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现代戏剧探源[1]
肖凌[2]
内容提要 黎巴嫩现代戏剧的诞生标志着阿拉伯现代戏剧的诞生。它是阿拉伯本土积累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阿拉伯现代戏剧,在诞生的初期,其形式带有西方戏剧影响的明显烙印,但是,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本土的经济、政治、人文及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配合与推动。黎巴嫩现代戏剧所代表的阿拉伯现代戏剧是阿拉伯人的戏剧,它所带有的阿拉伯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不容忽视的。阿拉伯皮影戏是黎巴嫩现代戏剧理所当然的前身,它在阿拉伯国家的普及和繁荣为黎巴嫩现代戏剧的诞生奠定了包括演员、剧团、剧院乃至表演方式等多方面的基础。皮影戏在中东地区的发展刺激了阿拉伯现代戏剧在黎巴嫩的诞生,在此基础上,阿拉伯现代戏剧吸收、借鉴了西方戏剧艺术元素后又超越了这一基础,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剧。
关键词 黎巴嫩 阿拉伯 现代戏剧 皮影戏
一 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代表着阿拉伯现代戏剧的黎巴嫩现代戏剧探源被认为是最受国际上戏剧人士重视的课题之一,不仅成了各种剧本的序言或专论的热门话题,还引起了众多致力于发展、繁荣戏剧艺术的文化人的重视,以致成为阿拉伯文化生活之必需。
“探源”即探求本源,指探寻、追溯事物的根源、起源。而“根源”“起源”指的是每个事物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戏剧“起源于原始初民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3],本文所指的“探源”并非探寻现代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最根本源头,而是探寻作为阿拉伯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黎巴嫩现代戏剧产生的文化基础,或者说,探究真正意义上的黎巴嫩现代戏剧艺术产生前,阿拉伯文化中所具有的戏剧艺术雏形或前身。
简而言之,黎巴嫩现代戏剧作为阿拉伯戏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其源头,即要从阿拉伯的现实、遗产、语言中去找寻它与其他民族戏剧的不同之处,探索黎巴嫩现代戏剧与阿拉伯文化的联系点,探寻其中的阿拉伯民族特色及其对该民族社会、文化特征的表达,包括其在语言、历史,以及思想、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构成特点等。
因此,要探寻黎巴嫩现代戏剧的源头,首先必须探寻阿拉伯现代戏剧之源。
二 阿拉伯现代戏剧之根——皮影戏
(一)何谓“皮影戏”?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4]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端于我国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戏。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唱影戏,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中国皮影艺术从13世纪元代起,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日本以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和马来群岛等国家和地区。
公元十三四世纪,皮影戏和木偶戏经蒙古人和突厥人由中国传到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阿尤布朝时,传入阿拉伯国家。这种戏剧雏形在沙姆和埃及等北非阿拉伯国家盛行,很受上层统治者和下层人民的欢迎。当时埃及著名的皮影戏剧作家穆罕默德·伊本·丹雅勒尔(1248—1311)用诗歌和散文形式写了许多皮影戏脚本,留传下来的有《皮影精灵》《千奇百怪》和《多情人》三出戏。他的著作是中世纪时代伊斯兰世界文化硕果中仅存的剧诗的范本。
(二)中世纪皮影戏在中东国家的发展
1.皮影戏在土耳其及埃及的发展
在17到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期,皮影戏在土耳其经历了一个兴盛时期,直接地影响了当地的即兴表演喜剧。而皮影戏在阿拉伯国家尤其在埃及的影响超过了它在土耳其的影响。埃及的皮影戏是从土耳其传入的,在埃及上演的皮影戏不仅有土耳其的版本,也有直接源于埃及社会生活的原创剧本。在埃及,最早的皮影戏原创剧产生于13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是当时埃及最著名的皮影戏作家穆罕默德·伊本·丹雅尔(1248—1311)。他用诗歌和散文形式写了许多皮影戏台词,留传下来的有《皮影精灵》、《千奇百怪》和《多情人》三出戏。这三出戏都是为舞台的即兴表演而创作的。在《皮影精灵》这部戏里,男主角“瓦萨勒”因为贫穷,在其媒婆的劝说下,与一名富婆结婚,以谋取其财产。但在新婚之夜,当他掀开新娘的头巾时才发现他娶了一个极丑的女人。于是毅然离去,前往希贾兹,向天房忏悔自己的罪过。第二部《多情人》是一部描写爱情、歌颂战争胜利的戏剧。第三部《千奇百怪》戏中剧本的名字很可能是剧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朗境内还一直存在着该剧的同名作品。这三部皮影戏在阿拉伯地区曾经广为流传,它们是17世纪前用阿拉伯语写出的最完整的剧本。
