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成就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物流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国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建立,物流与供应链模式得到创新发展,物流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此外,我国物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体制也逐步优化,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物流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市场规模显著扩大,社会物流总额大幅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稳步下降,快递市场规模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一,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均居世界前列。
1991(2)—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从3.02万亿元和0.52万亿元,增长到283.1万亿元和13.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3%和12.8%,分别增长了92.7倍和24.6倍。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3)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4)。1991—201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费用如图1-1所示。

图1-1 1991—201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费用
资料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10—2018)相关数据整理。
1991—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3.6%下降到14.8%,下降将近9个百分点;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从2360元减少到1480元,下降了880元。1991—201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如图1-2所示。

图1-2 1991—201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2010—2018)、《中国统计年鉴》(2018)相关数据整理。
1989—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5)从247.3万件增加到507.1亿件,年均增长40.8%,增长超过了2万倍。2014年,中国快递市场以139.6亿件的业务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此后稳居全球首位。1989—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及增长率如图1-3所示。

图1-3 1989—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9-04-30.
根据Armstrong & Associates,Inc.(6)公布的数据,我国在2012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第三方物流市场。2017年,我国第三方物流总收入为1803亿美元,居全球第二,占亚太地区第三方物流总收入的54.8%,占全球总收入的20.7%。
1978—2018年,我国的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从24.89亿吨和0.98万亿吨公里增长至506.29亿吨和19.94万亿吨公里,年均增长率均为7.8%,均增长了19.3倍。2017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一,民航货邮周转量和铁路货运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1978年与2018年中国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对比如表1-1所示。
表1-1 1978年与2018年中国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对比

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统计数据始于1979年。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综上,2017年中国物流业部分指标世界排名如表1-2所示。
表1-2 2017年中国物流业部分指标世界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1_1622071.html,上网时间2019年3月)、《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Armstrong & Associates,Inc.相关数据整理。
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营业总里程、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居世界前列,“五纵五横”(7)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仓储面积平稳增长,物流园区规模持续增长,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正加快构建。
铁路方面,1978—201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由5.17万公里增加到13.1万公里,增长了1.5倍;铁路密度由53.3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36.0公里/万平方公里。2018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9万公里以上,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位居世界第一;电气化铁路里程和复线铁路里程分别为9.2万公里和7.6万公里,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达70.0%和58.0%(8)。2017年我国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是68.2%和56.5%,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目前,京津冀至西北、长三角、珠三角、西北、西南,长三角至西北、成渝、云贵、珠三角,珠三角至西南,山东半岛至西北,西北至西南等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货运铁路网正在形成(9)。
公路方面,1978—2018年,我国公路里程从89.02万公里增加到484.65万公里,年均增长4.3%,增长了4.4倍;公路密度从9.2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50.48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高速公路总里程从1998年的147公里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14.26万公里,年均增长41.0%,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一,覆盖了全国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目前,“五纵七横”(10)国道主干线全面贯通,“7918”(11)高速公路网正在推进建设。
港口方面,1978—2018年,我国生产用码头泊位数从735个增加到23919个,年均增长9.1%,增长了31.5倍;万吨级泊位数从133个增加到2444个,年均增长7.5%,增长了17.4倍。2018年,上海、宁波舟山、深圳、广州、香港、青岛和天津共7个港口的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港口前十位(12)。长江干线、京杭运河等多个内河航道相继得到治理,“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13)的内河航道体系初步建成,航道等级(14)逐步提高,长江成为世界运量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
机场方面,1978—2018年,我国机场数量从70个增加到的235个,增长了2倍以上,其中,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货邮吞吐量近十年稳居世界前三;航线数量从1979年的174条增加到2017年的4418条,年均增长8.9%,增长了24.4倍;航线里程从1978年的14.89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748.3万公里,年均增长10.6%,增长了49倍。我国初步形成了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分工合作、合理布局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网络,以及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三大主要枢纽,成都、西安等区域枢纽和门户枢纽为核心节点的轴辐式航线网络。
