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进一步做好陕西“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今后的两年,是推动陕西省“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工作提出的“追赶超越”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科学审视形势,优化工作布局,加大实施力度,积极谋划和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新的更大的发展。
1.3.1 充分发挥“十三五”规划的引领作用,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增强“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约束性。要充分发挥“十三五”规划对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综合调控功能,使各项政策措施服从和服务于“十三五”规划,确保“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约束性。要注重“十三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要注重中期评估工作的平衡性,对成绩评估要全面客观,对数据反映要真实可靠。
加强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对于“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以及发展目标的执行情况要开展动态跟踪和监测评估,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给陕西省带来的影响,正视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困难,坚决纠正偏离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做法,及时出台有利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举措,全力推动“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
就“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对已经完成的指标应当因地制宜地设定更高的目标值,或者要求其与小康指标体系“升级版”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完善版”的目标接轨;对于按照序时进度稳步推进的指标,要继续强化工作落实,确保能够如期完成;对少部分没有达到序时进度或完成任务有难度的指标,要坚定信心、加强研判、有效应对,立足攻坚克难,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力争全面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3.2 不断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要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力。构建创新生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和杨凌“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二是深化军民、部省、央地融合,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建设,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建设一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与在陕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模式,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全面落实与央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促进央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支持西安光机所建设先导技术研究院,加快“一院一所”模式推广。
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围绕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园区,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拓展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功能,推动市县共享西安科技资源,支持各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推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
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扎实做好“双创”工作。加快建立科技成果众包、众筹平台,支持陕西众创空间等建设。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促进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创造更为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
五是全链条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示范空间、孵化平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更加开放便捷的引才用智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扎实推进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新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六是构建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各类开发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在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专项。发展科技创新中试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在若干产业创新联盟设立“专利池”“版权池”。
1.3.3 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筑牢实体经济基础
一是要持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先进产业集群。继续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先进产业集群。围绕“2021年产能达到300万辆”目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着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推动5G规模组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方面,加快淘汰不达标煤矿,推动钢铁企业重组,关停整改无望的水泥企业。去库存方面,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支持农民进城购房,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落到实处。去杠杆方面,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和投贷联动试点,优化企业资产和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和银行不良贷款率,扩大股权投资规模,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降成本方面,规范清理各类涉企收费,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调整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补短板方面,精心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十项举措,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持续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新产品、新企业和新品牌培育。建设服务平台和特色应用平台,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促进其集聚发展、高端发展、规模发展,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运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研发设计、创新制造和营销环节延伸。通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切实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和规模效益。引导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构建消费促进体系,大力培育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型制造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四是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坚持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推进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与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份,培育民宿旅游、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依托“互联网+”发展信息经济和分享经济,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五是持续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和商标战略,以“质量强、品牌强、标准强、制造强、效益好”为目标提升质量水平,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增加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扩大终端产品消费。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等领域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培育健康、养老、家政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
1.3.4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有序实施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搭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二是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落实财政、税费、用地、电价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逐步健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陕西农业大数据平台,积极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进一步扩大陕西农产品优势品牌影响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积极发展和改造提升设施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完善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综合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
四是遵循发展规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和化肥替代行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要因地制宜,谋划立足长远。有必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现实状况进行分类指导、分别规划,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环境整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树立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聚焦群众所思所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节约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不搞脱离生产生活、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主体性。让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群众参与、群众检验、群众受益的过程,从而使广大农民有更实在、更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五是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切实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扎实兑现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政策,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克“坚中之坚”,开展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加大对深度贫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苏陕扶贫协作,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1.3.5 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省内三大区域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坚持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的思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高科技产业园区配套协作,壮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打造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培育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子。支持陕南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积极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二是深入推进“大西安”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进程。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协作,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深化“一市一策”,支持铜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建设。加强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大小城市培育试点力度,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大力推动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农村产权等方面的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注重产城融合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稳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进一步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四是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发展。调整优化县域工业生产结构,坚决淘汰违规和低效产能,加快能源资源类产业深度转化、向中高端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推进科技与企业深度融合,以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顺应消费升级需求提高县域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抓好知名电商引进和本地电商培育,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加快发展。
1.3.6 更加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全面开放竞争新优势,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抓好“一带一路”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和金融合作五大中心建设。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开展专业招商。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加快建设空港综合保税区,争取设立宝鸡综合保税区,组建西北国际货运航空公司。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设立产业海外发展基金,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和现代农业合作,加快建设在国外的经贸合作园区。继续实施陕西名牌产品出口暨外贸孵化工程,扩大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品出口份额。
二是高起点建设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突出制度创新,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复制推广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经验,创造具有陕西特色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规则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通关机制,搭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一站式作业”。
三是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以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国内外客商聚集,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系统建设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探索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四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把陕西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抓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防止市场垄断。
1.3.7 注重群众实际感受,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儿童早期教育服务、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双一流”和“四个一流”建设,构建高校分类管理、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长效机制。
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持续抓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基本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坚持预防为主,巩固和提升重大疾病专病专防成效。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大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打造秦药品牌。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功能的医养机构,推动医疗与旅游、体育、食品和互联网等行业深度融合。在景区、城市、农村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三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的收入实现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增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初次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理顺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和职工工资的关系,确保劳动报酬增速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相协调。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重点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全力促进就业,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落实援企稳岗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形式转移就业。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运行水平;抓好重点人员参保,帮助困难群体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巩固和提高各类社会保险覆盖率;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第二代社会保障卡推广应用力度,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稳步开展社保基金投资运行,实现保值增值。做好低保、优抚、救助、慈善等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对各市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五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公租房竣工分配入住。研究建立房价统计和市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整顿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3.8 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陕西
一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以关中治污降霾为重点,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联防联控联治,制订新一轮保卫蓝天行动方案,推动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抓好“三河三江”、重点湖库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大力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和饮用水水源,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加强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等综合治理,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置。紧盯陕北石油、陕南尾矿库等重点风险领域,加强日常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二是以秦岭保护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地市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完善秦岭保护规划体系。全面加强对秦岭和62个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和综合整治,彻底整改中央纪委督察指出的秦岭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彻底查处。坚决制止和惩处乱采乱排乱建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力度,扎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督察,探索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新路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三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牵引,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严格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试行生态环境质量损害赔偿制度,全面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延安市、西咸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神木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推广价值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四是强化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持续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污染防治,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积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