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虚实
虚实是辨别整体生命系统内在基本状况的纲领。虚证是指正气虚,生命系统中的物质、信息或功能不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简要说明了身体有存在不该有的东西就是实证,缺少该有的东西就是虚证。
《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实是每个身体都存在的客观状况,虚实辨证是对整个生命系统内在状况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判断,虚实两纲的状况决定了寒热、升降等四纲的状况,从因果关系上说,虚实状况是寒热、升降的内在原因,寒热升降是虚实的结果。
虚实两纲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正气和邪气的关系犹如发动机内各种物质的关系,构成发动机的零件是人体的器官,机油汽油是血、精、津液,气是动力和电力,上述零件和物质的磨损和不足,即为正气虚。无用、多余、变质的物质和功能即是病理产物。侵入发动机的异物即为外邪。在这台有病的发动机中,磨损的零件和变质的机油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虚证和实证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可以出现单纯的虚证、单纯的实证、虚实具重、虚实具微、虚甚微实、实甚微虚等状况,可以说,有一分邪气就有一分实证,有一分正虚就有一分虚证。由于内伤病病症出现相对滞后,要达到病症阈点后才有所表现,因此虚实证的判断不能等到病症出现才下诊断,可以据象辨证,尽早发现虚实证的存在,采取扶正祛邪的治则纠正之。
4.1.1 实证
实证是指生命系统存在邪气,邪气是指原来系统中不应当有或太多的物质、信息或功能。邪气有外来的六淫和内生病理产物两大类,外来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内生病理产物分别为气血、津液和饮食代谢失常,停聚而成。气的运行停聚为气滞,“气有余便是火”,气机郁滞还可以内生热邪;血的运行停聚为瘀血;津液停聚为湿、水、饮、痰;饮食停聚成为食积。另外,阴阳偏颇可以出现两种内生邪气:阳虚不能制阴产生内生寒邪,阴虚不能制阳产生内生热邪。这些邪气还能够集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病理产物:气滞瘀血痰湿凝结成为癥瘕肿瘤;湿热凝练成为结石;气血与热邪搏结,血化为脓。
动物本性多贪,人类多数好得恶失、好补恶泻,因而从古至今,人们多重视虚证,忽视实证,所谓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实际上,占人类死亡率前列的均是实证为主的病症,癌症、心脑血管病都是病理产物停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临床上,做好实证辨证对重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种类虽多,中医学对病邪的认识却极为简练扼要。凡机体内存在风邪、寒邪、暑邪、热邪、燥邪、水湿痰饮、食积、气滞、血瘀这些邪气,就是实证。邪气多则实证重,邪气少则实证轻。实证不必相对于正气虚而存在,即正气充足而有少量邪气,仍然属于实证存在,治疗上仍然需要考虑祛邪,以免遗邪为患。
各种邪气都有自己的临床表现,因此实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或急或慢,病程或短或长,只有明确各种实证的概念,抓住其辨证要点,才能了解邪气的性质和数量,进而采取有效的祛除邪气的治法。实证的诊断需要区分邪气的来源。
4.1.1.1 外来的邪气
中医学所谓的外来风、寒、暑、湿、燥、热六种邪气,本质上并不是六种物质,而是机体在外来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六种反应状态。导致这些反应状态的外来致病因素主要有三类:①致病微生物;②物理致病因素;③化学致病因素。
由外来邪气导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病,多数均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初期发病的脏腑多为肺和胃肠,初起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脉象浮,舌苔稍厚等表现,治疗必须以祛邪为主,慎用补法。
风邪致病还会出现喷嚏,咽喉和皮肤瘙痒等症状。
寒邪致病以舌质淡白,恶寒严重为特点。
热邪致病以舌质红、脉数为特点,还容易出现发热、恶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小便色黄、量少。
暑邪是只见于夏天的邪气,症状类似热邪,但是容易出现口渴心烦,气短神疲,肢体困倦。
燥邪出现在秋天或者干燥的环境中,症状表现为皮肤、口唇、鼻腔、咽喉、舌苔干燥(图4.1),口渴饮水,干咳少痰、痰黏难咳,大便燥结。

