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会计看会计(精装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突破壁垒,当一个会“做生意”的会计

一、做会计的人要会“做生意”

——不懂生意,会计不过是一堆数字

“算盘哥”:我发现一开始从事经营工作的人,后来转行做了会计,其晋升的速度反而快于专业会计出身的人,对此,您怎么看?

“会计叔”:接触过经营的人,通常都具备“做生意”的思维,更能理解财务如何支撑和服务经营,自然成长速度就快。

大部分从事会计工作的朋友,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小部分是先从事了其他工作后,再转行做的会计,这些会计行业中“少数派”的职位升迁,大有迎头赶超前者的势头,有点跨专业引领发展的意思。

不仅是会计行业,这样的例子在其他行业也不鲜见。任正非出身行伍,却引领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马云聚焦IT行业,却改变了传统销售的商业模式。这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是另有隐情?也许奥妙就在于,一种传统更容易打破另一种传统无法自我否定、难以持续发展的瓶颈。

各行各业都有其固有的传统。处于同一行业的公司,会逐渐表现出共性化的特征,这也是差异化和技术领先的竞争策略难以持续奏效的原因,其根本在于行业传统限制了从业人员的思维。

所以,在科技创新主导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华为的军事化管理令其风生水起;区别于传统零售业科层式的流通模式,淘宝越过中间环节,激发了商品贸易的活力。

看起来不相干的传统相互对撞,创造出活力四射的商业模式。创造这样奇迹的无非两类人,一是商界奇才,主动地结合不同传统;二是“逼上梁山”的“困境之徒”,无奈中死马当活马医,却在绝境中闯出一条新路。

“会计叔”:那么,你认为会计的传统是什么,会计创新的诉求有哪些?

“算盘哥”:在未来,单纯的核算和记账不再是会计工作的核心,服务和支撑公司经营,才是会计未来最重要的工作。

从事会计的朋友常说,会计工作最辛苦了,记账、报税、付款、开票,都是会计的事情。端午节、元旦节、国庆节,通通都是会计的“加班节”。时不时还要迎接审计和税务检查,各种压力,不堪重负。如果来生可以重新选择,绝不当会计!

上面是大家对会计工作的普遍感受。

笔者曾遇到一个入职不久的会计,正值年轻气盛,还真就以这番言论,直面老板“交涉”关于工资待遇的问题。按他的描述,过程大概如此:

青年:老板,会计工作很辛苦,我申请每月增加500元工资。

老板:你想涨薪,先说说你都发挥了哪些作用?

青年:作用就是把事情都做完了,而且做得很好。

老板: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公司会辞退你。

青年:公司辞退我,会是公司的损失!

老板:公司再招个会计就行了,有损失的是你。

青年:……

这位青年从老板的问题中找到了突破口——“你的作用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时,青年一定很伤心:自己都要累吐血了,老板却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老板简直“没有人性”!但功利地看,老板的观点是对的。

通常我们将苦劳当功劳,甚至把疲劳也当功劳。对于时刻处在市场竞争中的老板来说,没功劳的统统都是白劳。问题是,一个小会计,能有多大“功劳”?财务工作不就“无过便是功”吗?难不成会计还能创造收入、增加利润?

对!老板就是要会计创造收入、增加利润!

于是,“涨薪青年”深入研究了老板的问题后,找到了突破口,把自己当成老板,像老板一样去管财务。因为“你的作用是什么”本质上是问“你能从哪些方面为老板分忧解难”,会计工作做得再好,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没价值的工作,没价值的事,做到极致也不过是孤芳自赏。

老板关心的是收入、是利润、是现金,核算再精准、报告再完美,不过是锦上添花,老板希望看到的是收入持续增长,资金及时收回,在这个过程中,会计做了多大贡献,老板就认可会计多大的价值。

如何为老板分忧解难,是个技术活,但这位青年做到了,只是用了一种比较“笨”的方式,总结起来,方法是“偷师学艺”,过程中“千辛万苦”,结果是“成效显著”。

“涨薪青年”所在的是一个综合性业务的公司,经营范围广、业务种类多,既有强于其他公司的业务,也有弱于其他公司的业务。青年关注的就是市场竞争力偏弱的业务,从短板入手,琢磨破解之道,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交友。“涨薪青年”通过加入行业协会的方式,找到行业内标杆公司的同行交朋友,这一步是接触“目标”的关键步骤,能否实现关乎成败。

第二步,聊天。和朋友们天南地北地聊天,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第三步,讨教。在人生哲学和诗词歌赋之间引入有价值的话题,比如,“贵公司的业务怎么做得这么好”“回款为何如此迅速”,诸如此类。

第四步,总结。将他人成功的经验整理为商业方案。

第五步,升华。在方案中提取与财会工作相关的内容。

第六步,落地。将财会工作相关的内容,确定为可实操的流程,提交公司管理层,在业务和财务两个层面,同时推动和执行。

第七步,优化。观察方案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有问题的内容。这一步很重要,要是做不好,就会被扣上“纸上谈兵”的帽子。

