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心剑魂
一剑在手,楚人凭借楚文化之敢于挑战王权——“不服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铁血铸就了辛亥革命之剑魂——敢为天下先,武昌首义扬眉剑出鞘,终于把皇帝拉下马,谱写“亡清必楚”的凯歌。
时间定格在1911年。蔡以忱的长兄蔡极忱会同族人蔡济民、蔡良村,与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一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历经八年的铸剑、磨剑,于10月10日之夜以“亡清必楚”的亮剑精神,经过八小时的鏖战,断然砸碎了湖广总督的国家机器,缔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共和政体。这一天被称为“双十节”。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以苏俄为师,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运用共产党的新鲜血液改造国民党,使国共两党与苏联在“蜜月”期间联手“铸剑”,并在北伐中剑指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0日再次会师武昌,结束了直系军阀在两湖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统治。顿时,武汉成为全国国民革命的中心,享有大革命“红都”的美誉。
在“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大潮中,蔡以忱勇立潮头,成为国民革命的“铸剑”与“亮剑”者。
作为宣传部长,他发动湖北的宣传机器大造革命舆论,参与编辑了《武汉星期评论》《武汉评论》等革命报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传播马列主义。有“大革命喉舌”之誉。
作为青年导师,他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华大学、崇实中学等校传道、授业、解惑,声援北京五四运动;运用“读书会”、宣达团、讲习所等,引导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湖北教育界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1]。
作为农运先驱,他在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农民协会、农讲所,参与农运决策并带头践行,推动了湖北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董必武称之为“农运领袖”。
1927年的春夏之交,风云突变,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以文笔作投枪的文坛泰斗鲁迅,于1927年4月25日与5月10日,在《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第九期上,发表了“眉间尺复仇”的讽刺小说——《铸剑》[2]。号召人们为追求正义与真理,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剑指反动势力,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此时的“红都”武汉,“山雨欲来风满楼”。处于风口浪尖的首都要员蔡以忱会同战友们,劈波斩浪;在国民革命的大熔炉里,用一腔铁血铸就了“立党救国”的剑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仗剑高歌,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