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赤光》编辑部里的“油印博士”

1920年10月,少年邓小平怀揣“工业救国”的理想,来到了法国,渴望学到本领,报效国家。

刚到法国不久,邓小平便与2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来到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小城巴耶,开始了在巴耶中学的寄宿制学习生活。然而,邓小平的家里经济收入有限,父母无法负担他在法国的各种费用。尽管省吃俭用,邓小平带来的用于学习的费用依然捉襟见肘,加上失去了华法教育会的资助,邓小平在巴耶中学学习了5个月之后,不得不辍学,这5个月,也成为邓小平在法国的全部学习时间。从那之后,邓小平不得不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劳动挣钱,继续读书。

1921年4月,经过不断努力,邓小平终于获得了在法国的第一份工作—施奈德钢铁厂录用了他。在施奈德,像邓小平这样没有技术的工人,只能从事最底层的轧钢工作。轧钢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非常危险,而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每天6个多法郎的薪金,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积攒上学的费用了。邓小平只得辞职。60多年后,邓小平回忆起这段往昔岁月还满怀感慨地说:“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半,其中在工厂劳动了四年,干重体力劳动。我的个子小,就是因为年轻时干了重劳动。”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给邓小平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从施奈德钢铁厂辞职后,邓小平又陆续做过许多杂工,经常每天只吃两顿饭,主要是面包和自来水。1922年的冬天,邓小平来到巴黎南部的蒙塔尔纪市的哈金森橡胶厂,这里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们的聚集之地,也是旅欧中国学生共产主义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虽然工作枯燥、劳累,但邓小平却在这里结识了王若飞、赵世炎等人,他们此时都是刚成立不久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员。十八岁的邓小平很快通过他们了解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921年3月,邓小平在法国里昂

1921年,邓小平在施奈德工厂的工卡

1923年6月,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旅欧青年共产主义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8月,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创刊,不久改名为《赤光》,周恩来担任主编,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陈毅等人都参与到编辑杂志的相关工作中。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几位革命战友分工协作。邓小平负责《赤光》的刻写、印刷和装订工作,他在蜡纸上刻写的字既工整又美观,版面印刷得清晰洁净。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油印博士”。他还以“希贤”或其他笔名撰写文章,积极而真诚地抒发革命观点,在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直接参加革命工作,也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开始。从此,他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