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城市
城市,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按照《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按照土地调查对城市的概念界定,陕西省的城市包括11个地级市(区)所辖的24个区和3个县级市的城区,城市用地是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二 建制镇
建制镇即“设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土地调查中县城关镇仍在建制镇中)。新中国成立以来设镇标准变动过3次。1984年起新规定的建镇基本条件是:县级政府所在地和非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其绝对数超过2000人的乡政府驻地,并允许各省(自治区)根据实际状况对建镇条件做适当调整。中国学术界认为,设镇(建制镇)的具体标准为:聚居常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不低于70%。
按照土地调查对建制镇的概念界定,建制镇用地是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三 城镇化与城市化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大多时候城镇化与城市化这两个概念也是混用的。1982年,中国地理学界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在南京召开“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指出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但是,在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议都使用“城镇化”。本书除进行专门说明或者引用外,视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一的概念,在行文中统一使用“城镇化”。
城镇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化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城镇化的概念予以阐述。
(1)人口学把城镇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其所说的城镇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地理学所研究的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镇化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张,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3)社会学所研究的城镇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4)经济学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镇化,认为城镇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化的含义做出解释。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对城镇化的规定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归根结底,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历史转变的累积发展过程。也可以将城镇化理解为:空间城镇化——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变、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人口城镇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经济城镇化——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渗透,乡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向城镇过渡。
四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准
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城乡划分标准,各国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了以下几种标准(王镇中,2008)。
(1)以人口数量和非农就业结构为标准。日本1947年制定的《地方自治法》规定,人口在5万人以上,并且市区户数和工商业人口均占60%以上的地区,可以设“市”。“町”的设置标准由各都道府县自行规定,一般以人口5000人以上、工商业人口60%以上为标准。1960年,日本在人口普查时又使用了人口密集区这一概念,规定人口密度在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所有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地区才是城市区域。在印度,所有5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390人/平方公里、成年男子人口至少3/4从事非农业活动并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地方为城市。荷兰规定,2000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000人但男子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活动不超过20%的市为城市。
(2)以居民点人口数量或密度指标为标准。英国将3000人以上的居民点定义为城市地区。加拿大将1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400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定义为城市区域。澳大利亚则将城市定义为聚居人口1000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200人/平方公里的地方。新西兰规定1000人以上的居民点为城市。伊朗规定为5000人以上的市、镇、村。墨西哥规定为至少2500人的居民点。法国以居住地的连续性界定城市单元,一个城市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建成区相连的自治市(建筑间距不超过200米)和至少2000个居民,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口必须住在建成区内。
(3)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市。蒙古国规定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市。使用这类标准的国家有30多个,其中以拉丁美洲国家居多。
(4)美国具有独特的区域统计方式。美国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很多城市可能是由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在地理上接壤、经济社会上联系密切但行政上互不统属的城镇组成的。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美国于1950年普查时使用了“标准都市区”的概念。现行标准是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根据2000年数据制定2003年起施行的。该标准使用“基于核心的统计区”,作为统计一定区域经济社会情况的基本地理单位。其基本做法是先确定一个人口不低于1万人的城市地区作为核心,包含这个核心的县称作中心县,周围其他县如果与中心县有很强的经济社会联系(以就业状况衡量,标准是进出中心县的通勤量占该县通勤量的25%以上),也可以被划归到这个统计区,并称作外围县。如果作为核心的城市人口超过5万人,由相关县组成的统计区就称为“都市统计区”;如果这个核心不足5万人,由相关县组成的统计区就称为“城镇统计区”。在一定条件下,几个核心统计区会被组合成为更大的统计实体,称为“联合统计区”。目前美国有366个都市统计区、576个城镇统计区、125个联合统计区。
(5)我国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准。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其中城镇人口以人口普查数为基数。我国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重新确定了城乡人口标准:①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无论是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均统计为城镇人口;②引入了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在城镇建设延伸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人口统计;③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原户籍是否在本地均统计为城镇户籍。
五 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定义很少,国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较早,简新华等(2010)总结了国外的主要观点。
(1)学者今野修平认为,近代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城市化(urbanization)—特大城市化(metroplitanization)—特大城市群化(meglopolitanization)。
(2)诺瑟姆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共同规律描述为一条被拉平的S形曲线,根据S形曲线斜率大小,将S形曲线分为左下段、中间段和右上段。分别代表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慢的初级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区域缓慢甚至停滞的晚期阶段(见图1-1)。
图1-1 城市化进程
(3)山田浩之将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三个阶段六个时期,即绝对集中地城市化时期、相对集中地城市化时期、相对分散的郊区化时期、绝对分散的郊区化时期、绝对分散的逆城市化时期、相对分散的逆城市化时期。
(4)盖伊尔和康图利提出了“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他们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阶段、极化逆转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同时认为在逆城市化阶段结束后,紧接着又是城市发展的第二个周期,第二个发展周期也是开始于“城市化”阶段。
(5)由霍尔提出,克拉森高等人修改的“城市化阶段”模型认为,城市具有生命周期。他们认为在这个生命周期内,一个城市从“年轻的”增长阶段发展到“年老的”稳定和衰退阶段后,还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该模型将城市发展划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大的阶段。然后又根据中心城区和周围地区在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之间的转折点,将这四个大阶段的每一阶段一分为二,从而划分出八个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