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之《乐舞百戏图》
想要了解历史,除了阅读文字史料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观看图像。在书面档案非常缺乏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时期,图像几乎是唯一的证据:我们通过半坡彩陶上的图案推测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借助岩石上的绘画窥探原始狩猎部落的心理。即使在文献丰富的社会,图像仍是宝贵的证据。有的时候一幅绘画透露的信息胜过千言万语。比方说,杂技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汉代时称为“百戏”。百戏具体有哪些项目?表演形态又是什么样的?在东汉的壁画《乐舞百戏图》(图6-1)中就有生动直观的展示。
图6-1 [东汉]《乐舞百戏图》壁画 80厘米×110厘米1971年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汉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摄影)
画面的中央绘有一面大鼓,两边各有一个人,手执鼓槌,使劲擂击。在咚咚的鼓声中,精彩的表演拉开了序幕。一个人轻松自如地将五个球轮流抛向空中,这叫“弄丸”;一个人跳跃着将宝剑抛向空中,再用手抓住,这叫“飞剑”;一个人两脚立在踏鼓上,把一个沉重的车轮抛向空中,这叫“舞轮”。再来看一个惊险项目:一个人仰卧在地上,头向后仰,口中含着一根木杆,木杆上装一根横木,横木中央骑着一个童子模样的人,横木的两侧还各有一个人,呈反弓倒挂姿势。这叫作“童技”,据说是模拟农村孩子爬树摘果子而发明的。在画面的最前方有几张叠在一起的几案,表演者倒立其上,这叫作“安息五案”。安息是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汉代疆域辽阔,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开始了交流,这种杂技应该是从波斯传来的。
在画面的右边有九位乐师,有的弄箫,有的吹笙,有的吹埙,有的弹瑟,为表演者伴奏。在画面的上方,一对男女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男子梳着高高的发髻,赤着胳膊,体态雄壮;女子手执飘带,夭矫凌空,身姿婀娜。由此可见,在汉代,杂技和歌舞往往混合在一起表演,并有器乐伴奏。
《乐舞百戏图》中人物虽然繁多,但几乎都是独立地放置在中性的背景上,但对舞的男女(图6-2)却是例外。画家以两种方法将人物连贯在一起:一是通过两人表情的交流,二是通过充满默契的舞蹈动作和彼此呼应的身体姿态。根据中国的绘画传统,画家几乎不可能对着真实的场景写生,这幅画显示出了细致观察取得的效果。
图6-2 《乐舞百戏图》(局部)
《乐舞百戏图》是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一座东汉墓葬中的壁画。墓的主人是汉帝国派驻边疆的一位军政大员。如果这座墓没有发掘,我们永远不会看到这幅壁画。换句话说,除了亡者的魂灵之外,它无意给其他人观看。汉代人认为人死之后会住在阴间的家园,在那里亡者将继续享受类似人间的美好生活。一个人住太寂寞,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有权有势的人死后会让奴隶陪葬。这种行为过于残忍,于是艺术就来帮忙,用图像代替活生生的人。在和林格尔的壁画中有繁华的城市(图6-3)、富庶的庄园(图6-4)、肥壮的战马、威武的军队、挂满鸡鸭鱼肉的厨房(图6-5),还有战士、农夫、奴仆、厨子等各类人物形象,它们将确保墓主人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过着衣食丰足的生活。光有物质享受还不行,还得有娱乐,于是杂技歌舞的场面也被绘制在了墓室的墙壁上。在《乐舞百戏图》的左上角有一组观看表演的人,身着红衣的墓主人就坐在中间,永远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精彩的演出。
图6-3 [东汉]《宁城图》壁画 120厘米×130厘米1971年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摄影)
图6-4 [东汉]《庄园图》壁画 1971年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摄影)
图6-5 [东汉]《庄园厨炊图》壁画 1971年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