图4.1 燥证舌象
湿邪致病表现为头重如裹,胸脘痞闷,食欲不佳,大便溏而不爽,小便少,舌苔厚腻(图4.2),脉濡细缓。

图4.2 舌苔厚腻
4.1.1.2 内生的邪气
身体内运行的气血津液和食物如果停滞就从正气异化成邪气,阻滞气血津液和食物的正常运行,属于必须被祛除的病理产物。
(1)气滞证 气是人体内活动能力很强的物质,具有物质性、功能性和信息性。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称为气滞证,也称为气郁证、气结证。气滞的原因有四个方面:①生活失常。生命活动由生物钟控制,维持正常的气血运行。生活失常,起居混乱,导致气机紊乱而气滞,比如:失眠熬夜,夜班工作,连续脑力劳动,昼夜颠倒的生活,都可以导致气滞。②情志不舒。③其他邪气阻滞。④气虚运气无力。气滞证是气病的最基本证型,所以《内经》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气滞证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甚或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疼痛性质可为窜痛、胀痛、攻痛等,痛胀常在嗳气、肠鸣、矢气后减轻,或随情绪的波动而加重或缓解,脉象多弦,舌象主要出现肝郁线。
由于气属阳,气滞证属于实证,气机郁滞不得疏泄,容易形成上逆之势。气逆证主要出现在三个脏腑:肺气上逆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表现为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2)水、湿、痰、饮证 水、湿、痰、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中湿邪既可外感也可以内生,类似于雾状的邪气,能够弥漫于身体任何部位。水饮是性质类似于水的病理产物,停聚于人体的空腔脏器(肠、胸膜腔、肺、气管)和肌肤内。痰是质地黏稠的病理产物,几乎可以停聚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与湿邪的病位广泛弥漫相比,其病位则局限于某一或某几个部位,不会形成弥漫全身的情况。
临床表现:水湿痰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存在共同的症象:来缓去迟,舌体胖,舌质嫩,舌苔腻滑湿润(图4.3),精神困顿,头身困重,不多饮,厌食油腻。

图4.3 舌体淡胖嫩,有齿痕
湿邪还有头重如裹,胸脘痞闷,食欲不佳,大便溏而不爽,小便少,舌苔厚腻,脉濡细缓,经常兼夹热邪的症象。
水饮因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水肿等病。
痰停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表现:痰在肺则咳痰,咳喘,胸闷;痰在心则癫狂神昏;痰在经络则肢体偏瘫;痰结于喉则梅核气;痰蒙清窍则眩晕头重;痰证与各种肿瘤、组织硬化和肿大关系密切。痰证舌苔不但腻而且黏(图4.4),脉象滑弦。

图4.4 痰证舌象
(3)瘀血证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瘀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外力作用于机体,导致血脉损伤,血溢脉外,常见于外伤、手术。②其他邪气阻碍血液运行。③阳气虚弱,运血无力。④久病、重病,病变从功能性损害转变为器质性损害,即所谓“久病入络”。
临床表现:舌质和舌下脉络瘀象对诊断权重较大,舌质表现为紫暗、紫斑、紫点(图4.5),舌下脉络青紫曲张(图4.6)。血瘀证还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则为良、恶性肿瘤,硬化组织,增生组织;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妇女常见痛经,经闭,漏下;病变迁延日久;局部外伤。脉象在此证诊断中权重不大。

图4.5 瘀血舌象

图4.6 舌下络脉瘀紫
(4)食积证 进入胃肠的食物运化失常,停聚胃肠所导致的证。主要病因:①饮食过量;②饮食物(通常是肥甘厚味)不易消化;③素体脾虚,又相对饮食过量。
临床表现:食积证以脘腹痞胀疼痛,纳呆厌食,吞酸嗳腐,呕吐酸馊,大便腐臭,舌苔厚腻,脉滑有力等症为主要表现,多见发病急、病程短,有明确的伤食史。
综上所述,只要身体存在上述邪气或者病理产物,就存在实证。各种邪气还有总体上的表现特点:外感邪气有外感病的发病史(发病急、病程短)及多数舌苔厚的特点;水湿痰饮都有腻、滑苔;瘀血证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瘀点;食积有伤食史及厚腻苔。
4.1.2 虚证
人体的气、血、津液、精等物质的不足状态就是虚证。
虚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先天禀赋不足;②疾病耗损;③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成不足;④各种劳累过度耗损。
虚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虚证建立在《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基础上,即只要生病,就说明相对于邪气而言,正气不足。即便是实证,相对于阴平阳秘而言,也是正气不足。广义的虚证概念使用极少,也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1)气虚证
① 基本症状:神疲,乏力,气短,脉象虚和细。
② 各脏的气虚证通常是气虚证基本症状加上每个脏腑的特殊症状,比如心气虚证通常出现神疲,乏力,气短,脉象虚和细,脉律紊乱,心悸。心肝脾肺肾都有气虚证。
(2)血虚证
① 基本症状: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五白),舌质淡白(图4.7),脉细虚。

图4.7 血虚舌象
② 心肝两脏有血虚证。
(3)津液不足证
① 基本症状——阴虚:口干咽燥,肌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体瘦薄,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舌面干燥(图4.8),脉细、虚、数。
② 津液不足证通常伴有内热证,习惯称为阴虚证。肺、肝、心、肾存在阴虚证。

图4.8 阴虚舌象
(4)精虚证
① 基本症状:成人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早泄、遗精,性欲低下,头发早白,牙齿松动,过早衰老;小儿常见生长发育不良,如行走迟、出牙迟、囟门迟闭、说话迟。脉象细虚,沉取或尺部尤甚。只有肾脏有精虚证。
② 肾精不足舌象:舌质瘦小枯萎,舌苔少(图4.9)。

图4.9 肾精不足舌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