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哲学研究:孙洪敏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超前意识与21世纪哲学[1]

现代哲学研究的重心逐渐移向对人的研究,其突出部分是关于人的超前意识问题。因为如何预测未来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这也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超前意识是21世纪的哲学复兴一个生长点,哲学要改变现状,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都需要超前意识。

哲学落后的状况亟待改变。哲学只有不断适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变化的要求,才具有生命力和实际意义。这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恰恰是超前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超前意识,是指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意识。超前意识产生于人的需要,产生于生产劳动,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它可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进行预测和前瞻。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超前意识又可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在未来学研究中,它表现为一种未来意识;在生态学研究中,它表现为一种危机意识;在美学研究中,它表现为一种悲剧意识……无论哪一种表现形态,它们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思维特点,即着眼未来,发展现在;立足现在,设定未来。《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是不动脑筋去推测未来,就连10分钟也过不去。伸手去拿杯咖啡,也要对未来有个默默的假设——手伸到的时候,杯子还在桌子上。这当然是个极短期的预测,不过总还是对未来事态的假设。托夫勒在这里是用极普通的事例说明人的一切行动都离不开对未来事态发生假设,而他所说的未来事态的这种假设,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超前意识。

我们常说世界是人创造的。人是怎么创造出世界的呢?当然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但人的一切行为都受自己的意图、目的(即思想)的支配,因此其中也就有超前意识在起作用。例如,人们要发展生产,就要先把发展生产的办法研究好;要进行改革,就要先把改革的方案拿出来。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是先有大厦,还是先有建造大厦的思想?当然是先有关于大厦的思想,诸如构想、图纸等,然后才能建起大厦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人就曾专门论述了先有关于桌子的思想,然后才造出桌子来的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曾引起一些争论。我们应当承认,这种意见是对的,因为它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推而广之,一切人所创造的最初的那个东西,都是按照人的思想创造出来的,所以说先有思想,然后才有人的行动,也才能有物。这里所说的物,当然主要不是指山脉、太阳一类自然物(其实这类物的名称也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不然天生盲人或原始人竟也不知道石头谓之何物),而是指舰艇、火车、高楼大厦一类的创造物。这种情况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主义还没实现的时候,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产生了;改革还没能进行,改革的思想就已经提出来,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说,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包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孔子、鲁迅、毛泽东,还有邓小平,他们对人类社会的主要贡献都来自一种先进的思想,离开了这种先进的思想,他们就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当然也就不能称其为思想家了。

这种支配人的行为的先进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前意识。

超前意识为人们自觉地进入21世纪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反省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哲学落后,是因为哲学已经不能适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变化的要求。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两种机制转换的过程中,亟待哲学通过向人们提供新的观念、新的视野和新时代的普遍精神,去间接地参与。因为一切变革都依赖于观念的即哲学的变革。时代在飞速的发展,经济基础在迅猛的改变,而我们的哲学却依然故我。我们的哲学现状多半还是靠遗产度日,习惯于用陈旧的哲学框架去套新的事物,那些落后于实践的抽象概念和陈旧的理论体系已经距离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太遥远了,太缺少时代气息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落后并不是社会抛弃了哲学,恰恰是哲学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意味着超越传统。在人类通向未来的道路上,一座座里程碑和一个个驿站不是由砖石而是由超越传统的精神构成的。这种超越不仅是对传统的超越,同时也是对现实的超越。我们常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对人类社会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恰恰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实现的。然而,这些年来,哲学究竟认识了多少规律,指导了多少实践呢?

一种理论相对于现实来说,一般具有3种形态,一种是理论落后于现实,显然这种理论是不能指导实践的,甚至有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另一种理论与现实同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适应社会现实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叫同步理论。实际上这种同步理论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实践向前迈进一步,理论随之跟上一步,这种理论充其量也不过是没有多少副作用,但这种情况是难维持的,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稍一懈怠就会被实践抛在后面;第三种形态是理论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通过寻找和发现,超越现实一步,走在实践的前面,只有这种超前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哲学理论尤其如此。因为哲学智慧属于动力学范畴,它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和预见力。这正是哲学改变现状的着眼点。

