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逆流:香港近代社会影像1960—198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填海造地

1960年1月,官塘工業區填海工程全部完成,已建成工廠75座及若干座商業中心,包括政府合署、郵局、生死註冊署、市政事務署及勞工署等政府建築亦陸續興建。介乎淘化大同廠房至佐敦谷之間的一段官塘道亦開始建築。當年,已闢成八條馬路,亦有十座徙置大廈落成。

官塘的發展於1964年大致完成,同年易名為“觀塘”。

1960年2月,政府開始在金鐘區舊海軍船塢的沿岸地段,開闢夏慤道,包括部分舊船塢、水警碼頭及軍器廠街碼頭亦陸續拆卸。

同年,正在興建的政府廉租屋有蘇屋邨及彩虹邨。而房屋協會亦在興建深水埗營盤街的李鄭屋邨、紅磡馬頭圍道、官塘,以及港島的健康邨、丹拿山、北角及筲箕灣等地興建包括花園大廈及明華大廈等廉租屋。

同年11月,政府開始清拆何文田木屋區,近3萬人受影響,其中有1萬人為“黑市”住戶。其鄰近山谷道的木屋區亦拆卸,以興建廉租屋。

李鄭屋邨徙置區及右上方的廉租屋蘇屋邨,約1960年。

徙置區市集內的居民,約1965年。

1960年代初,九龍的工業區有荔枝角、長沙灣、土瓜灣、新蒲崗、牛頭角及官塘。

1961年11月6日,官塘一幅大地段開投,底價335萬元,每呎地價為35元。

同時,當局限令多個灣頭的住家艇,限期移居陸上。

1961年底,當局在橫頭坊(橫頭磡)開闢徙置區。

同年,徙置事務處將部分調景嶺地段改闢為徙置區,居民反對,實行罷市罷課抗議。

1962年12月9日,蘇屋邨一帶街道有近萬人露宿,輪候該廉租屋的申請登記。

1963年,為解決中區的交通擠塞,開始進行由愛丁堡廣場起,至上環林士街的填海工程。1964年5月1日,當局亦着手進行由舊海軍船塢至波斯富街,沿告士打道伸出至吉列島(後改名奇力島)範圍的填海工程,全部工程於1969年完成。

1964年8月28日,海軍船塢地皮共劃分為17幅,陸續推出供投標。

正進行填海的中環,1963年。仍見位於畢打街口的卜公碼頭。

慶祝雙十節期間的調景嶺,1988年。(圖片由何其銳先生提供)

由部分啟德機場及跑道轉變而成的新蒲崗,即將興建工廠大廈及民居,右方為彩虹道。約1961年。

在第二代卜公碼頭前端垂釣的市民,約1973年。

1963年,當局大力發展柴灣,闢建可容納近28,000人的徙置區,以及容納原設於寮屋之小型工業的工廠大廈。該等小型單位由1957年時的198平方呎提升至256平方呎。

同年,可容納43,000多人的彩虹邨廉租屋開始入伙,由港督柏立基主禮。1965年4月22日,以及8月12日,馬頭圍邨以及全港最大的慈雲山徙置區先後入伙,皆由港督主禮。

1966年2月10日,筲箕灣明華大廈廉租屋落成入伙。

一直皆為封閉道路的雲咸街,於1964年11月2日開放行車,兩天後隨即發生兩死一傷的嚴重車禍。

1966年5月27日,港督主持重建落成之皇后像廣場揭幕,該公眾廣場是由香港政府及滙豐銀行提供地段而構建者。

1967年8月4日,木棉道(後來改名紅棉路)連天橋,正式啟用。

1968年10月29日,護督祁濟時主持荔枝角大橋,以及連接的葵涌道啟用禮。

同年9月27日,共有7,788個單位,可容納53,000多人的薄扶林廉租屋華富邨開始入伙。

始於1952年,歷時17年、由愛丁堡廣場一帶開始至摩利臣街的中上環填海工程,於1969年全部完成。干諾道中被擴闊為一條雙程四線行車的大道,並在新海旁興建多座碼頭。

