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羽翼程朱

每年春节,蔡宏熩则带领儿女们前往宗祠参加祭祖仪式。1903年,蔡宏熩在祖宗牌位前介绍了始迁祖和八世祖蔡完之后,小以忱就伫立在九世祖蔡石麓(善图)遗像前瞻仰。

蔡宏熩就因势利导地对他说:“你今后就应像九世祖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九世祖是做什么学问呢?”小以忱问道。

蔡宏熩便深入浅出地向儿子讲述起蔡石麓像赞:“你看,太史李金台所作的赞词清楚地写道:‘阐扬圣学,性理是精;渊源孔孟,羽翼朱程。’(《蔡氏宗谱》清·康熙年版)第一句就是说石麓公精通‘理学’。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理何在’就是指的这个‘理’。”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理学与孔孟儒学一脉相承,而且创设理学的先驱,就是我们黄陂人。”

“是吗?他们叫什么?”

“他们就是大学问家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也就是赞词中的‘羽翼朱程’的‘程’。”

“那这里的‘朱’是何许人也?”

“朱熹,号晦庵,江西省婺源人。他是程颐的徒子徒孙(四传弟子)。是他将理学集大成,史称‘程朱理学’。”

“呵,原来如此。”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黄陂《蔡氏宗谱》就是师承二程的九世祖蔡石麓(字善图)发起创修,并撰写序言的。”

“那二程是怎样成为大学问家的呢?”

于是,蔡宏熩就给孩子讲述了二程的少年故事:

那是北宋年间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在黄陂县城程乡坊书房内传来了二程的读书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程的母亲侯氏推门进去,对儿子说:“歇会儿吧,外面下大雪了,你们出来看看雪景。”

二人随母亲来到大门外,见雪花飞舞,大地一片洁白,侯氏对孩子说:“面对瑞雪纷飞,你们想到了哪些佳句?”

程颢想了想说:“我觉得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雪写得最绝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侯氏把目光投向程颐,说:“不错!那颐儿想到了什么?”

程颐望着大雪说:“我想到了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

侯氏面露欣慰之色,说:“仁者爱人,爱物。你们所想虽然迥异,但都体现了一个‘爱’字,即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爱和对人的恻隐之心。”

正说话间,一老年乞丐沿街道走了过来,侯氏身边的一个仆人正要关大门,侯氏一边制止,一边对二程说:“你们回去到厨房中盛一碗饭,拿两个蒸红薯交给老人家。”

程颢、程颐应声去了。

又一天,二程的父母程珦与侯氏,来到二程在户外读书的“聪明泉”旁,发现二程正在此琅琅成诵。为了考察一下孩子们的学用结合情况,程珦首先发问:“你们既然给这里的泉水起名‘聪明泉’,那么古书上所说之泉有哪几种呢?”

“回父亲,我记得古书上记载,东晋时广州城北之石门有处泉水名叫‘贪泉’。据传饮了贪泉水便会产生无穷贪欲。因此,人们不敢到广州做官。晋安帝时,任命谢清为广州刺史,饮贪泉之水,贪赃枉法,残害百姓,被处死。其后又任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路过此地闻‘贪泉’之来历,大有感慨,竟连饮三杯,随后即提笔题诗于碑上: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上任以后,时刻记住石门村民的叮嘱,洁身自好,正气凛然,严惩不法商人和贪官污吏,使广州大治,万民称赞,传为千古佳话。”程颢回答道。

“我知道史书上说,还有一种泉叫‘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北,曾子立廉,不饮盗泉;也有人说,不是曾子是孔子,说有一次孔子路过盗泉尽管很渴,也不敢喝盗泉之水。”程颐补充后,又不解地问:“母亲,哥哥刚才背诵的吴隐之诗,其‘夷齐’是何意?”

“夷齐是指历史上的两个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两人是商朝人,商被周灭后,二人耻不食周粟,在洛阳以东的首阳山上活活饿死了。”侯氏解释道。

“母亲,可否这样理解,即使是贪泉,就是让伯夷、叔齐那样有气节的人喝了,也不会变贪的?”程颢话毕,侯氏与程珦相视点头而笑。

“唐代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句说的是人们饮了贪泉之水以后,便会萌发贪心的念头,从此丧失正直的志气。我现在以‘酌贪泉’为题,你们谁能反其意而吟哦之?”

