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益年画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壹章 教益年画概说

教益年画,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有教育意义的或对人生有益的年画。

民间年画具有“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从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它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显著的教化功用。如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赋予年画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底层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介,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图文并茂的、形象的“教科书”。

顺着年画历史追溯,年画的教益功能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早期的年画功能并非体现在教益上,而是体现在驱鬼辟邪和祈求平安吉祥上。

“年画”一词到晚清才出现。清道光三十年,李光庭撰《乡言解颐》,有“新年十事”一节,言及门神、春联、年画诸事,正式使用了“年画”这一词:

教益年画,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有教育意义的或对人生有益的年画。

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


经考证,李光庭为宝坻(今天津)人,所举的《孝顺图》即表现由上古“虞舜孝感动天”到宋“弃官寻母”的“二十四孝”历代名人故事画;《庄稼忙》则描绘了农家麦场收获、男女老少齐劳动的情景。前者向儿童灌输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后者教育儿童热爱劳动,重视农业生产。

通过对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年画”一词的考证,可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年画”一词找到出现的源头,二是获得了古代年画注重教育意义的佐证。民间年画是遥接古代绘画“明劝戒,著升沉”这一优良传统的。

彭翼仲在1904年创办《京话日报》,不断发表社论,提倡改革旧俗,进行反帝反侵略的宣传,并用白话文普及下层劳动大众。其提到改良旧年画以辅助文化教育,后来引起了天津巡按使公署教育司注意,年画遂被用作改变人们旧思想的宣传工具,出版了《破除迷信》《鸡能司晨》《团结御侮》之类的“改良年画”,画面上印有“改良年画”的红色图章。“改良年画”无论从其形式、主旨,还是效果,都表明其明确的教益意义。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代教益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思想观念渐渐被淘汰。

辛亥革命前后,受战乱的影响,年画的发展较为缓慢。反映清朝覆亡、民国成立等历史事件的新样年画虽然不多,却是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历史画。

抗战时期,全国炮火连天,各根据地的木刻画家们刻印了不少抗日红色年画,这类年画主要以抗日和劳苦大众为题材,如庆祝新春、庆祝胜利、学文化、翻身乐、参军图、喜气临门、新年劳军、兄妹开荒等,这时候的年画以教益年画为主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发布要重视年画和改造旧年画的指示。此时,山水花鸟画画家、西洋画画家,无不趋向新年画创作,李可染、董希文等著名画家皆有年画作品问世。

此时年画艺术发展迅速。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寄情寓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作了不少宣传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如《胜利果实》《自由婚姻好》《万象更新》《妇女翻了身》《拖拉机耕地》等,这些年画突出表现了宣传画的形式和功能,是典型的教益年画。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代教益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思想观念渐渐被淘汰,传播新思想观念的年画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被保留下来。

新年画运动其实就是突出年画宣传功能和教育意义的运动,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教益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年画十分兴盛,它采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

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年画艺术最繁荣的时期,画家们绘制了大量高水准的教益年画,鼓舞人民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反映出国家建设的成就和良好的社会风貌。

汜(圯)桥进履/高密年画

“圯桥进履”形容委屈自己而尊重老人,以求取老人的教诲。典出《史记》。

《史记·留侯世家》描述: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圯桥进履”又作“圯上敬履”,或“圯桥三进履”,讲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把破破烂烂的鞋故意掉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后老人三次约张良天亮时到桥上见面。原来这个老人叫黄石公,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他授予张良《太公兵法》。张良反复诵读《太公兵法》,后来在辅佐汉高祖刘邦时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

“圯桥进履”的故事教育年轻人要心怀善良,不怕磨难,积极进取,才能终成大器。

年画《氾桥进履》中的“氾”系“圯”之误。

应龙升天/高密年画

“应龙升天”典出唐代诗人元稹《兔丝》诗:“……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应龙为带翅膀的龙,见《广雅》解释:“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

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应龙升天”教育孩子奋发图强,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精”。

渔樵耕读之渔/高密年画

渔樵耕读之樵/高密年画

渔樵耕读之耕/高密年画

渔樵耕读之读/高密年画

渔樵耕读之渔樵/潍县年画

渔樵耕读之渔樵/潍县年画

渔樵耕读之耕读/潍县年画

渔樵耕读之耕读/潍县年画

“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生活的象征。关于渔樵耕读有多种说法:

一说“渔”是指东汉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樵”则是指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后由同乡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

“耕”所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

“读”是讲述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古代民间年画常以渔樵耕读为题材,很多瓷器、玉器和雕刻、古典家具等也常常以渔樵耕读为图案,寓意生意红红火火。现代人喜欢渔樵耕读年画的意境,应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根据《庄子·渔父》《楚辞·渔父》,一说渔父的形象是道家形象的一个代表,故把“渔”排在四者之首。樵夫的形象,或来自中国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638—713),他出家以前就是以砍樵谋生。渔樵形象,一为道,一为禅,二者经常相提并论。

