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点评与心悟 Comments and Thoughts
关于经络学说,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众多经典著作,经常使用一些与经络有关的词语,比如:脉、血脉、动脉;经、经脉;络,络脉;气血、营卫、脏腑等,常常与经络概念混杂在一起出现,其表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概念,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医的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所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就是说脉像堤坝约束河流一样,不要让气血流到脉外,而在脉内运行。后来发明的“脉诊”,就是依据动脉的搏动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不管是独取寸口,还是遍身诊法,都离不开动脉的搏动。脉是血管,因此才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区别。脉管的属性,不仅像河流,也像隧道,所以《黄帝内经》认为只有营气可以“独行于经隧”之中。
“经”与“络”是相对而言的。经深在、粗大而直行,如同田野的大道,因此,数目较少;络一般浅在、细小而枝蔓,就像田野的阡陌小路,因此,数目很多。可见,水系、道路都启发了古人的思维。
古人在构建人体经络学说时,势必照顾到与中医其他理论的衔接,因此,需要充分展开想象。在古人的想象里,血脉,或者经脉是有出入的,早期的经脉出入并没有想到构建循环网络,所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早期著作,都没有循环的概念。后来为何要建立循环的脉络系统呢?就是因为有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建立起了整体观念。此整体观念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内外结构、生理代谢、精神活动等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构成了“天地人相关的一个整体”。在人体这个整体之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由经络系统来完成。
此外,为了与阴阳学说相配合,就有了三阴三阳的经脉划分。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经络系统构建的广泛联系,使中医学摆脱了单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说所难于解决的理论难题。
当然,在构建经络学说的时候,古人依据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医学知识,也基本上圆满地解释了此前所无法解释的临床现象。比如,经脉诊病、腧穴治病的问题,刺激四肢的穴位,为何可以治疗、诊断内在脏腑的病证?假如没有经络学说,就很难解释圆满。因此,我们说经络学说是中医为了说明人体的整体性而构建的,是一个人为的理论模型,来源于可见的血管、脏腑、肢体、九窍等实体,又不是完全依靠解剖所见。构建这个体系,主要是为说明人体的整体性,而不是独立的解剖结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胜兰,李道本.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J].中国中西医消化杂志,2002,1(26):371-373.
[2]蒋燕.浅析“肾将两脏”[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9):398.
[3]曾侠一浅谈古针法与病位深浅刺法[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51.
[4]丁光宏,魏瑚.经络实质的揭示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C].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汇编,2005.
(齐建兴、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