最后一步,静候佳音。

这位青年当年如此大费周章地折腾一番,不过是为了每月增加500元的工资。但最后,老板还是没有同意,因为这不符合公司的薪酬制度。

合乎薪酬制度的做法是——调整工作岗位,最终,“涨薪青年”每月工资上调了2300元。

至此,关于“青年会计如何涨工资”的案例分享到此结束。

我们当一次“事后诸葛亮”,总结一下“涨薪青年”成功的经验。案例的精华部分,是青年偷师学艺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初级版的“生意经”——通过模仿向竞争对手学习,缩小差距再找机会超越。

青年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试错并坚持前行,用开放而真诚的心态面对困难,凭着对涨工资的一腔热血,逼自己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有意思的是,青年获得成功的过程和会计工作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最终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就是所谓的“功在事外”。

青年把老板的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把老板的生意当作自己的生意,做出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涨工资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会计叔”:通过这位青年的案例,可以看出,会计只有支撑经营,为老板排忧解难,才算发挥了财务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体现了会计的价值。

“算盘哥”:做这些事情时,他不一定有如此高度的认识,但正是这种认真做事、积极做事的态度让他取得了日后的成功。

所以,那些非专业出身的会计从业者,如果在经营活动中历练已久,反而能想出“奇招”解决财会专业的问题。所谓会计工作的创新,就是换个思路做工作,展现财务对经营服务和支撑功能,让老板体会到会计工作的价值,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诉求并不容易满足。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月末,会计拿着辛苦做出的报表和分析出的几十个财务指标,踌躇满志地给老板汇报,听完汇报,老板就说了三个字:“然后呢?”

所有的数据都说完了,哪还有然后?可老板听了一堆数字,头昏脑热,不仅没有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反而更糊涂了。

我们想,要是老板懂财务知识就好了,这样就能理解财务指标所代表的深刻内涵。老板却想,要是会计懂业务就好了,至少说的话能“接地气”。

会计和老板相距咫尺,心却天涯分隔,像是盛大的开幕迎来的却是萧瑟的结局。

会计朋友们一定有过这样的遗憾和抱怨,却不知如何突破,笔者也不例外,直到一位身份“特别”的会计出现。

此人是化学专业出身,入职时的工作,是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后来转行做了会计(你没有看错,他改行当了会计),后来的后来,他成了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财务总监。

就如何向老板汇报财务工作的难题,这位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三跨人才”却从不认为是个问题——因为他基本不说财务数据。

作为财务总监,从来不说财务数据,那说什么?他的观点是:“老板不一定懂财务。生产、销售、市场,这些才是老板能听懂的内容,财务人员应该将会计信息转化为老板能听懂的业务语言。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他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做会计之前,我跑过市场、从事过生产,还负责过回款清欠工作。”

哦,原来是这样,多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一开始就从事会计工作的我们,没做过生产、没跑过市场、没搞过营销,单一的会计工作,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会计的最大问题是——过于“会计”。

理性地看,会计的语言不能引发老板的共鸣,根本在于,老板弄不清会计信息与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但要准确理解财务指标的经济内涵,如果不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完全是盲人摸象。

会计遇到懂财务的老板是幸事,遇到不懂财务的老板是常事。

“算盘哥”:入行就做会计的从业者不可能个个都像“三跨人才”,可以接触众多工作,就算精力够、时间足,公司也不一定给机会,会计要了解业务经营活动的难度实在太大。

“会计叔”:没有机会,我们就创造机会,办法一定是有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三跨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摸索出了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从事过经营相关工作才能具备的优势。所以,他能通过财务指标挖掘业务层面的信息,向老板汇报工作时,自然能切中要害。这一切都以亲身从事过经营工作为前提,但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还得化繁为简,找条捷径到达目的地。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基础是经营活动,而经营活动的内在驱动是业务动因。比如,运输成本的业务动因是运输量,人工成本的业务动因是用工量,招待费的业务动因是商务接待量……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从事经营工作,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业务行为(业务动因)和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获得“三跨人才”那样的技能。

业务动因形成财务结果,但业务动因不会自动遵从公司的财务目标。比如,公司的促销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但促销成本又会拉低销售利润。

业务动因只有通过“经营逻辑”的组织,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公司的“经营逻辑”——公司的业务是什么?这些业务是如何获利的?经营过程中有哪些风险?

