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物流的发展环境
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再次放缓,不同经济体增速分化明显,全球贸易摩擦明显加剧,为我国物流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我国政府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物流业加快提质增效提出了新要求。
一、全球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全球贸易摩擦明显加剧
(一)全球经济增长分化明显
2018年,全球经济总体实现温和增长,但未能延续2017年的同步强劲回升态势,而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且大多数国家增速有所回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8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7%,与2017年持平(1)。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只有美国受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经济增速略有上升,欧元区和日本等其他经济体均出现增速回落现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除印度、巴西等少数国家外,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14—2018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2014—2018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1月、2016年1月、2017年1月、2018年1月)相关数据整理。
(二)全球贸易摩擦集中爆发
2018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升温,特别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挑起贸易摩擦,先后单方面宣布对包括欧盟、墨西哥、加拿大、土耳其、中国等在内的多个经济体加征关税,各国也纷纷对美国发起大规模反制措施。2018年1—9月,世界范围内生效的加征关税行为约为14个,其中,美国主动发起的加征关税行为6个,其余为其他国家对美国进行的反制措施,加征关税行为涉及总金额约4395亿美元(2)。贸易摩擦的加剧对全球贸易造成明显损害,2018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至3.0%,远低于2017年的4.6%(3)。2015—2018年世界贸易增长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 2015—2018年世界贸易增长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WTO. Global trade growth loses momentum as trade tensions persist [EB/OL]. [2019-04-02].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19_e/pr837_e.htm.相关数据整理。
二、国民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18年,我国政府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万亿元,达到90.0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比上年放缓0.3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年底,国民经济增速已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6.4%~7.0%区间,显示出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性明显增强。2006—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如图2-1所示。

图2-1 2006—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情况
注: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64644元,接近1万美元,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人均GDP已全部超过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7.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4%。
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消费升级态势明显,生活必需品消费占比下降,高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消费明显增加。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我国居民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4)。全年进口化妆品657亿元,增长67.5%;进口水、海产品794亿元,增长39.9%(5)。二是逐渐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主要统计实物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增速趋缓,医疗、旅游等服务消费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零售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消费者的购物环境日益便利化,购物习惯也随之呈现出碎片化、全渠道、全天候等特点。四是由于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以及不同区域消费者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我国消费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提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于2018—2020年期间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2018年,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力措施,实现了三大攻坚战的良好开局。一是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8年,宏观杠杆率趋稳,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二是深入推进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电商扶贫、产销对接扶贫、劳务扶贫等,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总计减少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三是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大力优化能源和运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途径,2018年我国能耗强度继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比重上升,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持续提高。
(二)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2018年,我国继续加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 & 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1.6%,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6.1%和11.1%。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1.7%和8.9%,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以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3.2个百分点。
(三)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是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通过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等措施,使企业营商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减税降费方面,我国降低了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实施了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降低或停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大力推动降低用电、用网、物流等成本,全年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约1.3万亿元,有效地降低了营商成本。
“放管服”改革方面,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此外,“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推开,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2018年11月,世界银行发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总体排名比上年上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所获最好名次。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唯一进入2019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单的经济体。
四、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主动扩大高水平开放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全年我国与60余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亚投行新纳入9名成员,新批准10个国家的11个项目;项目贷款额总计33亿多美元,覆盖了交通、能源、电信、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出台优化、调整、对接策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如,山西、北京出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江苏、江西、陕西、广西、天津等省市印发了2018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要点,辽宁发布了“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等。
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外贸整体增速3.7个百分点。中欧班列全年开行6363列,同比增长73%,运送货物54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增加13个,目的地新增2个欧洲国家的8个城市。此外,还有一大批我国企业参与投资、承建和运营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新开工、完成建设或开通运营。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正式开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开工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具备完全作业能力,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主体完工,连接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开通运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竣工,沙特麦麦高铁投入运营,蒙古国首座互通立交桥主桥通车。
(二)大幅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激发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
201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推出22项重大开放措施,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制造、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此次负面清单修订的总原则是以更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不仅清单长度缩短,更重要的是推动重点领域开放。
大力度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激发了新一轮外资投资热潮。2018年,在全球跨国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全年新设外资企业6万余家,同比增长69.8%;实际使用外资1350亿美元,同比增长3%。沈阳华晨宝马、上海特斯拉、惠州巴斯夫、惠州中海壳牌、西安三星闪存芯片、嘉善沃克斯锂电池等一批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落地,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和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诞生。
(三)加大自贸试验区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对外开放制度创新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平台。2018年,我国着眼于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继续加大自贸试验区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对外开放制度创新。
2018年4月,我国第12个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试验区获批成立。该自贸区是我国迄今面积最大、第一个全域性的自贸试验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生态绿色发展新模式,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力争取得更多制度创新成果。
2018年5月,我国广东、天津、福建三家第二批获批的自贸试验区迎来三年窗口期。国务院统一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三家自贸区改革开放的方案,要求三家自贸区到2020年,率先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此外,首个获批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在2018年推出服务贸易首张“负面清单”。第三批获批的7个自贸试验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虽然设立时间只有一年,也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四)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扩大进口对于更好实现进出口平衡发展、降低贸易顺差、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补齐高品质货物进口不足的短板等具有重要意义。自2015年以来,我国一直持续扩大进口,进口已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主动力。2018年,我国又采取多项举措鼓励进口发展,如连续四次主动下调关税水平,举办全球首届进口博览会,培育进口促进平台,优化进口通关流程,降低进口环节的制度性成本,加快改善国内的营商环境等,主动扩大进口取得明显实效。全年进口1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远高于7.1%的出口增速;贸易顺差2.33万亿元,减少18.3%。2013—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情况如图2-2所示。

图2-2 2013—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五、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雄安新区建设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其建设进展顺利。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奠定了基础。此外,京津冀三省市还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协同对接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如,2018年,北京全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6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04个;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投资方来自北京的企业453家,占该区全年招商项目的40%;河北省接纳北京迁出企业170户,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沧州明珠商贸城等累计签约引进北京商户4万余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园区共建工作有序推进。
(二)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市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带
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岸各省市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一是沿岸各省市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如,长三角地区建立了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及长三角航道、码头及船舶污染动态数据共享平台,共同开展长江口相关开发规划修编,共同建设长江口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沿岸各省市共同打造长江黄金水道。黄金水道建设全面提速。如,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江苏省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2018—2035年)》;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实现贯通并投入试运行,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开工,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提前半年开工。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6)是我国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到各方积极推动,迈出实质性步伐。首先,中央成立了高层统筹决策和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湾区内珠三角九市也分别建立了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率先推进,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先后开通。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连通了香港与内地44个城市,将有力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桥的建成,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距离,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年11月,为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政府决定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目前,长三角在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面都是国内先行示范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龙头与核心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升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形成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带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