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人可以像高手一样思考
想收获新知识,就去读一本旧书。
——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岁时,我在伦敦卡斯商学院(Cass Business School)读大学一年级。一个朋友邀请我和他一起去听一位禅者的讲座。
我拒绝:“我为什么要去听一个禅者的讲座?”
我在学校里经常听CEO、名人和其他成功人士的讲座,但我对禅者毫无兴趣。我更喜欢听那些在生活中真正有所成就的人演讲。
我的朋友坚持劝说,最后我说:“要是听完之后去酒吧,我就去。”
“坠入爱河”是一个几乎专门用来描述浪漫关系的表达。然而在那天晚上,当我听完那位禅者讲述他的经历时,我就“坠入了爱河”。台上是一位30多岁的印度人,他剃了光头,穿着一件橙黄色的长袍。他智慧、善言、充满魅力。他谈到了“奉献”的原则。当他说我们应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栗传遍了我的全身。
他曾经是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IIT Bombay)的学生,这一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所学校是印度的“麻省理工学院”,考进去难于登天。而他甘愿放弃这样的机会,远离我和我的朋友们所追逐的一切,他要么是疯了,要么是得到了什么。
在此之前我的生命都被那些从一无所有到白手起家的人和故事所吸引。而现在,我第一次面对一个反其道而行的人。他放弃了世人都想要的生活,但他没有表现出失败的痛苦,反而展现出一种快乐、自信和平静。事实上,他似乎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在我18岁的时候,我见过很多有钱人。我听说过许多人,他们知名、强大、漂亮,或者三者兼而有之。但我想,我还没遇到过真正快乐的人。
之后,我挤过人群,告诉他他有多了不起,以及他给了我多么大的启发。“我怎样才能多些时间跟您相处?”我听见自己问。我感到一种冲动,我要跟那些拥有我想要的价值观而不是拥有我想要的东西的人在一起。
他告诉我那一周他都在英国旅行和演讲,欢迎我来参加他的其他活动。我照做了。
这位禅者名叫高兰加·达斯(Gauranga Das)。我的直觉告诉我他是对的,后来我发现,这一切背后是有科学依据支撑的。2002年,一位禅者从尼泊尔加德满都郊外来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在那里他接受了研究人员对他在冥想时大脑活动的观察。科学家们用一个类似浴帽的装置(EEG,脑电仪)盖住他的头部。这个装置上有250多根细小的电线探出来,每根电线上都有一个传感器,实验室技术人员将它们附着在他的头皮上。在此之前,他已经累积有62000小时的冥想练习。
科学家团队中的一些人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冥想者。他们在一间控制室里观察这位禅者执行研究人员设计的冥想程序——一分钟的慈悲冥想和30秒的休息,交替进行。在翻译的提示下,这位禅者连续而快速地把这个模式循环了4次。研究人员敬畏地看着。几乎就在这位禅者开始冥想的同时,脑电图记录到一个突然而巨大的活动峰值。科学家们认为如此巨大而快速的波动一定是禅者改变了姿势或做了其他动作,但眼睛观察到的却是他完全保持着静止。
值得注意的不仅是这位禅者大脑活动的一致性——从活动期到休息期反复地“关”和“开”——还有他不需要“热身”的事实。如果你是一个冥想者,或者至少曾经尝试过让你的大脑平静下来,你就会知道,让你头脑中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这位禅者似乎不需要这样的过渡期。事实上,他似乎能够像拨动开关一样,轻松地进入或离开高质量冥想状态。在这些初级研究的10多年后,研究人员再次对这位禅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显示,相比同龄人,41岁的他表现出更少的衰老特征。研究人员说他的大脑要比同龄人年轻10岁。
研究人员对禅者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发现了有科学记录以来最高水平的伽马(γ)波,即与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幸福感相关的波,他因此被称为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禅者打破纪录可能看起来有点反常,但李卡德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另有21名禅者在进行各种冥想练习时接受了脑部扫描,结果同样显示,与未冥想者相比,他们的伽马波水平不仅升高了,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即使是在睡觉时)。
为什么要像禅者这样的思考高手一样考虑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篮球场上组织进攻,你可以求助于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如果你想创新,你可以研究一下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你还可以向碧昂斯(Beyoncé)学习如何表演。如果你想训练自己的思维以找到平和、平静和目标呢?那么禅者便是专家。“感恩”网站(gratefulness.org)的创始人之一、本笃会修士大卫·斯坦德-拉斯特(David Steindl-Rast)写道:“一个有意识地保持活在当下状态的普通人,就是修行人。”
禅者能抵制诱惑,忍受批评,处理痛苦和焦虑,平静自我,建立充满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不向世界上最冷静、最快乐、最有目标的人学习呢?或许你认为禅者很容易保持平静、安详和放松。他们偏安一隅,不用管工作和恋人,当然,也不会碰到交通高峰。也许你在怀疑,在现代社会像禅者这样的高手思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禅者并非生而为僧。选择改变自己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马修·李卡德,曾是一名生物学家;冥想应用程序Headspace的联合创始人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曾接受过马戏团演员的训练;我还认识一些搞金融和摇滚的禅者,他们和你一样在学校、村镇和城市长大。你不需要在家里点起蜡烛,不需要光脚走路,也不需要上传自己在山顶上做出的树势1照片。出家是一种可以采取的心态。
