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的公仆情怀
人物简介:李俊杰(1934—2004),陕西武功人。1954年到石嘴山,先后任石嘴山市农业局局长、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89年5月后,先后任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中共十四届中央纪委委员。
从1954年4月4日踏上石嘴山这片土地,到1989年5月调离石嘴山市,李俊杰在石嘴山工作、生活了整整35年。
35年里,他的足迹遍布石嘴山的山山水水,为石嘴山市的农林业发展谋篇布局,精心擘画。
谋农业发展,促农民致富
1981年,李俊杰担任石嘴山市副市长,分管的是他熟悉和热爱的农林业。如何让老百姓从土地上获得红利,是李俊杰反复思考的问题。
当时,农村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责任到人、土地承包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到处响彻着这样的声音。
农民兴奋不已,李俊杰也兴奋不已。他隐约感觉到,农业发展的高潮即将来临。
他亲自率领一批干部下基层调研,对几种不同类型的承包方式反复剖析利弊,从中选出最佳形式,制订最佳方案。他提出了既要快,又要好,还要让群众满意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市委农村工作部很快拿出了《农业生产大包干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市委也在最短时间内批转了这个文件。
《办法》的制定,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982年年底,全市境内的各公社大队基本上都实行了农业生产大包干责任制。
“直来直去不拐弯,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承包制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责任制的推行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成倍地增长。实行责任制前的1977年,市属农业粮食总产量为9345万千克,1988年上升为17950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7年的100余元上升为1988年的652元。大批“专业户”“重点户”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一部分从事饲养业、手工业、运输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能人”先富了起来。
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下,李俊杰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作为石嘴山60多万百姓的父母官,李俊杰又在苦苦地思索这样的问题: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如何使他们尽快致富?
为了找出正确答案,他派人到南方和沿海各地考察学习,同时深入基层调研,听取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很快,一个新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形成:其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其二,转变农民只能种田的传统观念,让他们走出黄土地,大办乡镇企业。
在市委常委会议上,李俊杰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让大武口乡弃粮种菜,逐步发展为大武口城镇的蔬菜基地。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很快形成决议。
由此,塑料大棚蔬菜种植首先在大武口乡兴起,很快普及到平罗、惠农的县郊乡村。为了首创成功,他指示有关部门派出科技人员进驻大武口乡指导农民种植,帮助解决难题,对资金困难的农民实行信贷帮扶。
大武口乡蔬菜基地建设一举两得,既能让农民致富,又能让城镇居民春夏秋冬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全市因地制宜种植胡麻、油葵、甜菜、红黑瓜子、白麻等经济作物,很快形成了气候。与此同时,以农副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为主的企业大量兴起并逐步形成规模,成为石嘴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水利、绿化两手抓
石嘴山市境内的灌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黄土层较厚,并夹有流沙层,致使排水沟道因流沙滑坡塌落堵塞严重,排水不畅,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虽然每年春秋组织人力大量清淤,由于方法、技术上的诸多原因,依然是春挖、夏淤、秋不通,致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土壤次生盐碱化程度加重。如何治理沟道塌坡现象,解决排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李俊杰。
早在李俊杰当农业局局长时,就与农业、水利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那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用树桩加草稳定边坡。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原材料方便易得,但效果较差,好的大约可维持两年左右,滑塌严重处春冬灌一水就破坏了。李俊杰担任副市长分管农林及水利工作后,下决心花大力气治理滑塌。他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多处进行不同方案的试验,并亲临现场调研,解决探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探索,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一个全新方法——浆砌石护坡。这种办法从整体上增加了沟道边坡的稳定性,防止了水流对沟坡的冲刷,增大了沟坡抗滑稳定系数,并且使沟道面貌齐整、美观,但冻胀带来的破坏问题却未能解决。
李俊杰在任石嘴山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投入了大量资金、组织了大量技术力量进行攻关,最终研究探索出了用砂桩、草桩蓄麦草的工程措施以及沟道边坡种红柳、紫穗槐等生物措施,有效解决了冻胀问题。1986年后,这种措施被大量使用于五排、七排、三排和三二支沟段上,基本上治理了石嘴山的灌区沟道塌坡,解决了排水问题。
1978年,大武口大量杨树、柳树因天牛啃噬出现严重枯梢、断头和死亡。林木受灾面积500多亩,受害林木130多万株,其中杨柳树木受害株率高达85%以上。由于虫害初起阶段防治不力,天牛危害逐渐蔓延至全市三县三区,31个乡镇和区属农垦、煤炭、劳改、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林场、农场林木均发生了严重的天牛危害,全市境内林木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
看着成排的树木枯死,李俊杰心疼得要滴出血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石嘴山的绿化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大旱少雨的戈壁滩上一棵一棵种出来的啊!重新起步,何其艰难!但再难也要搞绿化,不能让石嘴山的百姓生活在没有树的世界里!
尽管工作千头万绪,李俊杰仍然坚持把防治天牛危害、营造二代林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1981年到1985年,平罗县集中烧毁天牛成虫1355斤,惠农县(原郊区)集中烧毁天牛226万只;全市共清理受害杨、柳树15万株。同时,国槐、刺槐、臭椿、白蜡、毛白杨、新疆杨、油松、云杉、桧柏、侧柏等抗天牛树种,先后在大武口区、平罗县、惠农县、石炭井区迅速推广。至此,二代林网为石嘴山大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修建青山公园
大武口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建设初期只考虑了商业、交通、住房等设施的规划,到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人口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但仍然没有一处供群众娱乐、游玩、休憩的场所。在大武口区建一座公园,以满足市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地点选在了中心广场后的贺兰山北路与游艺西街交叉口处。这里地处大武口城区中心,有方圆数公顷的绿化地带,易于建设公园。然而,李俊杰的主张却遭到包括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理由是中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建城市公园,不但赚不了钱,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再说大武口又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弄不好,老百姓会说建公园是为了供领导及其家属子女享受。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李俊杰没有动摇,他说:“建设青山公园,不是‘官心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千秋基业。”他力排众议,果断决策,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一年时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前夕如期建成青山公园。
1984年10月1日,青山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园内设有园中院、人工湖、假山、亭台楼阁、儿童游乐场、猴馆、鹿馆、马舍、花房、花架、石桌、石凳等。全园曲径贯通,树木葱茏,芳草遍地,鸟语花香,成为大武口的一个靓丽景点和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场所。
兴建百花市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武口市居民数量猛增,流动人口也相对增加,商业流通却成了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集贸市场,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李俊杰在初任市长时,就提出了建百花市场的设想,后几经研讨终于形成决议。按照他的设想,“要搞一个外地找不到、内地也没有的全新模式”。
这个全新模式,既是贸易市场,又是城市内别具一格的建筑群体。百花市场建成后,成为当时宁夏独一无二的典范,招揽来八方商家和顾客,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连宁夏及周边省的市县领导也纷纷慕名前来参观,交口称赞。
(供稿: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