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维导图法的意义
在本节中,我将说明什么是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的起源,以及思维导图法的概念定义与操作定义。
什么是思维导图法
1997年,我从英国博赞中心将思维导图法引入华人世界。起初,在台湾地区称其为“心智绘图”,2001年改为更贴近其本意的“心智图法”。在大陆地区则普遍称其为“思维导图”,2017年,我的《零基础思维导图法》一书在大陆地区出版,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法”一词。
思维导图法是通过绘制可视化的图像(visual mapping),以直观的构图、图解形式,通过树状结构与网状脉络描述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大脑思维的过程。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创意、梳理知识脉络、提高思维缜密程度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记忆力,以及快速掌握并交换信息与知识。
图1-1-1是杭州市西兴实验小学全董锡老师绘制的思维导图,这张思维导图梳理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成语,这是应用思维导图法的典型案例之一。
图1-1-1 梳理动物成语思维导图
这个方法有没有一种特定的工具或模式呢?2001年我应邀参加台湾师范大学游光昭教授主持的研究计划会议,许多与会的学者都赞同我的想法,认为以视觉图像、图表的方式来构思、记录想法,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应只局限于使用英国东尼·博赞(Tony Buzan)所提出的思维导图。在我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多位评委也强烈建议,思维导图法不应“画地自限”,而应该根据场合和实际需求,融合更多不同的可视化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是用于描述概念想法关系的各种工具,例如思维导图(mind map)、概念图(concept map)、树状图(tree diagram)、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chart)、鱼骨图(cause & effect/fishbone diagram)、曼陀罗九宫格(mandala chart),甚至近年来在儿童教育中流行的思维图(thinking maps)等,都可以称为思维导图。这就是广义的思维导图。而东尼·博赞在1974年所提出的思维导图则属于狭义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法的起源
思维导图法是谁发明的呢?
国内外推广东尼·博赞思维导图法课程的机构或教师都说是东尼·博赞发明的,但是2010年7月的《经理人》期刊中有这样一段话:
“思维导图”究竟是在何时、由什么人发明的,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无论如何,英国大众心理学者东尼·博赞无疑是将这套思考工具普及到一般大众的重要推手。
2019年4月,我查询维基百科中文版,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在平面上写出一个主题,从主题出发画出与其相关联的信息,这样的图称为“思维导图”。由于这种表现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更加接近人脑在思考时的活动模式,所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
语义网络图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由阿兰·M.柯林斯(Allan M.Collins)和罗斯·奎利恩(Ross Quillian)发展成思维导图。鉴于阿兰·M.柯林斯的贡献和公开研究,他被认为是思维导图模型之父。
从维基百科关于思维导图法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东尼·博赞并非发明人而是提出者,阿兰·M.柯林斯则被认为是思维导图模型之父。“谁是发明人”这个问题在思维导图法的拥护者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文献寻找事实的真相。
首先,我们看一下2018年东尼·博赞的最新著作,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即《思维导图完整手册》(Mind Map Mastery)。书中第42页有这样一句话:
Mind Map is a natural evolution of human thinking.(思维导图是人类思考的自然演化。)
所以,东尼·博赞的最新观点是,思维导图是人类思考的自然演化。我个人的见解是,思维导图法与思维导图并非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人类经过千百年共同积累下来的智慧。大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不断地修正、发展,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财产”!
虽然如此,还是有人认为思维导图就是东尼·博赞发明的,那么我们不妨先明确一下“发明”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发明是一种“独特的、创新的有形或无形物,或指其开发的过程”。换句话说,发明是提出唯一的、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的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去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途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接着,我们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一下东尼·博赞提出的大脑记忆的原理、放射性思考模式以及思维导图的结构。
1.关于大脑记忆原理的相关研究:
(1)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记忆: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Memory: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一书中阐述了序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亦即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影响记忆效果的。
(2)1933年,德国心理学家冯·雷斯托夫(Hedwig von Restorff)在心理学研究期刊中所发表的Über die Wirkung von Bereichsbildungen im Spurenfeld一文中说明了人类的大脑倾向记住一些特殊、与众不同的人、事、时、地、物等,这一结果被称为冯·雷斯托夫效应(von Restorff Effect),又称隔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或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换言之,特殊的事物会吸引大脑的注意力,有助于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3)1968年,倡导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D.P.)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既有的概念产生联结,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行为,记忆的效果才会提升。
(4)公元前500年左右,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论语》中也明确指出“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学习新知识之后,要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
2.关于放射性思考与思维导图方面的溯源:
中国古代《易传·系辞上传》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20世纪早期一些学者所研究的“信息组织图”(Graphic Organizer)都具备了放射性思考与思维导图的结构,例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 C.Tolman)于1948年提出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传于质量管理界,在20世纪60年代被日本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Kaoru Ishikawa)发扬光大的“鱼骨图”。
●美国康乃尔大学约瑟夫·诺瓦克(Joseph Novak)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教育学者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的理论所提出的“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兰·M.柯林斯教授所研究的已经具备思维导图雏形的“语义网络图”(Semantic Network)。
关于某位学者提出一种工具或方法的时候,我们参考一下国外专业官网是如何阐述的:
维基百科描述认知地图与爱德华·C.托尔曼的关系:
A cognitive map is a type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which serves an individual to acquire,code,store,recall,and deco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ve locations and attributes of phenomena in their everyday or metaphorical spatial environment.The concept was introduced by Edward Tolman in 1948.