顿时,现场呈现出短暂的寂静,只有泉水的“叮咚”响声。年仅十岁的程颢,沉吟片刻后,不禁脱口而出:“孩儿读来,请母亲指正:‘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1]

一天,以廉吏著称的户部侍郎彭思永到黄陂视察,听说此事,亲自到程家考察一番,发现程颢果然资质过人,接下来便以女妻之,一时传为佳话。

接下来,二程兄弟茁壮成长,成为学海里中流击水的“风流人豪”,创立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七个世纪的官方哲学——理学(即“新儒学”)。

二程功成名就后,黄陂开始在二程少年“筑台望鲁”处,相继修建了纪念二程的人文地标双凤亭(初名“清远亭”)、二程祠、二程书院等。尤其是明代正德三年(1508)兴建了二程书院后,民智渐开,文风蔚起,功名鼎盛。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了“二黄”黄彦士、黄奇士,“二裴”裴宗范、裴宗德,“二金”金光杰、金国均以及“文武三榜眼”刘彬士、曾大观与金国均。当时的湖广提学陈凤梧与巡抚李桢先后撰述了《二程书院记》与《重修二程祠记》等诗文。陈凤梧在《二程书院记》中写道:“二程书院其声誉,与濂溪、南岳、岳麓、石鼓诸书院并称。”

从二程书院走出的明代进士、监察御史黄彦士与举人、国子监学政黄奇士兄弟,秉承二程理学,知行合一做人。清道光年间榜眼公金国均曾在《黄陂县志稿·人物》中记述,黄彦士(1569—1630),号武皋,字抑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进士,授太行知县。尤其是擢为御史后,弹劾不法朝廷命官铁面无私,享有“铁面黄”之誉。万历皇帝曾在朝堂上当众点赞:“黄御史真君子也!”

明代理学家蔡石麓像及赞词(蔡以忱编纂《蔡氏宗谱》载)

黄奇士(1571—1626),号武滨,字守拙,万历甲午(1594)科举人,在家乡读书、讲学、襄助兄长办学达三十载。他直到52岁才出山,担任寿州学正,于天启二年(1622)创修循理书院(今安徽寿县一中前身)。复任南京国子监学政,升户部司务。著有《为学宗序》《程祠会条》《问津纪略》《理学杂著》《经礼略》《循礼院约》等。其行谊收入《行略》并《三楚文献录》。魂归黄陂东南之西畈头村黄家楼(今前川街龙王庙村黄家楼子)。

二黄之父黄云阖,万历年间历任浙江泰顺、瑞安等地训导。万历二十六年(1598)迁河南济源教谕。在济源,黄云阖亲自创建复初书院,“躬课之”。受父亲的影响,黄彦士于万历末年(1620)不满于东林党把持朝政,辞官归里,在甘露山买下一片山场与甘露古寺的部分房产,与弟弟奇士一道创建了甘露书院,学宗二程夫子,商求圣学,继仁诚之志。他们在创办甘露书院的同时,还致力于复兴黄冈问津书院,黄奇士在万历末年编纂《问津院志》与《为学宗序》时,黄彦士还亲笔作序。

二黄在甘露书院一边传道授业,辞以情发,以诗言志,作文纪事。在创办书院之初,黄彦士在《使事将归甘露喜赋》七律中,刻画了古寺的泉声拨动其心弦的意境,诗云:“简命惭乘使者车,楚天北望见吾庐。驰驱异俗经三月,采摭方言著五书。匹马背看栖越鸟,孤帆闲伴晚江渔。山中罗薜还无恙,古寺清泉赋遂初。”

从二程书院毕业的校友蔡石麓,也是甘露书院的开创元老与主讲。尤其是书院开办不久黄奇士赴寿州任学政后,蔡氏会同韩进之、翁颐宾、周笃伯、邓葆之、邓汃泊、王以我、段起华、周幼学、邓源堤等数十位名士,在此讲学论道十多年,一时间桃李满天下,甘露书院因此与二程书院并芬芳……他还在此创修了《蔡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