我们想要抓住业务动因,弄清经营逻辑,还真得切身参与业务经营。

但这是需要技巧的工作。我们假想一种方式:一名会计走到业务部门,大喊道:我要分解业务动因,重新组织业务逻辑,请你们配合。估计如果这么做,同事之间就没法愉快地交流了。因为业务和财务的价值取向不同,对业务部门来说,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签订更多的合同是工作的重点,至于花多少钱,不是业务部门关心的问题。这样开门见山的方式,看起来效率高,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没有可操作性。

这就得借鉴“涨薪青年”的经验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方法和他的做法如出一辙——还是从交朋友开始,区别在于他是从外部交朋友,我们这次在公司内部交朋友。

这里笔者将自己身边一位朋友的经历作为案例,为各位如何切入经营活动提供一些思路。

有一位会计小蓝,他喜欢和公司的同事交朋友。既然成了朋友,大家总会聊一些关于工作的事,日积月累下来,小蓝就摸索出了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到后来,甚至只要知道做了什么业务,大概也能猜出收入有多少,对应的支出是多少。因为听得多,所以小蓝知道为什么有的业务会赚钱,有的业务会赔钱。工作状态从坐在办公室,被动接收信息,变为走出办公室,了解业务、学习经营、琢磨管理,干得不亦乐乎。

通过与业务部门的同事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如何经营,可以为掌握业务动因,了解财务和经营的关系省去不少精力。要注意的是,业务部门的同事因为信任和案例中的小蓝交流很多“内幕”信息,但如果小蓝就此认为自己掌握了控制业务活动的工具,反过来搞所谓的费用管理、成本控制,最终,只会树立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立情绪。

只有业务和财务相互配合,才能成就最佳管理状态,共赢才是上策。

虽然,这种介入经营的方式和“三跨人才”“涨薪青年”有所区别,但最终结果都是掌握业务和财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会计工作依托于财会理论,起步于基础核算工作,但真正成就会计工作的,却在专业之外、核算之上。看起来与会计不直接相关的内容,恰恰是我们一直寻找的突破点。

总结一下,我们如何以“做生意”的思维开展会计工作。

第一,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决定了会计探寻业务动因的必要性。

比如,公司平均毛利率是15%,这个信息是低效的,我们只了解了公司的总体盈利水平,但没有参照物,无法做价值判断,不知道这15%的毛利率,代表的是经营良好还是经营不佳。

假如,我们知道了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是18%,那么,公司业务的盈利水平是偏低的,属于经营不佳的状态。但这个数据只能为判断毛利率“优劣”提供标准,要找到原因,还需要在经营层面,深入挖掘影响毛利率的业务动因。

这就引出了会计如何“做生意”的第二点——构建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就会计信息评价会计信息,就数字说数字,是我们财务分析时通常出现的问题。会计信息作为经营活动的另一种表述,除非熟知经营活动,否则,是不可能解读出会计信息中的经营内涵。不论多么翔实的会计信息,不与经营活动相结合,信息的使用价值都是低效的。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股评的思路。不论是操盘手还是股评专家,都很少大量分析会计数据,只简单提及几个财务指标,关注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该股票相关的政策和题材,二是购买该只股票的多空力量对比,三是市场大环境。说到底,股评就是在阐述影响股价的“业务动因”。

如果会计能切入经营向老板汇报财务状况,老板一定会觉得耳目一新。当老板能听懂会计在说什么,自然就能弄清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经营决策就能有的放矢。

构建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核心在于转变我们工作的思维方式,不能就数字说数字,而应该以会计信息为原点,构建一张以业务活动为内容的信息网。

这张信息网的半径越大,传递的内容就越多,我们从会计信息中挖掘价值的可能性越大。

如何构建一张融合财务数据和经营活动的信息网呢?

我们以会计信息为原点,首先搭建网络的基本框架(纵轴射线)。纵轴射线的作用是,将会计信息与业务活动(业务动因)连接起来,在纵轴射线的基础上,我们再构造横轴环线。横轴环线的作用是,将不同类型的业务活动(业务动因)连接起来。

会计信息与业务活动之间的关系越准确,信息网的纵轴射线就越稳固;同时,业务活动(业务动因)之间的关系越准确,信息网的横轴环线就越密集。

依托这张信息网,会计信息反映的业务内容就越丰富、越精确。

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亲身了解经营活动,切身体会会计信息和业务动因之间的关系,别无他法。诚如前面提到的三个案例,唯有跳出会计的“三界”和“五行”,才能修得这样的“会计武林绝学”。

会计人员应主动走向经营,多与业务部门的同事沟通交流,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业务,怎么做业务。在构建融合业务和财务的信息网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摸索出业务活动的规律,建立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之间的逻辑思维,才能将会计信息翻译为大家都能明白的大白话,并以“做生意”的思维解读会计信息,其工作自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未来的会计需要立足专业,从财务走向业务,成为业务部门的伙伴和智囊团,用财会专业理论帮助、辅佐、规范经营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唯有这般,我们才能走上会计职业的康庄大道。

“会计叔”:从日常核算上升到管理,再从管理切入经营,确实需要花心思才能做到。总结出会计如何学会“做生意”的具体路径,对大家是很好的启发。

“算盘哥”:在下一节,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什么是“会计的原则”与“生意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