由于阿拉伯皮影戏最初都是为迎合社会底层群众的审美趣味而创作的,因而剧本内容大多比较粗俗,剧中充满了插科打诨等细节。此外,喜剧的表现手段在这些皮影戏中也常用,剧中人的称谓多带有双关意义,比如在《皮影精灵》里有一个角色的名称为“针扣国王”,这里的“针扣”显然不同于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针扣,给剧中人取这样的名字,无非是为了增强喜剧效果,拉近与底层群众的距离。
这一时期埃及与土耳其在皮影戏方面,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土耳其皮影戏对埃及的影响不言自明,因为埃及最初的皮影戏就是由于土耳其帝国的进入而传入的。埃及皮影戏对土耳其皮影戏产生影响的一个明显例子是,土耳其人称皮影戏为“盖拉孤兹”,这个词最先出现于埃及的皮影戏中。它是埃及许多皮影戏剧目中一个著名角色的名称,源于阿尤布王朝时期,萨拉丁素丹手下一员大将的名字。由此可见,埃及与土耳其的皮影戏是互相影响着的。
2.皮影戏在叙利亚、黎巴嫩的发展
皮影戏在叙利亚、黎巴嫩的发展仅次于埃及,其共同点是均明显带有土耳其皮影戏的特点。尽管该地区皮影戏的剧本大多没有像土耳其皮影戏那样的开头,情节也不同,但还是很好地保留了土耳其皮影戏其他特征。
首先要看看该地区皮影戏中的“盖拉孤兹”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在阿拉伯各国的皮影戏里叫法各不相同。19世纪,土耳其皮影戏里的这一角色在阿拉伯各国广泛传播,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但该地区皮影戏里的这一角色依然影响广泛,甚至通过阿塞拜疆人,以土耳其方言传入了伊朗。
在叙利亚、黎巴嫩,“盖拉孤兹”这个角色被称为“伊瓦兹”,这个角色并非完全是“盖拉孤兹”的翻版,而是综合了许多土耳其皮影戏里的人物名字才产生的。剧中的情节题材也都经过本土化的改编,以适应本土观众的欣赏需要。
19世纪末,叙利亚、黎巴嫩的皮影戏十分流行以下一些主题,它们是:乞丐、外国医生、鸦片、鸽子、晚会、木头等。皮影戏的演出基本都集中在斋月里,每逢斋月,皮影戏团纷纷在邻近的阿拉伯国家争相上演各自的剧目。
3.皮影戏在其他北非国家的发展
至今为止,没有确切资料表明皮影戏是在什么时候传入除埃及之外的北非阿拉伯国家的。皮影戏西渐的时间是在17世纪,从北非传入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遗憾的是,这一时期,除了埃及,有关北非国家的资料都非常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意大利的皮影戏与土耳其的皮影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在意大利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皮影戏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必然联系。但须指出,传入意大利的皮影戏均带有明显的土耳其印记,看不到北非阿拉伯人对皮影戏有何改编或变动,因而说不上有什么北非特色。
可以肯定,当时的北非皮影戏舞台上讲的都是土语,观众多为不识字的平民。
值得一提的是突尼斯的皮影戏,种类虽然不多,但基本上都与当地的生活有联系,从内容上可归纳为:柠檬戏、鸽子戏、海船戏和渔戏。
从这些剧目的主题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观众文化水平仍较低。另外,在这一地区,皮影戏人物和道具所用的材料是黏土,有时候也用皮草制作,但一般都不是彩色的,也很少能做出半透明的效果。
(三)为什么说皮影戏是阿拉伯现代戏剧之根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戏剧直到19世纪中叶才在黎巴嫩诞生,但在此之前,一些类似于戏剧的表演(我们姑且称为“戏剧现象”)在阿拉伯国家并不少见,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是古代中国的发明,“阿拉伯的穆斯林是从印度或波斯学会皮影戏的。这种艺术,从西亚传入君士坦丁堡,在那里皮影戏的主角叫做‘盖拉孤兹’(Qaragoz,黑眼睛);再从那里传入东欧”[5]。土耳其皮影戏的某些材料显然是从《天方夜谭》取来的。皮影戏在阿拉伯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在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流传,为日后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培养了阿拉伯民众对于戏剧的感觉。尤其是现代喜剧,更是深受皮影戏的影响。土耳其的“盖拉孤兹”甚至“可能影响了以卓别林为代表的现代戏剧演员”[6]。
皮影戏在情节、角色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民间艺术,直接来源于广大平民的生活。有时这种艺术也会登上大雅之堂,受到统治上层的欢迎。在皮影戏中有时也包含了一些诗歌、散文和谚语。在现实社会中,皮影戏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得以暂时减轻心理压力的娱乐休闲方式。
皮影戏对阿拉伯文化的巨大贡献之一,是记录下了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状况,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当时阿拉伯社会状况的材料。在艺术上,皮影戏为日后产生的两种重要的娱乐方式——戏剧和电影扎根阿拉伯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它为阿拉伯民众培养了最初的一批戏剧爱好者与拥护者,为阿拉伯民族培养了欣赏戏剧的感觉与兴趣。另外,皮影戏的繁荣也刺激了真正意义上阿拉伯戏剧家的诞生。