仓库与物流园区方面,我国的仓库竣工面积稳步增加,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营业性通用仓库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15),2018年冷库总量将达5238万吨,折合1.3亿立方米(16)。自1998年第一个物流园区建立以来,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拥有规模以上各类物流园区共计1638家(17)。除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物流园区外,还出现了电商、快递、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园区。同时,智慧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新型物流园区加速推进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一批全国性物流园区加快模式复制和联盟合作,构建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
国际物流网络方面,2008年,我国第一条国际高速公路“昆曼公路”开通,此后我国陆续与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缅甸等沿线国家建立了跨境公路,现已开通中吉乌和中哈俄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线路,通往中亚、西亚的国际道路运输通道格局初步形成(18)。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中国企业在34个国家参与了42个港口的建设和经营,其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地区,即“海上丝绸之路”的西线和南线(19)。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纷纷布局海外仓网络,仅京东物流就已在五大洲设立超过110多个海外仓(20)。“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开展大力合作,国际货运通道迅速打通。目前,我国与俄罗斯、越南、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设了国际铁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从2011年的17列增长到2018年累计开行突破120000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21)。
三、物流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物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追赶或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也在不断涌现。
物流企业数量与企业规模大幅增加。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家现代意义物流企业成立至今,全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数已近40万家(22)。2005—2018年,我国A级物流企业从26家增长到5680家,年均增长51.3%,增长了217倍(23);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5A级企业从9家增加到310家。2005—2018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最低的企业的营业收入从2.6亿元提高到29.6亿元,增长了10倍以上;排名最高的企业的营业收入从934.7亿元提高到1786.2亿元,增加了851.5亿元;物流业务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从3个增加到23个。
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例如,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集成了原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海船务的优势资源,在中国境内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拥有500多个销售和服务网点,形成了遍及中国、辐射全球的服务网络系统,成为我国领先的国际化物流企业。作为中国首批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远成集团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独具特色的综合物流体系,旗下拥有远成物流、远成快运、远成供应链、远成物流城和远成冷链五大业务板块。我国第一家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以物流名称注册的企业集团——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已在全国1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在全国20个中心城市投资兴建了25个大型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业务运作网络和信息网络,与红牛、联合利华、宝洁、强生、三星等世界500强及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成为我国知名的物流企业。
涌现一批追赶或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在2018年世界500强排名中,经营邮政快递业务的中国邮政集团位列第113位,从事生产资料流通的天津物产集团位列第132位,从事大宗商品流通服务的物产中大集团位列第270位,从事远洋运输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335位(24)。在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50强排名中,2013年,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进入榜单前十,此后连续五年位列前十强(25)。在2018年全球货运企业50强排名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三,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14位,顺丰速运位列第20位(26)。在2018年的全球海运货代企业50强排名中,中国有15家货代公司上榜,其中,中外运位列第二,嘉里物流位列第七(27)。在2018年全球班轮公司排名中,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三(28)。
四、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物流需求的高速增长和物流需求市场的逐渐细分,我国在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商贸物流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农产品物流领域,建成了一批覆盖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区域、具备一定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的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园区,节点的集散功能进一步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制造业物流领域,物流企业积极融入制造供应链,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物流仓配一体化、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与制造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在装备制造、钢铁、电子、化工、建材、汽车、家电、轻工、食品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知名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和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典型示范企业。
商贸物流领域,物流网络加快向中小城市延伸,向农村乡镇下沉,向居民社区拓展,商贸物流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及时送”“定时达”等个性化服务以及“门到门”等一站式服务更加普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商物流保持较快增长,电商物流企业主体从快递、邮政、运输、仓储等行业向生产、流通等行业扩展,与电子商务企业相互渗透和融合速度加快,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型、平台型、企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模式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知名电商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五、物流与供应链模式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经济模式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了物流行业在信息共享、运营组织、平台交易等方面的自动化、无人化和智慧化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流通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物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基于“互联网+物流”“互联网+供应链服务”的平台运营与共享服务模式。