译:认知地图是一种心理表象,它的功能在于帮助个人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隐喻的空间环境中,针对信息的特征属性对其进行获取、编码、存储、回忆和解码。这个概念是由爱德华·C.托尔曼于1948年介绍的。
维基百科描述概念图与约瑟夫·诺瓦克的关系:
Concept mapping was developed by Joseph D.Novak and his research team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1970s as a means of representing the emerging science knowledge of students.
译:概念图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康奈尔大学的约瑟夫·诺瓦克和他的研究团队发展出来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兴的科学知识。
从维基百科或官网介绍中可以看出,对提出其他类似工具方法的个人或机构,不会用“鼻祖”(originator)或“发明者”(inventor)这样的字眼,而是采用“介绍”或“发展”这样的词语。
综上所述,东尼·博赞所提出的观点论述并不是物理定律,也不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技术上,东尼·博赞提倡的是人造规则,并且在思维导图的样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因此,称东尼·博赞为“思维导图法的整合者,思维导图的发展者、修订者”更为贴切。
图1-1-2 作者(中)与东尼·博赞先生(右)在一起
不幸的是,2019年4月13日,东尼·博赞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现在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他的主要贡献上。他从1974年起陆续出版一系列书籍,将这一方法传播、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带动了更多学者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能了解和学习这个好方法。
思维导图法的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
在学习与应用思维导图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与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进行全面的了解。
所谓概念性定义,是指使用概念的标准来说明重要名词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解释概念的内涵。一般来说,字典上对词语的解释都是概念性定义。而操作性定义是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思维导图法的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分别说明如下。
(一)概念性定义
思维导图法是一种有效提升大脑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方法。
(二)操作性定义
1.关键词
(1)关键词的词性:最主要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辅以必要的修饰词,例如形容词、副词,甚至连接词、介词等。一张思维导图的详细或简单,取决于这张思维导图的使用者对该主题内容的熟悉度,如果他对此十分熟悉,内容就可以精简一点;如果他对该主题内容比较陌生,或使用的场景必须强调情绪感受或物质的大小、多寡、强弱等,则有必要增加一些修饰词。你可以精简某些词语,从中心主题往外延伸阅读下去,看看是否会影响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如果不会,就可以精简这些词语;如果精简词语之后会导致你对内容产生误解,那就必须保留这些词语,甚至还要再增加一些补充说明的词语。
(2)关键词的数目:由于思维导图法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语义学,因此每条支线上的关键词的数量以一个为原则,特别是关于创意构思、工作计划、分析问题的思维导图。只有在整理文章笔记的时候,针对书名、篇名、章节名称、专有名词、标语或特定不可分割的概念等,才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写在一条支线上。
2.放射性结构
(1)中心主题:它是一个思考主题、讨论的问题、书本或文章的名称,是向四周延展出更多内容的核心。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只画一幅代表某种含义的图,也可以只写文字,这些都是由这张思维导图的使用目的决定的。
(2)展开的阶层结构:以扩张广度的水平思考、延伸深度的垂直思考来展开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与网状脉络。用树状结构表现类别的层次,也可以表示因果的关系、事物的描述或呈现对某些事物的联想。网状脉络是用关联线条指出不同树状结构之间的关键词的相关性(correlation),包括因果关系,或重复出现的事物、概念等;亦可用于指出统计上的相关性,如共变关系、相依关系等。关联线条的样式中,单箭头线条代表单向关系,双箭头代表双向关系,实线代表直接关系或强关系,点线代表间接关系或弱关系,虚线则用于不强调直接间接、强弱性的情况。
(3)展开的上下文属性:无论是水平思考还是垂直思考,都包括自由式联想(free-associating)与逻辑性联想两种模式。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等方式。因此,工作计划、分析问题、事实描述等导图,偏向使用逻辑性联想;而创意构思或创意写作等导图,则偏向使用自由式联想。
3.颜色
(1)文字、线条的颜色除了可以在视觉上直观地区分知识内容的主题、类别之外,最主要是情感表达,通过色彩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类别内容的感受,以达到激发创意或加深记忆的效果。
(2)图像的颜色尽可能使用三种以上,彩色的图像不仅可以增强图片的美感和趣味性,也可以与同一颜色的线条、文字进行区别,达到吸引自己或别人注意力的目的,以增强记忆的效果。
4.图像
(1)插图位置与数量:在思维导图中,我们只写重要的、必要的关键词。但思维导图法也强调,必须在特别重要的关键词旁加插图,以凸显出其重点中的重点的地位。在图像数量上,则必须根据实际需求来判断,由于每个人的背景知识或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笔记,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也会不同。因此,很难硬性规定一张思维导图中的插图数量。
(2)图像的象征:插图必须能够代表或让人联想到关键词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才有助于创意的激发,强化大家对内容的记忆效果。
让思维导图更美观
除了中心图、主干、支干上的插图之外,一张思维导图是否美观,还取决于能否画出柔顺、匀称的线条。这不仅是许多初学者遇到的难题,也是有些人觉得思维导图不好用的原因之一。
如果用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的话,线条就会流畅得多,推荐iMind Map这套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画出各种美丽的线条(如图1-1-3)。
图1-1-3 用iMindMap软件绘制出的美丽线条
通过练习,手绘思维导图也能变得美观、协调。大家可以从书上或网络上选几张好看的思维导图,或把图1-1-4打印在几张A4白纸上,然后用彩笔练习勾画线条。多练几次,相信你也能画出流畅、匀称的线条。
图1-1-4 练习手绘思维导图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