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小心攀比会伤害孩子
很多妈妈常常会把工作中争强好胜的作风带到家里来,因此孩子成了她们拿来攀比的最佳对象。
孩子拿了数学100分回来,妈妈说:“这有什么好骄傲的?邻居家的小强刚才告诉我,他考了双百分!”
“你看看你们班王明的字写得多漂亮,你看看你的字!”
“你看看隔壁圆圆每天都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你看你!”
当妈妈看到了孩子不如别人的表现时,有没有告诉他在你心目中孩子值得骄傲的表现呢?
以前的数学总是98分,这次得了100分,这点进步您看到了吗?其他孩子的字写得漂亮,您的孩子字写得很认真,您看到了吗?
经常拿孩子的弱点比对他人的长项,会令孩子对自我的认同感下降,于是总要拿外界的行为和自己对比,只有胜过别人了,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
不恰当的竞争,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失败上,而不是成功上。
一个人的目标无论多大,如果目的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同,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学习,那么这条路会走得很孤独,并且随时都会担心——我是否符合了他人的标准。一旦他人出现了不认同,就可能会放弃。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所以观点不同、审视问题角度不同,同样的事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的眼中只能得到不同的评价。孩子长大了,如果还想要做到所有人眼中的认同,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个过程就好比射箭,把注意力放在“我一定要射中靶心”和“千万不要射到外面去,让别人笑话!”结果一定是不同的,因为“我”的意识、目标着重点不同。
前者专注力集中,都在“射中靶心”部分,因而更加容易命中目标;后者注意力则在“射在外面、让别人笑话”。
学习和成绩变成了取悦他人认同的一种手段,带着为了赢得他人认同的想法,于是重点就不在自己的目标上,而是在他人的想法上,并且容易受他人影响、不够坚定也容易挫败。如果遇到自己做不来的事,就会拼命逃避,以免因为失败而被人瞧不起。
由此到了高考或者种种关键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的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失常表现,甚至突然厌学。
“为自己学习”与“为得到被认同和关注”的需要,本来是两件事情,但是现在却变成了被中国众多孩子混在一起的一个问题。
这样的结果,让孩子所做的事情更多是为了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一旦自己做的事不被他人认同,就会产生挫败感,无论获得多少成就,总是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导致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心理学家用狗做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妈妈原本想要通过对比来激发孩子的前进脚步,然而不小心就变成了攀比和挤兑。
对比不是攀比,鼓励竞争不是挤兑。
攀比往往会挤兑孩子,“你看别人比你好!你必须做到!你做不到,你就是不好!”让孩子的内在变得敏感、嫉妒心强,那种需要被认同和关注的感觉,就变成了让孩子嫉妒的“肉骨头”。
对比,是在肯定孩子的前提下借鉴他人的优势,鼓励孩子竞争和自我的继续发展。
对比和竞争的目的不是说明谁好谁坏,你好不见得我坏,而是更有效果和效率地达到学习和成长的目的,而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成绩,还有未来更好地合作。
一个人的目标哪怕再小,如果可以把这个目标与如何为他人做一些事情结合起来,那么这条路就容易走得多。因为不仅是为了愉悦自己,而且还可以获得很多人的感谢、支持、祝福和鼓励!这条路走得不孤独,有一群人和我们一起前行,我们的力量也大了很多!
如果孩子可以被这样引导,他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很多,不再是面对恐惧和压力的学习,而是充满祝福、引导和自我方向的努力。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之间竞争,但不要挤兑他们;可以对比,但不要攀比。所谓“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再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同时拥有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