各类公路货运、共同配送平台不断涌现。形成了以中介服务为业务核心的干线“车货匹配”平台、以车辆服务为业务核心的干线“车队管理”平台、以线路合作为业务核心的干线“专线加盟”平台、以“枢纽+干线”为业务核心的干线“网络加盟”平台、以枢纽服务为业务核心的干线“园区服务”平台和以同城店配、宅配为业务核心的“城市配送”平台。依托各类平台,我国物流企业不断开拓共享物流资源服务创新模式,形成了共享货运信息资源、共享末端配送资源、共享仓储设施资源和共享仓储装备与单元化器具资源等共享物流新模式。
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及供应链生态圈快速兴起。物流与供应链企业积极打造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关联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如集中采购、分销执行、物流服务、平台交易、融资支付等,服务各类企业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的需要。一批供应链协同平台、供应链交易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和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一些专业化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还不断升级,通过覆盖全产业链(生态链),构建跨界融合、共享共生的供应链商业生态圈。
六、物流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2000年以前,我国的物流装备主要是简单的机械工具,之后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全面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涌现了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物流机器人等物流装备。
运输工具数量大幅增长。1978—2018年,我国载货汽车数量从14.8万辆增加到1355.82万辆,增长了90.6倍;铁路货车从25.36万辆增加到83.0万辆,增长了2.3倍;机动船舶从2.83万艘增加到12.58万艘,增长了3.4倍。
运输工具向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2018年,我国营业性载货汽车平均吨位数达9.49吨位,比1986年增长了3.62吨位,其中大型载货汽车吨位数占总吨位数的94.2%;专业载货汽车从无到有,1978年的14.8万辆载货汽车均为普通载货汽车,2018年的1355.82万辆载货汽车中,专用货车为52.63万辆,牵引车为237.67万辆,挂车为248.76万辆。水上运输船舶平均净载重量从1978年的154.88吨/艘,增加到2018年的1833.23吨/艘,增长了10.84倍(29)。
物流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货运电力机车自动驾驶系统,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智能挂车、无人车等绿色化、智能化的汽车逐步应用和推广;电动叉车、仓储叉车、新能源叉车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内燃叉车的占比开始降低,行业结构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调整(30);大型专业化码头的装卸设备、特种船舶、集装箱成套设备等制造技术世界领先,上海洋山港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顺丰、菜鸟、京东等企业相继研发了无人机并取得明显成效,京东建成了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阿里巴巴、苏宁、唯品会等大型电商陆续使用无人仓储和无人配送系统,我国无人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领先世界。
七、物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陆续出台物流政策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引导,从各类指导意见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物流政策与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不仅使我国物流业在国家产业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且也为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出台了一系列引导物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2009年,我国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全国物流发展规划,将发展物流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显著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更成为我国物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我国还陆续出台了《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国家级专项规划,为我国物流细分行业的发展及物流园区、物流枢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形成了引导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份有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此后,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2017年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是国务院颁发的首个供应链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将供应链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标志着我国进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展的新时代。
物流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由国家标准委牵头,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初步建立了物流标准体系、物流通用类标准和专业类标准,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业标准短缺和滞后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出台《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确立了以物流基础通用标准、公共类和专业类物流标准为主体结构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物流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2015年,国家标准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六项主要任务、八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基础类、通用类、专业类物流标准的修订,这对于适应我国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物流技术不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八、物流管理体制逐步优化
形成了综合交通管理新体制。成立于1949年的交通部最初主要负责全国水路和公路交通的行业管理。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原交通部的基础上组建交通运输部,国家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均划归交通运输部管理。2013年的机构改革撤销了铁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至此,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全部纳入交通运输部管理,初步形成了中国的综合交通管理新体制。
创建了全国物流协调管理的新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国现代物流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现代物流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单位)、商务部、原铁道部、原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民航总局、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15个部门和单位。此后,先后建立了办公室工作规则、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各地物流工作牵头部门联系制度,各部门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基本形成了横向沟通顺畅、纵向联系方便的物流工作网络,改善了物流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各部门分散管理和协调难的问题,对促进现代物流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