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开荒
江西省饶州府乐平县筷子巷瓦屑墩的青年蔡绍一偕妻子梅氏,就是在“江西填湖广”的背景下,于明洪武二年(1369)奉命迁往湖北黄陂东乡的。
当时的黄陂东乡,因战乱与天灾,造成万户萧疏,遍地荒芜。这样一来,新来的移民选择定居的空间相对大。
蔡绍一偕同妻子自黄陂县河滠水乘舟北上,再通过支流东进,抵达一个叫古傅家港(今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之梅蔡河)的地方小憩。
一路上,蔡绍一时而以“解手”为由,让官兵解去缚手绳索,将随身携带的一个怀表(古时的罗盘),拿出来测量方向。据说,人们之所以称江西人为“老表”,就源于蔡氏怀揣的这个罗盘。时而伫立于船头观察,远眺古傅家港南临武湖之滨,西北紧靠荆楚名岳木兰山,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如此依山傍水,不失为安家落户的理想之所。
于是,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并经官府批准,他们来到古傅家港东岸的一遍荒地上,营建新家园。
就这样,蔡氏夫妇带着对先祖的眷恋,开始了文化的流动:家族的信仰、神灵的崇拜、语言的标记等,都在这新生之地重新碰撞,重新融合。
刚开始,他们只盖起了两间简易的茅草房屋栖身,开始了艰难的拓荒岁月。
好在,那时朝廷为鼓励移民,对新移民予以赋税优惠。据《明太祖实录》载,南昌府在明初每亩税五斗(十升为一斗),而黄州府(时辖黄陂县)平均每亩赋税才6.2升。这不仅调动了已经移民于此者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后续江西民众,自愿迁往湖广。
小两口经过几年男耕女织,子女成群,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继而,大兴土木,一栋栋砖瓦结构的大屋拔地而起,而且新垦的田地连成一畈。他们就给新建成的安乐窝起了一个通俗、形象而响亮的村名:大屋畈。
在此安居乐业后,饱读诗书的蔡绍一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问题。起初,由他亲自在家负责子女的启蒙,随着人丁兴旺,便在村子里设馆,聘请塾师教学。同时,他还以带来的墨谱为教材,向子孙们讲授蔡氏流芳百世的光荣传统。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人才辈出,名垂千古。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事,天下标冠。北宋书法家蔡襄,太师蔡京,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金朝有文学家蔡松年、蔡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