像今天的大多数禅者一样,我不是在修行所里长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也和禅者不大相干。14岁以前,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我来自印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与父母和妹妹一同生活在伦敦北部。和许多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也致力于我的教育,努力为我的美好未来创造机会。我不惹是生非,在学校表现良好,尽我所能让每个人都开心。
但是进入中学以后,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时候的我一直很胖,还因此受过欺负,上中学后我减掉了体重,开始踢足球和橄榄球。我选择了传统印度父母通常不喜欢的课程,比如艺术、设计和哲学。光这样也就罢了,我开始与不良人群混在一起,干了不少坏事……结局当然很惨,高中时,我三次被停学。最后,学校让我滚蛋。
“我会改的,”我向他们保证,“如果你们让我留下来,我会改的。”最终学校让我留了下来,而我也改正了我的行为。
终于进入大学后,我开始意识到努力、牺牲、自律和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的价值。但问题是,在那个时候,除了正常找一份好工作,择个良辰吉日结婚建立一个家庭之外,我没有任何其他的目标。我想更深层的东西是有的,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当高兰加·达斯来到我的学校演讲时,我终于准备好了,我要去探索新的想法、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一条和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预期迥异的道路。我想顶天立地地成长。我不想只把谦恭、慈悲和共情作为抽象的概念去了解,我想要实践它们。我不希望纪律、品格、诚信只是我读到的东西,我想要实现它们。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我在两个世界中辗转,从酒吧和牛排馆,到冥想和睡地板。在伦敦,我学习以行为科学为重点的管理学,在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实习,与朋友们和家人待在一起。在孟买,我在修行所里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大部分的圣诞节和暑假都和禅者们一起度过。我的思想逐渐发生了改变。我发现自己想和禅者们在一起。事实上,我想要让自己沉浸在禅心中。我在公司的工作似乎越来越没有意义。如果一项工作对任何人都没有积极的影响,那为什么还要做呢?
大学毕业后,我把西装换成了长袍,加入了修行所。我们睡在地板上,过着没有健身房、储物柜的生活。我在印度、英国和欧洲生活和旅行,每天冥想几个小时,学习古代经文。我有幸与我的同修们一起,把孟买郊外的一个乡村修行所改造成环保禅修中心(戈瓦尔丹生态村,the Govardhan Ecovillage),并且志愿参与了一个每天分发100多万份食物的甘露(Annamrita)食物计划。
如果我能学会像禅者一样思考,那么任何人都可以。
与我共学的印度禅者把《吠陀经》(Vedas)作为他们的基础文献。(书名来自梵文单词吠陀,veda,意思是知识。梵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是今天南亚大多数语言的前身。)你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古老的经卷是哲学的发端,它们起源于至少3000年前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并构成了印度教的基础。
就像荷马史诗一样,《吠陀经》最初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后来终于被记录下来,但是由于材料(棕榈叶和桦树皮)的脆弱性,现存经文最多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吠陀经》包括赞美诗、历史故事、诗歌、祷文、圣歌、仪轨和日常生活建议。
在我的生活以及本书当中,我经常提到《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意为“神之歌”)。它约略来自公元前800—前400年所著的《奥义书》(Upanishads),被认为是一份普遍而永恒的生命手册。故事与禅者无关,也没有相关的精神语境,而是与一个身为神射手的已婚男人的对话。灵性作家艾内斯·艾斯华伦(Eknath Easwaran)教授翻译了包括《薄伽梵歌》在内的许多印度神学经典,并称之为“印度献给世界最重要的礼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他1845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和我的朋友们满心感激,感谢《薄伽梵歌》赐予我(们)的辉煌的一天。它是天下第一书,宛如王者的嘱咐。其中绝无细小琐碎,只有广博、宁静、永恒。这回荡在另一个年代、另一片苍穹下的古老智慧之声,早已勘破我们亘古不变的疑问。”据说关于《薄伽梵歌》的评论比其他任何经本都要多。
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你了解《薄伽梵歌》以及其他古老教义中的永恒智慧,它们是我智慧思考的基础,也与每个人当前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
学习时令我深受触动的是,在过去的3000年里,我们的身高更高了,平均寿命更长了,但我不无惊讶地发现,修行中所讲的宽恕、精进、发心2、正念,以及其他主题,在今天仍然能引起共鸣,一如当初它们被写下时。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修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科学的支持,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的那样。几千年来,禅者们一直相信冥想和正念是有益的。感恩对人有利,服务使人更快乐,诸如此类,你会通过这本书了解更多。在现代科学能够证明或证实这些理论之前,修行人早已将之付诸实践。
