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数据中台建设方法论总纲
如前所述,数据中台强调的是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方式。实际上,不能简单地将数据中台当成一个技术问题。建设数据中台必须要有技术和方法论。就像云计算一样,虚拟化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但是如果要将公司上云、IT系统云原生化,还需要一整套以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论来引导。举例来说,如何理解云原生中的重要概念“微服务”?传统的软件开发是把所有功能放到一个大型软件中,而微服务的概念是解耦,即把相对集中的功能作为一个微服务来开发。微服务的好处是可以单独测试和部署,微服务间通过API进行通信。微服务最好的载体是容器,容器是一项轻量级的虚拟化技术,不仅产生和消亡的代价很低,而且具有提供资源隔离等便于发布和管理的特性。微服务+容器加速了软件的开发、测试、生产和发布流程。但仅有这两项技术还不够,还要有DevOps来实现自动发布和稳定高效的系统运维,以轻松部署微服务和容器应用。同时,需要一个CI/CD架构来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把代码提交到代码仓库后,自动触发微服务构建、容器构建及打包过程,然后发布到半生产系统进行集成测试,最后进入生产系统进行部署。这就是一整套的技术和方法论。
同理,打造数据中台也必须有一整套的技术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第6章会更加详细地阐述。
(1)业务驱动,快速落地
所谓业务驱动,就是在建设数据中台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的业务痛点、开发新业务的需要或者管理的需要出发,一步一步来,而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这是因为,数据中台的建设应该是先从0到0.1,要很快见效,不断迭代,分阶段地逐渐体现出数据中台的价值。如果能够快速解决各部门的业务痛点和需求,各个部门才会积极响应数据中台的建设。而且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样开发的服务不仅部门内部可以使用,公司其他部门也能用到。在能力得到大家认可后,其他部门的工程师还会帮助调试这个项目,一举两得。当其他部门的工程师也开始这样发布服务时,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贯彻数字化运营的理念,能够不断从数据中提取新的价值,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使用数据中台的积极性。
(2)顶层架构设计及数据规范
在确定有业务痛点,需要相应的数据能力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梳理顶层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架构,并确定全局的数据架构和数据规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需要进行全局的业务梳理、数据梳理,因为我们在确定顶层架构和数据规范之后,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来梳理专门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数据。只要有合适的顶层架构和数据规范并贯彻执行,系统中就不会出现数据孤岛。
(3)平台管理,由工具来指导数据能力的抽象和共享
如果实现数据能力的抽象和共享需要建立大量规则,需要复杂的培训,还要小心使用,那么这个数据中台注定是很难长期演进的。数据中台的建设应该以提供一系列方便好用的工具和流程为目的,让工具引导人来完成工作,而不是靠人手动操作。例如,添加一个新的数据源,对现有数据源进行修改的时候,相应的工具应该能自动完成这个数据源相关的管理工作(元数据采集、监控、通知),而不是让使用人员手动添加很多相关的配置。
(4)明确的责权利制定,并由工具来配合责权利的管理
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执行都需要参与人员的高效管理,高效的管理需要明确的责权利定义。特别是数据中台这种几乎涉及公司所有部门的体系,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必须明确。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数据中台和大数据平台团队的价值无法明确体现,却要承担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正确运行,而这个系统很多时候要运行来自业务部门的应用和服务。如果不将各个部门的责权利定义清楚,最后就会陷入相互推诿的境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也需要相应工具的支撑。
(5)必须是一个安全、高效、稳定、可扩展的系统
实际上,中台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不过以前受制于IT技术,企业无法建立安全、高效、稳定、可扩展的平台。如今,借助云原生、容器等技术,构建这样的系统已经变得非常可行。有了这些技术,再加上快速稳定的DevOps和CI/CD流程,整个应用开发和部署变得更快捷,从开发到上线的流程变得更加流畅,因此数据中台建设最好的开发基础就是云原生架构。而且,容器天然具有资源和数据的隔离性,可以很好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在云原生架构下做数据服务有天生的好处,就是以微服务和容器化的方式发布数据服务,能够实现非常快速的部署和迭代。另外,数据中台能够实现数据服务的弹性扩展。在容器编排如Kubernetes等架构下,一个操作就可以把一个数据服务容器实例变成多个实例,从而充分满足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数据中台的建设一定要基于云原生和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