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顾恺之《洛神赋图》
公元220年,一名才高八斗的“文艺男”在路过洛水的时候,邂逅了洛水女神。女神在烟波浩渺的水上飘忽徘徊,优美绰约的风姿令“文艺男”心神荡漾。可惜人神殊途,这注定是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在与女神依依不舍分离后,情思恍惚的“文艺男”提笔撰文,纪念这次美丽的相遇。“文艺男”名叫曹植。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洛神赋》。
若干年后,一位大画家读到了《洛神赋》,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动在他心中翻涌。画家决定用画笔再现这篇优美的文字。于是,又一件旷世名作诞生了——这就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这幅画的原作早已佚失,不过后来的很多画家都临摹过它。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摹本保存得最为完好(图14-1)。
图14—1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北宋摹本)绢本设色27.1厘米×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洛神赋图》是一幅长长的手卷,和顾恺之的另外两件传世作品《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形式一样。不过它与那两件作品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拿《列女仁智图》来说,长卷里包含了好几个故事场景,一个场景描绘一位杰出女性,场景间彼此独立,没有关联。而《洛神赋图》中的场景却是递进的,按时间顺序描绘了整个故事:水边相遇、心生爱恋、人神殊途、黯然离别、怅怅回望。当你从最右端将画卷缓缓打开,这动人的一幕幕就会次第展现在你的眼前,仿佛观看一场爱情电影。据说,这种用连续的图画讲故事的方式是中国画家从印度的佛教绘画中学来的。没有什么比连环画更适合表现佛祖的生平故事了。
在《洛神赋图》中,画家按照故事情节把画面分隔成一系列空间单元。他采用的间隔元素很特别,是山石树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属于山水画。可是,跟人物画相比,山水画起步却很晚,而且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的。这幅画中小山、岩石、树丛看上去幼稚古朴,大小不成比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故事情节,或者烘托中心人物。画家关心的大概还是故事本身吧。独立存在的山水画要在后世才出现。
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在描绘曹植和洛神邂逅的一段画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物象:飞鸟、巨龙、菊花、松树、太阳、月亮,还有莲花。还记得曹植在《洛神赋》里是如何赞美女神的吗?她的形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她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若轻云之蔽月”,浮动飘忽“若流风之回雪”;远远望去“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视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一系列的比喻让顾恺之犯难,他想了个简单的法子,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翩若惊鸿”就画两只鸟,“婉若游龙”就画一条龙,这样的图示手法虽然稚气,倒也可爱。
中国的人物画里从不缺少女性的身影。不过在《洛神赋图》出现之前,绘画里的女子大都是作为道德典范出现的,是用来说教,而不是用来欣赏的。就拿《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中的女性来说,看画的人需要关注的不是她们的外表,而是她们的品德。《洛神赋图》则是一个创新,它借助浪漫的爱情故事摆脱了说教的传统,塑造了完全审美化的女性形象。洛神不是来感化,而是来打动我们的:她凌波微步,款款而行;微微一笑,倾国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