由銅鑼灣望灣仔填海區,約1968年。

約1970年的尖沙咀迄至旺角的景象。海運大廈左方的九龍倉即將拆卸以興建包括海洋中心等“海港城”的建築羣,正中可見貨櫃碼頭。

1969年8月5日,政府出租尖沙咀現中港城所在的地段予九龍倉,以興建貨櫃碼頭,為香港的首座。一年後,政府售出葵涌三座貨櫃碼頭的地段。地價不高,但投得者需投入龐大資金進行建設。

1970年6月24日,港督主持尖沙咀拆卸威菲路兵房,改建為九龍公園之典禮。

同年11月,第500座新區(前名徙置區)大廈在藍田(前名鹹田)落成,為第一座個人居住面積達35平方呎的新大廈。這些大廈已接近廉租屋的標準。

1971年4月,清水灣道口的廉租屋坪石邨入伙。

土瓜灣,1969年。正中是土瓜灣道、中左部橫亙的是浙江街,其與下鄉道交界的是“唯一工業大廈”,右上方可見馬頭角道的煤氣廠。(圖片由吳貴龍先生提供)

牛池灣彩虹道(前)、觀塘道(右中)及清水灣道交匯處,約1972年。正中是彩虹邨、右方是坪石邨,右下方軍營部分現時是居屋麗晶花園所在。

馬頭角道,由土瓜灣道向北望,1969年。左方可見煤氣廠及牛房。右方為鶴齡街至龍圖街的11條街道。背景可見馬頭涌道的馬頭圍邨。(圖片由吳貴龍先生提供)

1972年10月18日,港督麥理浩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龐大之“十年建屋計劃”。為達致此目標,在屯門、荃灣、沙田及新界其他地區開拓土地。

政府於1973年收回中區木球場,以改闢建遮打花園。

1973年5月27日,當局宣佈取消“新區”及“廉租屋”的名稱。“新區”易名為“乙類屋邨”,“廉租屋”易名為“甲類屋邨”。

1975年2月17日,在九龍包括通菜街、花園街及順寧道等15條街道,試設“小販認可區”。6月7日,開始劃定擺賣人位置。

約1984年的沙田。左中部為屋苑沙田第一城,右中部運動場旁為禾輋邨廉租屋,右下方為香港體育學院。

九龍寨城東頭村道樓宇的買賣契約,1984年。“買賣見證人”是“九龍城岩(寨城)街坊福利會”的印章。

1977年10月,受地下鐵路工程影響,港九共有19個地區下陷,油麻地有四幢大廈受影響。因地鐵的因素,1978-79年間,多幅拍賣的土地均創高價,樓價及屋租亦同告狂升。

1978年,首批“屋者有其屋”的售價公佈。各區單位中,以何文田的俊民苑最搶手。1980年,包括俊民苑、順緻苑、漁暉苑、穗禾苑及愉城苑等在內的首批“屋者有其屋”入伙。

1980年落成的屯門安定邨,為香港的第100個公共屋邨。

1981年,土地供應委員會向港府提議,成立一“土地發展公司”。公司於1988年1月15日成立,2001年轉變為“市區重建局”。

1982年7月,港府動用逾22億元收回天水圍,並與發展商達成協議,用12年時間,建成一個可容納約13萬人的屋邨。

1984年,中英政府同意,自《聯合聲明》生效日開始,迄至1997年6月30日的過渡期間,每年批出的土地限額為50公頃。賣地收入一半歸香港政府,另一半留交將來的特別行政區政府。

中英政府經過外交接觸後,於1987年1月14日公佈,將全面清拆九龍寨城,闢建為“九龍寨城公園”。俟後,這困擾中港政府多年的“三不管”地帶,徹底改觀。

位於狹窄的龍津路內的“九龍城寨(寨城)業主聯誼會”,約1985年。該會是辦理物業交易者。

約1985年九龍寨城雜亂無章的屋宇。左方為賈炳達道公園,右方為東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