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尿相关之临床意义
足太阳经主表,属膀胱,表与膀胱联系密切。汗从表出,尿从膀胱出,两者同为津液所化,故云:“汗尿同源”。出汗与排尿息息相关,特别在病变时,尤显重要,治疗上利用发汗与利尿的相互作用,颇有临床意义。
1.表与膀胱的功能联系
十二经中足太阳膀胱经在体表分布最广,太阳主表,统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伤寒论》谓太阳病表证不解,病邪可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处“气化则能出矣”,大都从王冰注释说是膀胱气化而排小便。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提出异议:“气化则能出焉,此指汗出,非指小便”。从整体分析,膀胱联系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调节水液代谢,此藏含调节之意,言水液的排出,包括出汗与排尿都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有关,膀胱气化失司可影响表气疏泄。肾与膀胱相表里,《素向·逆调论》言:“肾者水脏,主津液,”故膀胱的气化功能与肾气盛衰有关。又“卫出下焦”,《伤寒尚论辨似》言:“太阳本气从肾中之真阳而温胃,储胸,乘肺德而外托于周身以御冬气,而肾阳分贯于脏腑者,各另开门,而自出其经络,与太阳之表气相合,以御三阳不正之气,要皆从太阳之化以卫身耳,而俱谓之曰卫气者,护卫之义也。”太阳表气本于肾,肾合膀胱,表气通于肺,肺与膀胱通气化,故表与膀胱有密切内在联系。《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言:“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汗与尿有相互调节作用,特别在病变时尤为显著。如肾脏有严重疾患时,汗腺排泄废物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而在散热功能障碍时,汗腺排汗能力显著降低,尿量就会大大地增加。更有意思的,有些“奇症”可用汗尿相关来得到解释。昔曾治一“黄汗”患者,女性,32岁,右上腹阵发性疼痛一周,痛引肩背,剧则呕吐,纳食不进,每剧痛作后则汗出色黄染衣,两手掌如涂黄栀汁。经某医院西药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转诊余处,诊其巩膜无黄染,小便不畅,尿色尚清,心下触痛明显,舌苔白腻,脉弦数,余推敲其症极似胆绞痛,嘱以手掌中黄汗做“三胆”实验,结果显示胆红质阳性,从“汗尿相关”而论,其“黄疸”可随小便而去,亦可从腠理随汗而出。此证属湿热内郁少阳,疏泄受阻,溢于肌肤,治以透表开郁,清热利湿,拟柴胡陷胸汤加减,三剂即症状缓解,黄汗消失,月后复作,再与原方愈之。
2.发汗的祛水效果
治疗水肿病的方法,最早《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水之法。仲景承其法,在《金匮要略·水气病》中明确提出水肿治法“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发其汗即已”。上半身肿者谓“风水”,张锡纯言:“受风水肿者,《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证用其方,服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在《金匮要略》中治疗溢饮(水饮溢于肌表)用发汗法,使用大、小青龙汤,均以麻黄、桂枝为主药发其表,治疗肌肤水肿。《时方妙用》治水肿首方消水圣愈汤亦麻桂配合为主。从目前麻黄的药理研究来看,其主要成分中没有直接明显的发汗与利尿作用,因为中医的遣药配方,并无固定的单向作用,主要是根据“证”的表现,辨证立法,依法立方。否则对麻黄剂治疗有汗之证及尿频,多尿等疾患,就难理解了。麻黄(剂)的发汗利尿并非特异作用,而是表示一个治法,如治疗风水病(急性肾炎水肿),出现表证,除了麻黄剂,其他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等亦有效果。故对中医药的研究不能脱离其理论,中医认为出汗与排尿全赖于气化,麻黄作用亦基于此。《本草正义》言麻黄之泄肺,治里水黄肿,表热黄疸及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冉雪峰言:“水由血中滤出,外出,由皮毛循汗腺为汗,下出,由肾盂经玛氏囊为尿。里气充,斯外之气化,外气化,斯里之水行……方制麻黄,意旨原不重表,不过借表以通气云尔。当汗出,则通矣,气通则水亦通矣。”(见《历代名医良方注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212.)麻黄辛温宣泄气机,达皮毛,通卫阳,则发汗解表;通水道,达下窍,则化气利水。麻黄(剂)的作用是通过开闭塞、促气化的整体调节来实现的,发汗和利尿只不过是改善病理的所表达的治法而已,所以麻黄剂治水肿病,服后并非皆见汗出,或尿量增加。临床上许多解表药,如苏叶、防风、香薷、羌活、白芷等均能显示发汗以祛水作用。《本草正义》谓:“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可见发汗是能够起祛水效应,是通过“通阳化气”所起的作用。
3.五苓散的利水与发汗
五苓散是利水剂中的代表方,为《伤寒论》治疗邪传太阳膀胱腑所致蓄水证,临床主要用于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所致的各种病证。原书言五苓散服法:“白饮和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五苓散证不一定兼表证,此处发汗并非解表作用,那么五苓散服用须经发汗是何意?这是仲景利用发汗与行水的相互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膀胱气化功能与表气疏通息息相关,五苓散服后就是借出汗令阳气振奋,太阳表气疏通,使膀胱之气化复常而小便得利。日本今田屋章等报道一肝硬化腹水伴静脉破裂出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用西药利尿无效,误服大量五苓散浸膏剂,致大量出汗而腹水基本消失。(见: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81.32(3):37)可见仲景五苓散服用须经发汗是有临床意义的。