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技术路线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7]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等文件精神,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切入点,按照从微观到中观、宏观的研究路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理想模式,通过现状调查、文献梳理、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与途径,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研究,进而对衔接机制、衔接内涵、衔接基点、衔接方式、衔接方案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组首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和梳理已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中高职教育及其衔接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经验与问题;比较和分析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借鉴它们的有效经验;提出有效衔接的基本观点、理论依据、理想模式;广泛听取项目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正、完善观点和论据;按照分工对研究内容展开深入具体的研究,进行多次讨论,形成阶段性成果;认真开展中期检查工作,项目组进行集体讨论和相互协商,努力将前述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完善。研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确保研究质量和研究任务的完成;项目组成员认真开展、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搜集、阅读国内中高职院校已经形成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国内外中高职衔接及职业教育研究的有关论文和著作;搜集、研究国外中高级能力(资历)架构标准要求和行业企业的任职资格标准等。

2.网络法

通过互联网访问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及劳动鉴定部门、不同企业的网站,查看有关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国家及企业鉴定和用工中对应的各个级别的职业资格标准(任职能力)条件、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等。

3.访谈法

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省内外与项目有关的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座谈,或直接选派项目组成员到外地寻求对职业资格和任职资格有研究的高端学者进行访谈,或者答疑解难,或者点拨指导,或者交流心得。

4.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初期和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前期针对行业,从行业、产业员工管理的任务目标、绩效考核等方面出发,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及人才状态与趋势;针对现有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的学生,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调研;后期针对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调研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目标、培养质量等方面需求的调研。

5.归纳分析法

从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入手,调研和分析其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关企业任职核心能力,科学地分类与归纳出专业职业能力层阶递进,借鉴国外资历架构标准,总结提炼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原则和方法,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人才能力标准,指导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的建立与实施。

三 研究的实施步骤

1.开展调查研究

按照研究计划,对5所高职院校、9所中职学校的100名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30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调研内容包括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现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学生就业质量等。此外,还对16家企业、4个行业协会从事财务、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的70人进行了调查。重点调研了会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酒店管理等专业中职、高职和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既存在重合部分,也存在严重脱节问题。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缺乏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升学两种安排的协调。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都不能紧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调查,认为必须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涉及的利益关系和构成要素。只有理顺影响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才能形成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的模式。

2.进行文献梳理

根据研究计划完成了对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现状、职业能力培养等相关文献尤其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中高职教育衔接相关资料的梳理工作。先后搜集、分析和整理了与研究密切相关的379篇文献,其中重要的学术论文329篇,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2件,教学文件28件。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发现中高职衔接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企业和社会千万个家庭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形成了“三二分段”“5年一贯制”等多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但是其规模和质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需求。目前进行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的研究者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和一部分教育专家,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中高职院校招生衔接、专业和课程衔接等领域。很少有行业企业单独或参与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研究,甚至很少有学校之外的其他机构愿意或实际从事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现有研究较少涉及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业经历差异等问题。

3.开展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国际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进行了国别研究。利用网络、专家引领和出国访问等方式进行研究,作者还就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地区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比较研究,与新加坡等国专家进行广泛交流。已经开展了对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从已开展的研究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入学条件、招生制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和学业评价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也在经历发达国家曾经过的发展阶段。认为我国应该根据具体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路径。

4.分析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有效衔接理论框架的影响要素

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中高职教育衔接基于某种持续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这种需求。课题组在已完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21世纪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更高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技能,这也是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逻辑起点。在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构成了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利益关切,属于间接利益相关者。将中高职衔接的教育关系视为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和服务”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有效性有长期的影响,而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对长期和短期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衔接有效性均有影响。围绕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教育服务的供应与需求,可以建立与之适应的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和学业评价、入学条件的评估体系等,这方面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本项目将就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理论框架的影响要素——社会发展、利益关系、教育产品、教育管理等四个有机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渐次展开,同时又相互影响。相关因素表述如图1-1。

5.分析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理论支撑、模式构架、层级衔接和资格标准

系统分析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相关理论,总结国内外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模式,分别从学制、招生、培养等层面提出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创新模式,并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等方面构建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机制。通过界定和探讨职业能力的内涵与特征,厘清职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区别,寻求行业任职资格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的联系,明晰中高职职业能力与资格标准的衔接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明晰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层级分析与层级衔接,对中高职的专业能力层级进行解构分析,区分专业岗位能力、职业专业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等,构建梯度模型,实施层级衔接,详尽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层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专业核心课程层级和职业专业能力层级,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专业岗位能力层级衔接递进方案、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衔接递进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层级衔接递进方案和职业专业能力层级衔接递进方案等。

图1-1 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有效衔接理论框架的影响因素

6.组织开展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研究面临的环境,选择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会计、酒店管理等专业开展试点实践研究。在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理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分析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和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州财经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包括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高中起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职起点(含三二分段、自主招生等方式)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重新研究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会计、酒店管理等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部分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策略、实习实训和学业评价、第三方评估体系等文件,并付诸实施。按照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加以推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