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骨关节疾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病史

凡发育性椎管狭窄、胸椎骨关节病、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等病人往往易出现黄韧带肥厚,同时会伴有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板增厚、小关节肥大、后纵韧带骨化等。

2.症状

基本与椎管狭窄完全一致。但由于黄韧带肥厚的位置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颈椎与腰椎椎管狭窄,请参阅相应章节,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叙述胸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症状。
其病情可有间歇期和进展期。
早期为间歇期:胸椎椎管狭窄早期有腰背痛,最先出现双下肢麻木、肌肉无力,行走时下肢僵硬以及感觉异常,并有不自主的抽动、踏棉感、抬足困难、排尿障碍等。
晚期为进展期:病情进展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单下肢或双下肢瘫痪,且多呈痉挛性麻痹,一般多呈摇摆样步态,并可伴有肋间神经刺激痛及胸部紧缩感等症状。单节段或多节段压迫重时可出现急性尿潴留。

3.体征

受损部位以下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双下肢肌力不同程度地减弱以致完全丧失。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腱、跟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而病理反射(+)。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便失禁中,排尿障碍早期即可出现。如果病人伴有后纵韧带钙化、骨化或强直性脊柱炎,则常伴有脊髓受压表现,其病情更加复杂,诊断也较困难。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检查

在X线平片上很难显现黄韧带肥厚的影像。但黄韧带骨化在X线片上却可以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侧位片上椎间管后缘处常有骨化影出现。如图4-6-3-1所示其下:游离型;上棘型;下棘型;上下棘型;板块型。同时,可见到脊椎广泛的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椎管狭窄部位的椎管骨质致密,模糊不清或有骨性游离体,椎弓根及关节突肥大、致密、变形,椎弓根、椎管横径与纵径变短等。

2.CT扫描(图4-6-3-2)

黄韧带骨化多两侧对称。经研究证实,黄韧带骨化最初发生在头侧或尾侧的附着点处。CT片上,在关节囊部位多表现为小关节前缘及/或椎板内侧面的线条形骨块;而在椎板上缘处则多为点、条形骨块致密影。黄韧带的“V”形致密影像由于位于椎板内侧面,周围有脂肪组织衬托而易于分辨。黄韧带骨化还常与椎板融合在一起,可使椎板及关节突部增厚,但仍可显示出黄韧带骨化的形态、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骨化的黄韧带多呈山丘状,骨化的密度略低于致密骨,骨块与椎板间可有一透亮缝隙。测量黄韧带时,应选择椎弓上下切迹及椎间盘水平的断面。在此断面上,在椎板腹侧超过3mm,在棘突间隙(或称棘突下)超过5mm者为黄韧带肥厚。值得注意的是,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同水平的后纵韧带骨化时,易造成严重的脊髓压迫症,应及早作进一步检查。

3.MRI扫描(图4-6-3-3)

MRI扫描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椎管的中央型狭窄,而且可以判定病因。在横断面上T 1加权像和T 2加权像,黄韧带的信号比后纵韧带、棘间韧带略高,其形态为尖端向后的“V”形线,增厚时宽度超过5mm。矢状位T 2加权像可显示硬膜囊多个平面狭窄,硬膜囊后部受压呈搓板样改变。
图4-6-3-1
图4-6-3-2
图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