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言
世界医药学术的肇端,莫不由于人类偶然发现之单方,经无数先民之沿用,屡试而屡效,然后始著为药学。其初仅知某药有效于某症,而不知其所以然之理。例如印度古时有一穷人,患疟,露宿树下,热甚口渴,偶饮某池水而所患骤愈,同时同样患者,饮此水均愈。嗣经发现池旁有金鸡纳树浸水中,始知为树之皮,实能治疟。民间沿用至百余年后(1530年),由厄瓜多尔人康尼什尔将金鸡纳树皮粉送秘鲁总督金康伯爵夫人服以治疟,甚效。夫人带此粉至西班牙,于是名闻全欧,称之谓伯爵夫人粉。至1682年,有耶教会教士,带此粉至中国北京,医治康熙疟疾,当时称为耶教会粉。直至1820年,始由欧洲化学家提出一种有效成分名“奎宁”者,能灭疟原虫及健胃退热,至此乃功用始明,学理大白。
又如我国当时有病吐血者,偶食鲜藕而所患骤愈;又有一庖丁削藕,藕皮偶坠血盂内,血遂不能凝固,因此方知藕有止血化瘀之功效,始相传为单方之应用。但初不知其富含“单宁酸”而有止血之作用,遂妄言性凉而下降。据此可知经验有效之单方,大有研究之价值,而温凉升降之理论应以药理研究之方法来阐明。若不采用科学之研究,则药物作用之真面目终不能见,即施之治疗,亦永无进步之可言也。试观西药由生药而制为原料,由原料而再化分化合,制出日新月异之新药。我国汉唐以前药书,只载纯粹经验之治效,至唐宋以后医家,则竟以五行生克论病理,以五味形色测药效,论药之书,则满纸升降浮沉、寒热温凉、色青入肝、色白入肺等旧说。旧说盛,医学身份似跻上高深神奇之一境,于是迷离惝恍。迄于今日,虽有汗牛充栋之医药载籍,而皆盘旋于迷阵之中,以致形成世界落伍之医学。惟日本汉医东洞、丹波氏等,迷梦先觉,素主古方经验效药之考证,因此彼邦于维新后,一般药学家之化学研究汉药者,有所凭借,故大有发明之著述。彼之得占世界医学第二位置者,良非偶然也。今日我国医药科学化之声浪嚣然矣,乃半由东洋之研究汉药者牖启之,呜呼可哀!中央国医馆对于医药学说之整理,主破坏、主保守者,尚争讼纷纷也。实验与旧说,将两利而俱存之乎?无是理也,既无是理,则与其用形色气味五行生克之医药以治病,毋宁取稽古相传之验方及效药。考求其所以然之理,但验方新编单方大全等书,收载虽多,惜皆精粗不分、良莠杂列,若得一一以科学整理之,则岂止淘沙得金,直可云礼失求野。盖自昔良方,每多流入乡村野老及江河铃串之手,彼等虽不知医,只知揣合其单方之病状而给药,然往往取效如响,此可证我之所谓旧说不甚明了,而旧药仍能疗病也。穷以谓欲求中国医药之发皇,首宜注意民间之效药,求其功效准确而合于学理者,表彰之;再进而求化学家提炼之,精制之。于是人类本能自然所发现之单方,一转移间而成世界医林之特效药矣。今于诊务之余,留心采访,数载于兹。凡所见所闻,或得诸乡老口授,或访自铃医秘传,选其效力确实而符合近世医药学理者,笔之于纸,以贻海上医药出版社,陆续刊布于报章杂志,以求正于海内诸同志。谬蒙阅者见许,纷纷函促印行单行本,乃不辞粗浅,汇录付印。惟急就之作,谬误不免,还希读者诸同仁之纠正,则不仅不忘个人受益也。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岁甲戌三月吴兴叶橘泉识于苏州存济医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