可以说,皮影戏在阿拉伯国家的广泛传播与繁荣对阿拉伯现代戏剧在黎巴嫩的诞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代表着阿拉伯现代戏剧诞生的黎巴嫩现代戏剧问世后,其内容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也证明了其自身与早先的阿拉伯皮影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皮影戏的发展在阿拉伯现代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甚至还影响了西欧一些国家的喜剧发展。在欧洲戏剧大量进入阿拉伯国家之前,19世纪时的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戏剧表演,这说明,阿拉伯本土戏剧有自身文化一定的历史积累。换句话说,正是在民间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皮影戏,为阿拉伯现代戏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 阿拉伯现代戏剧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才诞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中世纪的阿拔斯朝时期,阿拉伯文化经历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时期。然而,古代阿拉伯人并没有能够像古希腊人那样发明戏剧,而只是拥有一些雏形的戏剧表现形式,比如皮影戏。为什么这些戏剧雏形在当时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真正的戏剧,而要到19世纪中叶,才在黎巴嫩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戏剧?为什么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没有能够像在哲学、天文、医学乃至数学等方面做出的成就那样,创造一个戏剧的辉煌?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众说纷纭,大体上有以下几类说法。
第一,戏剧的产生需要大量固定观众的长期稳定支持,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大多过着游牧民的生活,居无定所,没有条件长期固定地关注戏剧这种艺术形式。
第二,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早期的希腊戏剧中充满了对各种神话与宗教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这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显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第三,古代阿拉伯人与欧洲缺乏交流,以至于阿拉伯人无法及时了解戏剧这种艺术形式。
尽管皮影戏为喜剧艺术做了巨大而影响深远的贡献,但单靠它尚不能促成真正的现代阿拉伯戏剧的诞生。除了有本土的积累,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阿拉伯现代戏剧受欧洲戏剧的影响深刻。当时,欧洲戏剧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了阿拉伯现代戏剧的产生,一是西方剧团在阿拉伯地区的演出;二是大量阿拉伯人游历欧洲,受到欧洲戏剧艺术的熏陶。意大利、法国戏剧在19世纪上半叶给阿拉伯地区的定居民培养了对戏剧的最初的感觉。法国的音乐人和演员进入埃及,要到拿破仑一世侵入埃及才真正开始。拿破仑一世在入侵埃及的同时,也把欧洲的戏剧带入了北非。起初,只有拿破仑的欧洲士兵可以观看这些欧洲戏剧。后来,由于到埃及演出的欧洲剧团不断增多,普通民众才得以观看到真正的欧洲戏剧。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黎巴嫩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这些学校除了传教、教授欧洲的语言、历史和文学以外,还时常有法国或意大利的剧团演出。但这些表演还不能算是阿拉伯现代戏剧的开端,而只能说是给阿拉伯现代戏剧的诞生播下了一粒种子。
四 黎巴嫩现代戏剧的诞生及其标志性意义
19世纪,皮影戏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已经使阿拉伯文化本身在戏剧艺术上有了一定的准备和积累,同时,欧洲现代戏剧的发展也对阿拉伯现代戏剧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欧洲戏剧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了阿拉伯现代戏剧的产生,一是西方剧团在阿拉伯地区的演出;二是大量阿拉伯人游历欧洲,受到欧洲戏剧艺术的熏陶。
19世纪中叶,更确切地说,1848年,标志着阿拉伯现代戏剧诞生的第一部黎巴嫩现代戏剧作品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上演。这不仅标志着黎巴嫩现代戏剧的产生,也标志着阿拉伯现代戏剧的诞生。其表演发生于今天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当时贝鲁特的地位就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欧洲文化传入阿拉伯国家的一个切入点,同时,它还是沙姆文化振兴运动的中心。这部标志着黎巴嫩现代戏剧诞生的剧本,名为《吝啬鬼》。
《吝啬鬼》出自一个黎巴嫩商人之手,他就是马龙·奈喀什(1817—1855)。马龙·奈喀什曾经在意大利居住过几年,除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外,他还精通意大利语和法语。这就是他创作的第一部戏剧名称与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著名作品《悭吝人》相似,叫《吝啬鬼》的原因。