哲学应当关注人类的命运,这种关注来源于一种超前意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超前意识是哲学走向21世纪的一个生长点。

哲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命运。近年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开始上升为普遍的、全人类的哲学意识,它标志着当代世界业已认识到,不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类生死攸关的问题,地球是无数小生态循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一种大循环系统,人类仅仅是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基础,是承认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价值,把正义、道德、平等和权利这些准则扩大到飞禽走兽和山川草木身上。过去那种“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格言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因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是殃及人类自身的幸福。今天,人类的处境和世界的前景在有些方面比起20世纪显然是恶化了、严峻了。如果我们意识不到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核战争危险、生态危机、人口爆炸、世界粮食问题和自然资源枯竭等全球性灾难,就不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想方设法延缓这种危机,人类的未来则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超前意识同忧患意识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超前意识就不会有忧患意识。

20年前,联合国为采取集体行动来防止发生全球性生态灾难,召开了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个口号,达到人类和自然共生的目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相继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全国委员会”,并着手从事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哲学思考活动的本质,是对人的根本处境和基本状况的觉醒和表述,哲学在任何时代都是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问题在于,在以往几十年的哲学研究中,很少切入这个主题,似乎生态、地球等问题与哲学无关,这恰恰是哲学贫困的主要症结之所在。哲学如果脱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还剩下什么呢?如果说,哲学到了只剩下抽象的概念和运离现实的逻辑推理,还会有什么存在价值呢?所以说,是否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哲学本身的命运。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有历史价值,是因为它和德国社会革命、和德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会有无限的生命力,也主要体现为它对世界革命的具体指导和对人类命运的整体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不会有德国革命的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会有共产国际的发展,也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

哲学在任何时代对于人类的前途、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哲学在于时时反省过去而向人们不断地提醒未来。哲学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如果不关注人类的命运,哲学的命运必定是悲惨的,如果人类漠视哲学的命运,缺乏哲学对未来的指导,那么人类的命运也将同样是悲惨的。这就是21世纪的哲学和21世纪的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主要原因。

超越现实,关注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是21世纪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发挥超前意识的作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目前,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一步走错,所造成的恶果是无法挽回的。现在人们如此重视整个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生态、信息、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恶果。哲学的任务不仅是要警钟长鸣,而且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一些有战略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念。21世纪需要哲学,21世纪的哲学需要超前意识。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当走在时代的前面,应当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可以说,一个世纪就是一个时代。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这个时代的认识来源于一种超前意识。最早提出“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的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信息社会”这一概念是由他的“后工业社会”演变而来的。他先后写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以后的美国》、《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札说》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未来社会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社会有五大特征:一是在经济上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二是在职业上,科学技术人员取代企业主而成为各种职业的主体;三是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成为社会进步和人们决策的根本依据:四是在未来方向上,发展取决于技术管理和技术评价;五是在制定决策上,人类将依靠新的“智能技术”,并运用数学推理方法来考虑多种因素。后来贝尔用“信息社会”代替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在他看来,似乎用“信息社会”来概括未来社会比用“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更为恰当。

显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依赖于一种超前意识。贝尔等人恰恰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上去预测未来社会的,尽管贝尔并不是一哲学家(他是社会学家),然而,他提出的却是一个哲学问题——时代特征问题。

21世纪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与知识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递和更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知识、信息、智力开发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21世纪将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种时代最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最需要超前意识。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未来的问题,才不至于让时代甩在后面。假如哲学没有勇气去接受时代的挑战,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举起一面旗帜,弘扬一种精神,它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它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从观念上把握和估价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十分重要的,如同建筑一座宫殿之前需要一张蓝图。在一项行动之前,有思想的先导,不仅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防止重大失策、轻举妄动和惊慌失措的有效措施。有了对人类社会前景的把握,我们才能对新时代的蓝图作出设计,满怀信心地迎接21世纪。这是哲学的任务,这个任务只有通过超前意识才能实现。

时代的精神实质应当通过哲学反映出来。或者说在哲学思考面前,一切时代都将展露出它那关不住的精神实质。哲学也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一种发展趋势。可以说,超前意识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命运,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自为地安排自身前途的能力,有力地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超前意识是21世纪哲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1] 本文发表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