爱因斯坦说过:“不能把一件事简单地表达出来,就说明自己还没有全懂。”当看到我在学的功课与现代世界的高度相关性时,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以便能够与他人分享。
搬到孟买三年后,我的老师高兰加·达斯对我说,离开修行所向世人分享我所学到的东西,会令我更有价值和贡献。出家的三年就像进入了一所人生的学校。成为禅者很难,离开更难。而将智慧应用于修行所之外的生活,是最难的部分——感觉就像期末考试。每天我都发现,禅心(monk mindset)是那么有用——古老的智慧与当今时代息息相关。而这就是我要分享的原因。
现在我仍然自认为是一名禅者,虽然我通常称自己是“前”禅者,因为我结婚了,而禅者是不允许结婚的。我住在洛杉矶,人们告诉我,这里是世界上一等一的富庶、繁华、奇幻和冒险之都。那么,为什么我住在这样一个已开化的地方?因为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在这本书里,我将分享我从生活中得到的以及学到的东西。这本书完全是无宗派的。我发誓这不是偷换概念,我也可以保证,如果你认真对待并实践我所提供的素材,你将会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激情和目标。
从未有这么多人如此不满,或者说,如此沉迷于追求“幸福”。我们的文化和媒体不断向我们树立形象和灌输观念: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是成就与成功的典范。名誉、金钱、诱惑、性——这些东西终究都不能满足我们。我们于是寻求更多,从而陷入受挫、失望、不满、苦恼和疲惫的循环。
我喜欢将禅心和通常所说的猿心(monkey mind)进行对比。思想可以让我们升华,也可以令我们堕落。现在的我们都在与思虑过度、拖延和焦虑作斗争,这是放纵猿心的结果。猿心是漫无目的的,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从一个挑战转向另一个挑战,却并不真正解决任何问题。不过,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自己真正的需求,切实采取行动促进自我成长,从而提升到禅心。禅心让我们从困惑和干扰中解脱出来,帮助我们找到真实、意义和方向。
“像禅者一样思考”提出了另一种观察和对待生活的方式。一种叛逆、超然、再发现、有目标、专注、自律以及利他的生活方式。禅心以没有自我、嫉妒、欲望、焦虑、愤怒、痛苦、成见的生活为目标。在我看来,禅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需要找到平静、安宁与和平。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加入僧团的第一天。我刚剃了头,但还没有穿上长袍,看上去还是伦敦人的样子。我注意到一位小禅者——不会超过10岁——在教一群5岁的孩子。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一种成年人的沉着和自信。
“你在做什么?”我问。
“刚给他们上了第一节课,”他说,然后问我,“你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学了什么?”
“字母和数字。他们学了什么?”
“我们教他们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呼吸。”
“为什么?”我问。
“因为从你出生的那一刻直到死亡,只有呼吸与你同在。你的朋友、家人,你生活的国家,一切都可以改变。只有呼吸与你同在。”
这位10岁的禅者补充道:“当你感到压力时,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你的呼吸。当你生气时,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你的呼吸。我们通过呼吸的变化体验每一种情感。当你学会驾驭和管理你的呼吸时,你就能驾驭生活中的任何情况。”
由此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关注事物的根源,而不是树木的枝叶或问题的表象。通过观察,我了解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禅者,即使他们只有5岁或10岁。
出生时,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吸。然而,随着生活越来越复杂,静坐和呼吸也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我希望通过本书向读者展示修行之道——深入事物根源,深刻自我反省。只有通过这样的疑、思、修、悟,我们才能找到通往和平、宁静和目标之路。运用修行所中师长传授的智慧,我希望能够引导你到达那里。
在后文中,我将带你体验培养禅心的三个阶段。首先,我们会放下,把自己从外境的影响、内心的障碍和恐惧中剥离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净化,它会为你的成长腾出空间。其次,我们会成长。我会帮助你重塑自己的生活,使你能够有意愿、有目的、有信心地做出抉择。最后,我们会布施,我们将放眼世界,变得开阔并分享感恩之心,深化自他的关系。我们会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礼物与爱,发现利他的真正乐趣和真实裨益。
在此过程中,我会介绍三种截然不同的冥想,推荐你采用:呼吸冥想、观想冥想和唱诵冥想。这三种方法各有好处,区分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呼吸冥想是身受益——找到静止和平衡,让自己平静下来;观想冥想是心受益——治愈过去,为未来做准备;唱诵冥想则是灵受益——将最深的自我和宇宙联结,以达到真正的清净。
你不必冥想也能从本书中受益,但如果你这样做了,我给你的工具会更加锋利。甚至可以这样说,整本书就是一次冥想——一次对我们自己的反思,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做出决定,如何训练思维,以及如何与人交流。实现这样深刻的自我认知,便是冥想的目的和回报。
禅者对此作何想?或许你此刻不会这样问自己——可能压根儿也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但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的。
1 tree pose,一种瑜伽姿势。——译者注
2 发心:佛教术语,即发展什么心理,就代表了对生命目标的选择。修行中所说的发心,即为正向的发心,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