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演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价值链转移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价值链转移是将不同的生产环节按世界生产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全球布局,是当前制造业转移的突出特点。高煜、曹大勇研究了全球价值链转移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途径,认为中国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是在全球价值链发生转移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非一体化行为决定的,制造业产品内部生产的垂直化分工,是国际产业不平衡的表现,也是全球价值链的重组。这种全球价值链的重组使得发达国家更强化了制造业的高技术附加值环节。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转移中只是承接了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这次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将可能使中国在世界产业中的地位更趋低端化,获得的分工地位也更加低端化。

以价值链为主要形式的制造业转移使发达国家通过全球价值链整合,加快了它们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速度,也加快了它们对外转移低端制造业的速度。这将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堵塞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源泉。中国在承接制造业价值链转移过程中,大量承接了低端制造业生产环节,成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产零配件的国家。这限制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而技术创新却严重滞后的局面。在全球价值链转移过程中,以外资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模式,形成价值链的纵向挤压,同时显示出国际分工的封闭性特点,使得在价值链转移中,外资企业核心技术难以溢出。中国制造业依靠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困难,同时,中国制造业在低端价值链的锁定效应更加明显,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以低端生产模式参与的,“俘获型”技术生产模式。

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重组,不仅会造成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消费市场和产品标准等方面的差距,还将形成整个制造业的组合性的差距。因为这次全球价值链转移,更多表现为产品工艺、产品功能等链条的升级,较原来工业革命中发生的产业升级所包括的产品升级和效率提升的内涵完全不同。这次全球价值链转移使得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表现在持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以价值链动态重组与治理为核心的综合优势方面。这一优势使得发达国家由原来对市场的垄断优势,转化成了发达国家对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链条的垄断(高煜、曹大勇,2012)。

刘友金、胡黎明等人,从全球价值链转移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和动向,认为全球价值链转移的动因是制造业产品内分工造成的。本轮全球价值链转移的主导方式是产业价值链的跨区域重组。中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过程中,要与国内的制造业转移形成相应的耦合关系,即适应国内制造业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过程,综合考虑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国内制造业由东向西产业转移的匹配,筹划中国地区之间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战略部署。中国利用大国优势,在接受全球价值链转移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在国内不同地区布局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端产业生产体系(刘友金、胡黎明,2011)。刘志彪等从全球价值链转移角度分析中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演变,发现纺织缝制制造业的下游生产企业的动态技术引进,对该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制造业下游生产部门动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就会造成对上游本土装备制造业部门的市场空间的挤压和替代效应。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以出口导向发展的,本土装备制造业产品在本国市场份额较小,缺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正循环机制。下游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导向,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制造环节,受到国外市场的苛刻要求,造成中国出口企业不愿意使用本土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这就出现了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而本土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却没有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本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途径(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2008)。刘贵鹏通过价值链视角研究了企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的分阶段效应,认为全球价值链转移对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以及技术创新都产生相应影响,然而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应用是三个不同的环节。制造业研发投入不等于技术能力的提升;企业有技术能力不一定就能实现技术的有效转化。制造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应用处在不同的价值链条上。通过分阶段研究考察,发现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研发投入资源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总体的技术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不同行业中,技术转化能力也出现一定的差异性。简单制造业的技术转化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依赖资源投入维持简单生产方式。不同规模企业技术转化能力也有所不同,国有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局限性,但在技术转化为产业效率方面并没有明显滞后表现(刘贵鹏、韩先锋、宋文飞,2012)。

制造业价值链转移是由本国所处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本和技术资源要素并不丰裕的情况下,承接制造业转移只能是从低端制造业着手,然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积累起巨额美元外汇储备,制造业多数价值链条仍处于低端环节,这不能仅仅从价值链转移环节寻找原因,更需要从价值链条转移的本质环节寻找答案。究竟是什么遏制了中国价值链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