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仗剑扫烟尘,忠贞掩昆仑”

涂文学[1] 穿越百年的时间隧道,踏着历史的烟云,蔡以忱烈士从湖北黄陂的偏僻乡村走来,从大革命“赤都”象牙塔里脱颖而出……裴高才、肖咸焱合著的《“铸剑”先驱·蔡以忱》(以下简称《蔡以忱》)一书,是第一部倾情描写蔡以忱这位“铸剑”精禽、御赐清官裔孙、程朱理学世家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投身大革命洪流,勇立潮头,铸剑武汉、亮剑安源,探寻救国之道的真史。

五四运动爆发后,作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运领袖,蔡以忱会同恽代英、林育南等武汉学运旗手共襄盛举,掀起了武汉五四爱国运动热潮;作为中国国民党“二大”代表及中国共产党“五大”代表,他推动了大革命“赤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身为首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他是创建中共纪检监察制度的理论构建者和率先践行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临危受命,南下安源,仗剑行义,成为组织、发动与指挥秋收起义的风云人物。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当年曾亲笔泼墨挥毫题写道:“黄陂蔡氏理学名儒辈出,迄今秀出班行之士,亦济济于黉序之中。”[2]

这是一部文史交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首先,作者秉持真实性的审美原则,将历史的真实性(时间、地点、事件、历史人物)视为《蔡以忱》的灵魂与立传根基。也许是传主过早牺牲、史料散佚之故,此前的公开出版物竟将传主的出生年月与牺牲地点张冠李戴,这是对烈士的不尊重与伤害。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对历史和社会负责,作者会同烈士后裔一道,通过历时数年重走烈士路,在海峡两岸六省市搜寻史料,甚至远赴俄罗斯查阅苏联解密档案,深入民间寻访谱牒与知情人士,终于弄清了史实真相。诸如,前往孝感杨店寻访到烈士当年编纂的《蔡氏宗谱》原件,上面清楚记述了传主的清官家世与生辰,订正了传主的出生年月;又从故纸堆里查到1950年县政府颁发的烈属抚恤粮食供应证,查明传主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为1921年;还有传主同年为《蔡氏宗谱》所作序言相印证,序云:“大同之世,不独亲其亲,长其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在江西安源纪念馆,则查到了董必武生前口述“介绍蔡以忱入党”的铁证;赴湖南常德寻访中共党史专家,以及查阅《中共澧县地方史(1921—1949)》,矫正了烈士的牺牲地点是湖南澧县而非长沙,牺牲时间是1928年10月25日[4]而非是年7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难怪皮明庥与李婉霞等著名史学家如是说:“《蔡以忱传》总体上回归了蔡以忱烈士的历史原生态,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叙介蔡以忱行状的信史。”[5]

其次,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倾情刻画蔡以忱烈士的精神图谱。是作在平视主人公行谊的同时,注意运用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表述的通俗性,力图表现传主生命的鲜活性与再现历史的生动性。作者从传主编纂的民国十年(1921)版《蔡氏宗谱》入手,又搜罗清代康熙五年(1666)、同治十年(1871)版《黄陂县志》之“人物志”,还参考其族人世代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料,娓娓道来传主铁血铸就正义剑的文化源头——御赐“清官”家世与程朱理学书香门第;通过“投身学潮”“中华讲坛”等章节,介绍传主求学、执教与编辑生涯的过往;又经“良师益友”与“迎接北伐”的铺陈,述说传主走出象牙塔,投身学运、农运等大革命熔炉。同时搜寻当年的《武汉评论》《汉口民国日报》等报刊,以传主当年所作的诗文、工作报告、演讲稿与答记者问等原始记录,以及相关人物的旁证史料为依据,借助文学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由一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在“扶正祛邪”一章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蔡以忱仗剑行义,设立特别法庭,依法公审公判制造“阳新惨案”元凶,沉重打击了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通过援引当事人董必武、罗章龙等革命前辈的回忆录与口述史料的现身说法,表现传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于担当精神与豪情壮举,彰显其“亮剑安源”的“忠”与“忱”的高贵品格。有其绝笔诗为证:“申鸣大义臣,仗剑扫烟尘;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6]

进而,作者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着力描写传主与相关人物的局部细节,讴歌烈士“血染湘西”风采。在叙介烈士绝笔家书与绝笔诗原文的来龙去脉的同时,还深入描写传主的内心世界,情文并茂,可感可叹。细细品读,不难悟出,蔡以忱的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幸福观与苦乐观,是崇高的、圣洁的。传主的精神内核,就是既继承了传统士大夫的道德风采,又具有现代科学民主精神,更有为民请命,献身真理的豪情壮举。难怪诗家这样赞叹道:“烘培正气境界高,云集诗群领风骚!”