唐诗宋词中已不乏渔樵形象,而到了元曲中,渔樵更成为文人常用的典故。禅宗诗歌中亦不乏渔樵的形象。与一般世人将渔樵视为隐士不同,有些禅诗中将渔樵视为垂丝弄斧、逞机弄巧的代表,如“浪静风恬正好看,秋江澄澈碧天宽。渔人竞把丝纶掷,不见冰轮蘸水寒”“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等,均是感叹渔人逞机弄巧。

关于“耕”还有一说是指一个特殊的农民——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在陶渊明那里,“耕”也有了隐士的含义。

“读”排在最后,是因为古代当不了官的读书人地位不是很高,元代就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将读书人排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清代赵翼《陔馀丛考·九儒十丐》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将读书人前面的娼换成了民,算是给读书人留了一点面子。

太公渭水垂钓有避世不出之意/高密年画

钓钓钓大鱼不到小鱼到/高密年画

文王率太子至太公慨然论道/高密年画

世称太公八十遇文王即此也/高密年画

这一组年画为《渭水河》系列,讲述的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姜太公出身寒微,前半生在外求学多年,虽然满腹经纶,三韬六略无所不通,但商王朝已经腐败不堪,姜尚历经坎坷,穷困潦倒,择主不遇,一直飘游不定,英雄无用武之地,就连他老婆也嫌弃他,最后离他而去。

后来,他听说西岐周文王贤明,便迁移到渭水北岸的磻溪隐居起来,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于,“姜太公钓鱼”,钓到了周文王,姜太公成了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死后,他又成了武王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辅周灭商的西周开国元勋,被周武王尊为“相父”。姜太公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也是齐文化的创始人。

周文王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他礼贤下士,因此许多才俊之士如太颠、辛甲、闳夭、散宜生等纷纷前来投奔,连邻近的诸侯小国也都来臣服。但他觉得自己身边虽是人才济济,却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帅才。周文王天天想着访贤人辅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周文王梦见一只飞熊向他扑来,惊醒后,召大夫散宜生详解,以周易卜算,占为得贤之兆。

周文王访贤辅佐治国心切,次日,就坐上车,带着卫队出发了。来到渭水边,看见一个七八十岁、须发斑白的老人坐在河边。老人对于走过的车马卫队置若罔闻,稳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钓鱼,口中还念念有词。周文王再向前一看,发现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挺远,而且鱼钩是直的,上面也没有鱼饵。文王觉得此人非比寻常,于是就和老人攀谈起来。

交谈中文王得知老人名叫姜尚,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姜太公。文王发现姜尚谈吐非凡、学识渊博,兵法战策无所不通,便高兴地要求其辅佐。

这组年画表现的就是周文王遇到姜太公的故事。

善教子/高密年画

能咏诗/高密年画

这两张年画都是描绘老人教育孩子的,所谓望子成龙,所谓孺子可教也,都在这两张年画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洗砚鱼吞墨/高密年画

烹茶鹤避烟/高密年画

这两幅年画取材自魏野的诗:


达人轻禄位,居住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魏野出生于960年,一生以农耕、编织为业,闲暇时刻苦读书、弹琴赋诗,乐于清贫,自筑窑洞居住,曰“乐天洞”。魏野耕作之余,植竹栽树,种草养花,引泉环绕,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桃杏满院,鸟语花香。魏野在此悠然自得,快乐无比,雅号“草堂居士”。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这两句写的是闲庭雅致。洗砚鱼吞墨,交代了诗人诗书自娱的旷达,养鱼自观的闲雅兴趣。烹茶鹤避烟,写的是作者煮茶弄鹤的清心雅趣。所用砚、墨、鱼、茶、鹤,都是雅洁意象,是典型的文人书斋生活、隐逸志趣的写照。

女儿习武/民初武强年画

大战山海关/民初武强年画

清末,出现了一批爱国年画和革命历史年画,其中有表现义和团运动和反侵略战争的《三军水陆操演图》《天津大沽口失陷》《捉拿倭俄奸正法》《义和团大破洋兵》,表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还有《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女儿习武》《万童习武》等等,表现甲午战争的有《炮打日本国》,此外,还有《大战天津图》《德日争夺青岛图》等,这些爱国题材凝聚了民族精神,激起国人奋起反抗。

木版年画中那些表现特殊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描写民国初年直奉战争的《大战山海关》等,有些当时就属查禁品种,收藏价值很高,研究价值也很高。此外还有变法题材的《捉拿康有为》,介绍西方新科技在中国应用的《唐山真迹图》《上海火车站》《天津马路图》等,这些时事年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富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