马龙的这部喜剧超越了即兴表演的形式。1848年,马龙·奈喀什三兄弟组建了家庭剧团,最先演出的就是这部《吝啬鬼》喜剧,观众是从当时的一些领事机构及名人圈里邀请来的,这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戏剧的初次尝试。
这部戏剧及其表演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总结,这些特点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衡量一部阿拉伯戏剧的标准。马龙·奈喀什的戏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马龙·奈喀什在戏剧情节和结构上不刻意模仿西方戏剧,而是根据观众的口味,增减剧情中的喜剧效果。
(2)他在戏剧音乐中运用了东方音乐。
(3)舞台上基本不出现女演员,剧中的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扮演。尽管在现代戏剧艺术的诞生地古希腊,最初的戏剧演员也只限于男性,但在阿拉伯国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要更复杂一些。由于宗教关系,当时的穆斯林妇女出门上街都很少,剧场里的女观众更是鲜见,那就更不用说要想在戏剧舞台上看见女演员了。
(4)马龙·奈喀什戏剧表演中的演员全都是他的家庭成员。
《吝啬鬼》的成功对马龙·奈喀什家族剧团以及他本人都是极大的鼓励。1850年,马龙·奈喀什创作了第二部作品《傻瓜艾布·哈桑》。尽管这部戏中主角形象依然比较粗糙,但马龙在这部戏中运用了完全不同于第一部的表现风格。马龙的第三部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戏《嫉妒者》改编自莫里哀的《伪君子》。由马龙编导和主演的三部剧作《吝啬鬼》、《傻瓜艾布·哈桑》和《嫉妒者》,实际上是三出不完整的歌剧,由西方歌剧移植而来,但这在阿拉伯戏剧史上毕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阿拉伯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剧。
五 结论
黎巴嫩现代戏剧的诞生标志着阿拉伯现代戏剧的诞生。它是阿拉伯本土积累与外来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在其最初发展阶段,阿拉伯现代戏剧从形式上借鉴了西方戏剧的套路,但它在本质上是阿拉伯本民族的文化产出,我们绝不能否认或忽视阿拉伯本土的积累与影响。我们所做的阿拉伯现代戏剧探源实际上也是一个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阿拉伯现代戏剧中所蕴含的阿拉伯民族特色的过程。
正如费尔哈·伯尔伯勒曾在其有关戏剧的著作中所说的:“(阿拉伯)戏剧的传统和艺术形式来源于阿拉伯的生活,并从相关的思想和政治领域升华出阿拉伯的民族与人文精神”[7]。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反映了阿拉伯特性,因为“一种文化带有其自身的民族性是一定的,这是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标志”[8]。尽管阿拉伯现代戏剧,在诞生的初期,其形式带有西方戏剧影响的明显烙印,但是,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本土的经济、政治、人文及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配合与推动。黎巴嫩现代戏剧所代表的阿拉伯现代戏剧是阿拉伯人的戏剧,它所带有的阿拉伯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不容忽视的。黎巴嫩现代戏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虽然都不可避免地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但其本身传统的阿拉伯民族特色是稳固不可掩盖的。阿拉伯皮影戏是黎巴嫩现代戏剧理所当然的前身,它在阿拉伯国家的普及和繁荣为黎巴嫩现代戏剧的诞生奠定了包括演员、剧团、剧院乃至表演方式等多方面的基础。皮影戏在中东地区的发展刺激了阿拉伯现代戏剧在黎巴嫩的诞生,在此基础上,阿拉伯现代戏剧吸收、借鉴了西方戏剧艺术元素后又超越了这一基础,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戏剧。
[1] 本文为2014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人员(项目号CIT&TCD201404018)资助成果、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2015年科研基金立项(项目号ASC2015JD01)资助成果。
[2] 肖凌,博士,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阿拉伯语系。
[3] 宋宝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东方出版社,2003,第2页。
[4] 刘斐然:《桐柏皮影戏》,中原三农网,http://www.zysnw.cn/a/wenhuazuopin/20150813/14049.html。
[5] 希提:《阿拉伯通史》(下册),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830页。
[6] 希提:《阿拉伯通史》(下册),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830页。
[7] 费尔哈·伯尔伯勒:《面向生活的阿拉伯当代戏剧》,叙利亚文化部出版社,1984,第157页。
[8] 伊马拉·穆罕默德:《阿拉伯性格面面观》,《阿拉伯人》1984年总第307期,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