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中医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现代中医教育与传统中医教育有很大不同,现代中医教育采取西方院校模式,利于中医普及,但忽略了中医教育的规律性及特殊性,重理论而轻临床。院校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传统文化教学亦重视不足,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深入临床实践和中医学术传承的开展。中医的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深厚理论功底,一方面需要大量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2008年我与同济大学裴钢校长达成共识,要对目前中医教育现状做出改革性的尝试,在此因缘下,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济大学于2008年8月启动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简称中医大师传承班)”,主要采取师承学习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举措。
同济大学的中医大师班聘请第一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路志正教授和我为导师并亲自带徒执教,同时聘请著名中医学者李士懋(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严世芸、连建伟、熊继柏、颜乾麟、颜新教授及著名文化学者杨冬青、张荣明、詹丹教授联合讲授,中国科学院裴钢院士、陈凯先院士也受邀做报告。中医大师班坚持“原汁原味、百花齐放、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讲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继承整理与研究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五年来,教导有方,学子勤奋,为我国传统中医教育走出了一条革新之路,功在当代,名载史册。回顾两期大师班的办学历程,方向正确,注重实践,学员分批到各地随师侍诊,耳提面命,薪火传承,可汲取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领略南北各地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精髓,如能举一反三,深入学习,持之以恒,必能达到精深境地。
中医大师班的学习,不仅让学员理论和临床水平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员对中医学的信心和担当,并具备中医创新能力。国医大师们平均年龄都已在90岁以上,他们不顾高龄,亲自为学员授课,临床查房带教。这缘于他们对中医的挚爱,以及培养中医后学的殷切之情。国医大师们对中医目前的现状深感忧虑,中医现状就是自信的缺乏,深层原因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学好中医不仅要临证丰富,还要理论创新。六位国医大师行医经历都在60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毋庸置疑,并且在理论上有独树和创建。如本人提出“衡法”理论和“怪病必有瘀”“百病必有瘀”的病机说,充实、完善了气血理论和辨治体系。邓铁涛教授对五行、五脏及脏腑辨证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依据此理论治疗重症肌无力、胸痹等疾病。周仲瑛教授在诊治流行性出血热的过程中,提出“瘀热”理论。其他国医大师分别在痹证(朱良春教授)、肾病(张琪教授)、湿病(路志正教授)等方面理论与临床上均有创新。中医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发展就需要理论上有新的见解。
中医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来源就是中国文化,没有理由在中医发展的道路上退缩,只有勇往直前,敢于承担责任,才是我们真正的为人之道。我们要理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乃仁术”的道理,“医乃仁术”,仁是仁德之仁。“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国古代把医生的地位提得很高,所以做医生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对病人关怀慈爱。
在两期中医大师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颜新、颜乾麟诸同志把有关资料整理、分类,集成《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予以出版,希望能使更多的中医执业人员、中医学子和中医爱好者受益。亦告慰朱良春国医大师、李士懋国医大师、田淑霄先生在天之灵。
感谢对中医事业和中医大师班关爱、关心的各位领导与同道们。
写于丙申年六月