冉雪峰注释言:“观伤寒多饮暖水,汗出愈,里气化,则外气化,外气化,则里气化,内外豁然,亦活泼泼一片化机。”笔者于临证亦颇有体会,曾治一慢性肾炎患者,饮入即吐,小便不利,投以本方不应,考虑方药对证,于方中加苏叶,令温服取汗,果吐止,尿畅。对五苓散作用机制的探讨,日本学者伊藤嘉纪提出本方证主要是渗透压的调节点降低,本方主要作用是提高渗透压的调节点(见《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78.28(3):1)。如肝功能受损害的患者对抗利尿激素的灭活能力减弱,血中抗利尿激素的量上升,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使渗透压调节点降低,五苓散主要作用是改善此病理现象,故服后不一定见尿量增加,汗出同样会达到效果。但是单以提高渗透压的调节点来解释五苓散的作用机制是不完全的,五苓散不仅能治疗肾原性、肾前性之小便不利,且对肾后性的小便不利亦有效果,且临床报道五苓散对癫痫、偏头痛,脱发等数十种多系统疾患均有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就更发人深思,令人寻味。
4.汗尿相关的临床意义探讨
汗尿相关为历代医家所认识,《侣山堂类辩·发汗利水辩》言:“盖内窍通而窍外始通……外窍通而内窍通,”其临床意义值得探讨。张志聪一验案:“予在苕溪,治一水肿者,腹大肤肿,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类,小便乃淋漓,痛苦万状。子曰:此虽虚证,然水不行则肿不消,肿不消则正气焉能平复。时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黄,恐阳脱而汗漏不止,以苏叶、防风、杏子三味各等分,令煎汤温服,复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曰……病者云:昨服药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注……今腹满肿胀俱消,痛楚尽解,深感神功之救我。”可见出汗与排尿并非仅在水液代谢上起代偿作用,主要是在于促进障碍的功能恢复。发汗方药能利尿,利尿方药可发汗,两者异曲同工,这里寓有中医的学术思想—阳统乎阴。朱丹溪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无阳则无生矣。”阳气健旺与通达则表示着生机勃勃,“有病皆生于气”,治疗疾病当勿忘阳气之振兴与通达,发汗与利尿作用本质亦在于此。如发汗即旨在疏通表气,振奋卫阳,《脾胃论》言:“诸风药升发阳气,令阳气生。”而利小便,虽言驱水下出,实则亦为通阳作用,叶天士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特别是有些危重症如心衰,肾衰,呼吸衰竭等常常出现阳衰水停之证,所谓“火衰则水盛”,水气盛则阳愈衰,使用利小便以通阳在急救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当然发汗与利尿的通阳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区别,发汗主要在通卫表、发脾阳,利尿是通下焦、复气化,一升一降不同,但升降是整体运动,气化的表现,升降相因,则变化作矣。故临床上许多病证,如水肿,黄疸,泄泻,酒毒,湿温,咳嗽,气喘,痰饮,痹病等凡涉及表气失疏、水液运化障碍者,常可以发汗与利水药配合,升降相调,相得益彰。外邪束表,肺气失宣的表证,在宣肺解表中亦常配合通利水道以利肺气宣发、皮毛开泄,如辛温解表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中的麻黄、桂枝、芍药即有利水作用;辛凉解表常用方:银翘散,桑菊饮中的芦根、连翘亦有利水作用。若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之证,属阳气郁滞者,可用发汗解表治疗,陈修园治癃闭之诀云:“气道调,江河决,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分利多,医便错。”然而发汗利水法常不为医者所重视,清·张志聪指出:“医者不知发汗行水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国为壑耳。”此法尤其在屡施利尿剂无显效及肾病、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更有其临床意义。日本冈舒正宪报道:治一9岁患儿罹肾盂肾炎6年,伴肾功能不全,肾萎缩,贫血,以四物,猪苓,八味地黄等治疗肾功能改善极缓慢,主治医师极力主张肾移植术,后来患者改用大芎黄汤(荆芥、防风、川芎、苍术、连翘、银花、红花、大黄、甘草)及荆芥连翘汤(荆芥、防风、薄荷、柴胡、白芷、桔梗、连翘,枳壳、甘草、当归、芍药、川芎、地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不仅使肾功能恢复正常,贫血也治愈(见《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77.28(2):31)。两方中主要是解表祛风与活血祛瘀,清热解毒配合,后二者治疗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并非罕见,妙在配方合解表祛风药,使全方作用起了质的变化。笔者试以这种配方用于治疗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有一定效果,其机制颇值探讨。西医学告诉我们,在肾脏严重损害时,汗腺的代偿大大增强,如尿毒症病人汗腺可大量排出尿素等含氮物质,甚至在病人皮肤上形成一层尿霜结晶。目前对肾衰患者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的治疗,较有效的是透析疗法,有结肠、腹膜、血液透析等,然操作与设备复杂,既然汗腺对肾脏有良好的代偿作用,可否充分地利用这个作用,通过发汗来做“皮肤透析”,因发汗不仅促使含氮物质排泄,且能改善肾功能。这只是一个临床的设想,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后语:本文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1987,22(5):221-222,内容略做修改。后读《河间六书》,对“火热论”与玄府概念有所新悟,撰写下文《“玄府”学说阐发与临床发挥》,并企图进一步解释发表与利水相关之根结,亦可为本文之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