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香港历史建筑(1920-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拔萃男書院

DIOCESAN BOYS' SCHOOL

建築年代:1927年

位置:旺角亞皆老街131號

01 02 拔萃男書院外貌(攝於2006年)

拔萃男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869年成立的拔萃之家及孤兒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現名約於遷校後才使用,以1969年為創校年份。校舍屬意大利風格建築,原為兩層,後加建第三層,平面主字形,中軸是禮堂和走廊,後座頂部是宿舍。前端有一對鐘樓,門廊有陶立克式圓柱。意大利的橙紅色陶瓦屋頂和白牆,淺灰色的基座,圓拱走廊和圓窗,營造清新外貌,充滿地中海情調,與加多利山洋房風格一致。校舍內部設計簡約,由於後期工程乃由軍部完成,學生洗澡更衣的水房仍保存着軍營的設計。

在用作日軍醫院時期,約有800名傷兵,醫療人員都是日本人,操場一帶建有墳墓、斷頭台、火葬場、隧道和軍火庫。1946年1月2日,一條地下通道發生爆炸,炸開整個山頭,相信與遺下的軍火有關。

第六任校長施玉麒首位本地校友校長,他是混血兒,早年喪父,家境清貧,施家與何東家族有姻親關係,故得何東支援照顧。成為牧師和大律師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他在任時發動了多項改革,例如向中下階層招生,淡化學校貴族形象,強調中華文化教育,削減學校的殖民主義色彩。1955年舉辦首次賣物會(Garden Fete),為清貧學生募款,後來這更成為了一項傳統活動。

施玉麒的遠房表弟郭慎墀(James Lowcock)是英國人,接任成為首位擁有本地大學學位的男拔萃校長。郭慎墀唇上蓄鬍子,學生稱他「蝦餃佬」,其住宅(現小學位置)則稱為「蝦餃屋」,是非宿生的「蛇竇」。他是體罰支持者,好威士忌,獨身,卻對學生如兒子看待,為他們支付生活費、買樂器及運動鞋,從不計較。1983年因肝病退休,但積蓄所餘不多,於是一些事業有成的拔萃舊生,就合資買下清水灣一所三層高別墅給他養老,兩個契仔和家人與他同住,每年總有半百個拔萃仔向老爸賀壽。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心平回憶中六時父親去世,令他立志從醫,Lowcock校長與他傾談兩小時後才批准他轉讀理科。他說施玉麒校長教曉他做人要正直、有品格,而Lowcock校長的慷慨,則讓他學懂怎樣扶助別人。

建築物檔案:

  • 1927年 接近完工,被徵用為上海防軍總醫院,學校使用旺角警察訓練學堂上課。
  • 1928年 拔萃男書院遷入新校舍。
  • 1941年 日軍佔用作日軍醫院、彈藥庫和情報所,又在校園內開挖地下隧道和軍火庫。
  • 1947年 在聖誕假期中大幅度維修。
  • 1950年代 擴建,包括體育館、美術室、科學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