼仪”“感恩的心”和“节约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4.课外兴趣活动中设有“厨艺料理”小组,学校专备“料理”教室,由专人对学生进行烹饪实践和技巧指导。
5.午餐由学校统一配餐,学校严格按照学生身体成长需要制定不同营养菜单,保障学生的营养均衡,并在集体用餐中强化学生的用餐礼仪和饮食习惯。
在考察中,我们多次体验了日本中小学生的午餐,发现学生每日午餐中必有水果和牛奶两样东西,菜肴味道清淡,主食一般就是米饭和面条,饭量并不十分充足,但营养搭配比较均衡合理。
同行的团友们私下里开玩笑说,过去总说“小日本”“小日本”,这次来到日本才发现如今日本人的个子也并不小。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过一篇题为《我国孩子总体身高为什么低于日本》的文章,当时颇受震惊,同时也对文章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此次在日本接触到的“食育”,让我的疑窦逐渐消退。印象中,日本是最早掀起“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运动的国家,并早在20世纪50年代,专门出台过《学校营养午餐法》,实行全国统一配餐。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已经功垂后世:日本人用营养膳食有效地克服了其身体遗传素质中的先天不足,使国民身高得以提升,摘掉了“小日本”的帽子。
随着对日本“食育”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愿望,期盼我们的学校也能够注重并开展饮食教育。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理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再者,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的饮食已经由饥饿时代跨入饱食时代。过去形成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越来越多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看不见的健康杀手。在这个美味易得的饱食时代,普及饮食文化,对于规范青少儿的饮食习惯、提升青少儿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儿健康生活,势必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人民的身体强壮了,国家才能强盛。愿“食育”早日纳入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
(四)引人深思的均衡教育
早就听说日本的均衡教育起步较早、效果较好,借这次日本教育访问之行,我想做一些深入的探寻。
随代表团抵达东京后,我们代表团的全体成员聆听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两个讲座,之后由中方代表提问。我在团友们还在深思熟虑之时,率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日本的城市与农村、渔村、山村的中小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有无差异?二是师资水平是否存在不均衡现象,如果存在,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位官员就这两个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回答和解释说明。他说,日本的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均衡发展,日本的城市与农村、渔村、山村的中小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并无明显差异。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保证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国家统一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地区间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而造成的不公平。日本的教育法律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市、町、村三级政府必须根据各自职责按比例投放资金,因而即使在边远地区的农村、渔村、山村的学校,教育设施也都能达到规范化要求。
该官员还介绍说,日本学校基本上不存在师资水平的不均衡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师资采用“流动制”——政府机构要对教师和校长进行轮换调整,大体上教师每四至六年流动一次,校长任期一般是两年,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这样既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相对均衡,又有利于加强各校办学经验的交流。
在日本的13天中,我们共访问了8所学校,不论是在被誉为“国际大都市”的闻名遐迩的东京的中小学,还是在比较偏远的熊本县植木町的中小学;不论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学校;不论是普通学校还是养护学校(相当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不论是拥有六、七百名学生的大校,还是仅有七、八十名学生的小校,每一所学校的基础设施都大致相同,给人的感觉是实用但不奢华。学校没有巍峨气派的校门楼,没有光亮夺目的金属伸缩门,也少有我们国内学校正在纷纷上马的塑胶操场。但是每一所学校都毫无例外地建有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英语室、计算机房、音乐室、图工室、发送(广播)室、支援辅导室、家庭科室、保健室等功能室。看见这些“长”得差不多的学校,有团友开玩笑说,感觉日本的公立学校都是按照一张图纸建造的。
在东京市新宿区江户川小学访问时,校长介绍说这所学校拥有104年的建校历史,目前共有教师14名,在读学生79名。校长还说,学校的每一名学生都认得所有的教师,他也能叫上每一名学生的名字。我不禁暗自思忖:日本不是号称世界上最勤俭节约的民族吗,但是这样一所在市中心位置、学生不足百人的小学校,依然占有同别的办学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差不多的面积,这不是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吗?这在我们国家,早都撤点并校了!难道是这所老校的教学质量不高,附近的学生都到别的学校上学啦?
在接下来的自由访谈中,我获悉东京市新宿区近些年来也开始引入了“区域内择校机制”。江户川小学所在校区内的居民共有5所学校可供选择,各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和办学水平上大体相当,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该校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的适龄儿童较少。其实,在日本像这样小规模的学校也为数不少。而且,日本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没有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因而家长们依据学校成绩、升学率等因素择校的可能性不大。“区域内择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选择学校的自主权,但从根本上不会影响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均衡性。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短暂的13天,让我对日本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了如上一些肤浅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国家也在倡导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的理念,正在想方设法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满足更多人的合理的教育需求。但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进程中,问题多多,情况复杂,难度綦大。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普遍存在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不完善,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统一,校长办学水平与教师素质的差异较大等等,都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棘手问题。
有人调侃说,凡是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不是大问题。按此说法,只要各级政府能够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教育投入,做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那么教育资源中的硬件分配失衡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但是,目前我国还普遍存在着城乡之间乃至校际之间师资水平差异较大的现象,这种软件的失衡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均衡,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这也正是当下中国家长“择名校、选良师”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看来,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只要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双管齐下,“软硬兼施”,我们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才不会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五)考察心得
访问即将结束,代表团要求我们每位团员用最简短的语言写下自己的考察心得,回国后编印成册。时间紧急,篇幅有限,匆忙中赋诗一首,以作留念。
短歌行——访日有感
日本之行,收获颇丰。眼界洞开,观念提升。
人民富足,勤劳文明。安居乐业,街衢干净。
以人为本,环保节能。自强不息,经济飞腾。
尊师重教,理念先进。德育为首,学生为本。
健康生存,习惯养成。全面发展,实践创新。
设施齐备,简朴实用。师资流动,发展均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睦邻和谐,友好交流。互惠互利,大道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