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
1938年1月中旬,邓小平带着一小队人马,冒着凛冽的寒风,日夜兼程赶往山西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一二九师师部,赴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这时,邓小平还不到三十四岁,是当时八路军三个师中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28日,他见到了从洛阳开会归来的师长刘伯承,开始了他们长达13年的亲密合作。
此前,邓小平与刘伯承虽然没有在一起工作过,但相互是了解的。在江西瑞金,两位四川老乡首次见面,年长十二岁的刘伯承给邓小平留下了“忠厚、诚挚、和蔼的深刻印象”。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他们走到了一起。此后,他们一个做军事主官,一个做政治主官,“珠联璧合,运筹帷幄,叱咤风云,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活剧”,带出了一支威震中外的“刘邓大军”,也结成了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斗友谊,留下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
邓小平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一起
邓小平在太行山抗日前线
刘伯承与邓小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凡是刘伯承做出的重要决定,邓小平都能给予坚决维护和最大限度地紧密配合与支持。在布置工作时,他们常常是一个人讲话时另一个不时地插几句,最后大家分不清是谁说的,只清楚地记得,这是“刘邓的意图”。邓小平常说:刘司令员年长体弱,司令部要特别注意哩!有事多找我和参谋长。他是我们的军事家,大事才找他决策。刘伯承则常说:邓政委是我们的好政委,文武双全,我们大家都要尊敬他,都要听政委的。1940年5月,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太行、太岳部队发起白晋战役,将敌人经营一年的白晋铁路彻底破坏50余公里,摧毁大小桥梁50余座,炸毁火车一列,毙伤敌350余人,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取得了破袭作战的宝贵经验。
1940年8月至12月,邓小平和刘伯承率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图为在总结作战经验的会议上
1942年,阎锡山第61军向山西太岳进犯,太岳区面临敌顽两面夹击的严重局面。邓小平决定到太岳、中条山去,了解那里的实际情况。3月中旬,邓小平一上路,刘伯承就对参谋长李达嘱咐道:“现在敌人‘扫荡’很频繁,我很不放心。对邓政委的安全一定要绝对保证,不能出任何差错!你立刻通知邓政委将要路过的几个地方,要他们把接送情况在当天电告师部。有什么紧急情况立刻报告。”3月19日,邓小平一行来到白晋路东侧,日伪军岗哨林立,只能在晚上设法通过。刘伯承得悉这一情况后,立刻到师部值班室,亲自查收电报。直到深夜陈赓打来电报说邓小平已安全通过白晋路到达太岳区,刘伯承才放下心来。
1942年12月15日,是刘伯承五十寿辰,邓小平专门在《新华日报》上刊文祝贺:“在三十年的革命生活中,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健康,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他常常担任着最艰苦最危险的革命工作,而每次都是排除万难,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负伤达九处之多。他除了国家和人民的福利,除了为党的事业而努力,简直忘记了一切。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他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篇文章也成为《邓小平文选》中唯一一篇祝寿文章。曾担任新华社前线特派记者的李普说:“在刘邓之间是难以放进一个‘顿号’的。”
关于刘邓的合作,周恩来总理曾说:“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他们的老战友薄一波评价:“小平同志的这种才能和伯承同志的严谨、缜密相配合,相得益彰,使得刘邓成为当时我党我军高级干部中配合最为默契的一个班子。”邓小平自己则说:“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说:“邓小平同志客观公正对待党的历史、对待同志、对待自己,谦逊随和,平易近人,善于同人合作共事。革命战争时代,他同刘伯承同志共事13年,形成亲密无间的革命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