与此同时,本书还告诉我们:如同张之洞“种豆得瓜”[7]成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8]一样,著名教育家刘凤章、陈时执掌的中华大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则是孕育多位革命家的摇篮。在“心学熏陶”一章,作者以多重史料支撑,叙介了恽代英、蔡以忱、吴德峰等在恩师陈时、刘凤章的言传身教下,由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过往。尤其是传主自幼在老家的望鲁学堂、道明学堂接受程朱理学熏陶,进入省城武昌后,又经心学教育家刘凤章的耳提面命与提携,“朴诚勇敢,勤苦耐劳”,既为“一师”的“学霸”,又在“一师”附小与中华大学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相长,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他曾引导品学兼优的弟子高理文走上革命道路,并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受训;而作为烈士“剑魂”的实物——一柄铜剑,也是当年进步弟子张云承相赠。

在中华大学任教期间,蔡以忱还襄助恩师刘凤章编辑“心学”教育刊物《江汉评论》。此间,他耳闻目睹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国势凋零、社会腐败、民不聊生,这些残酷现实让其警醒:单凭“一心专读圣贤书”,是无法改变国运的。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他终于由心动到行动:继承长兄、辛亥志士蔡极忱的未竟事业,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之中。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是作者描述了主人公在最绚烂的年龄,毅然走出书斋,做最激情燃烧的事业,破旧立新,为民请命。

他,走上街头,开启民智,参与策动江城的五四运动、“女师”学潮,吹响了反对帝、官、封的号角;他,襄助编辑《武汉星期评论》与《武汉评论》等进步报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澎湃,句句雄壮,催人奋进;他,走进工厂夜校,用文人纤手,高擎知识明灯,点燃了产业工人学文化、信马列,求生存、求自由的星星之火;他,走向农村,创建国共两党基层组织,成立农民协会,镇压“阳新惨案”元凶,唤醒农民千百万……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如是说:“大革命中,蔡以忱在湖北教育界成为一名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9]

回望“赤都”武汉:国共两党的心脏同在这里跳动,大革命风潮在江南汹涌澎湃。作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资深委员,中共湖北区(省)委宣传部主任(部长)、农民部长,以及武昌地委书记,他以自己的见识、才能与机智,满腔热情地为红色政权的理论构建、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呕心沥血,并率先践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0]面对反动派疯狂镇压革命的腥风血雨,蔡以忱这位大革命“农运领袖”,临危受命,以浩然正气,仗剑高歌,众志成城,在惊涛骇浪里劈风斩浪。

作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他主持制定了《湖北省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暂行条例草案》系列农运法规,依法组建农民武装与特别法庭,捍卫农友权益;他临危受命,出任中共安源市委书记,率领工人武装的第二团,成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他深入白色恐怖的湘西,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作青春!

有一位作家评介,阅读本书犹如轻轻叩开了一扇国民革命先行者的历史大门,见到了一位久违了的光明俊伟的故人:他带着深情的沉默,沉默中蕴含着激情、忧思与愤懑,壮志未酬心未泯;他带着深邃的目光,关注着人生与机缘,意志与时态,无为与责任,命运与境遇的思考;他甘做革命的“苦行僧”,勇于亮剑,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继往开来,发潜德之幽光,启来者以通途,益智启德励志;他“待人以忱”的英名,永远铭刻于共和国的青史上。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11]蔡以忱是向导,他将自己激情燃烧的人生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领悟人生的真谛,奋然前行;他是精灵,用碧血丹心铸就了一座匡扶正义的历史丰碑,光照未来!

说到我与高才兄,文心相通,互为知己。我们相交二十余载,他的勤奋笔耕,尤其是探究荆楚乡邦人文,为古今中外乡贤、为辛亥革命志士立传,数十年如一日,成果丰硕,精益求精。他当初的成名作《黎元洪》与《田长霖》,二十年间三次修订,还到海内外交流;《无陂不成镇》《程颢程颐传》《胡秋原》等,也推出了不同的版本,我均参与了研讨,一次比一次精进,并多次荣膺国内国外奖。同时,我们还于辛亥百年联手推出了《辛亥首义百人传》,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绣梓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时下,我们合作的《武汉城市史丛书·黄陂区卷》,正在编审、修订之中。

关于蔡以忱这位大革命“赤都”风云人物的研究与叙介,学界与文艺界显得严重不足,此前没有一部文著出版。我只是在梳理省立“一师”校史时,查到传主(蔡滨)1919年12月毕业于该校的记载。此次高才兄联手学者肖咸焱开掘稀见史料,并认真考订、倾情创作《蔡以忱》,填补了对蔡以忱先烈研究的文史空白,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精神,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作为武汉城市史研究者,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与文史爱好者加入我们行列,像两位那样,持之以恒地守望人文乡土,不断开掘史料、佳构迭出,为探究武汉文化、荆楚文化呈献更多的研究成果。

2021年5月于江汉大学


[1] 涂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2] 蔡元培:《黄陂蔡氏宗谱序》,《蔡氏宗谱·清廉堂》,民国十年(1921)版,第1页。

[3] 蔡以忱编纂:《蔡氏宗谱·序言》卷一,民国十年(1921)版。

[4] 《中共澧县地方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5] 皮明庥:《沐浴着“铸剑”先驱的光焰——写在裴高才主创〈“铸剑”先驱·蔡以忱〉绣梓之际》,《书屋》2013年第2期。

[6] 《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中华读书报》2013年6月12日。

[7]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第7页。

[8] 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9] 包惠僧:《回忆陈潭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5页。

[10] 引自李贺《雁门太守行》。

[11] (魏)刘劭:《人物志·英雄》,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